APP下载

“二舅”与乡土中国

2022-12-26许敏球

视听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福贵二舅乡土

7月25日,B站UP主衣戈猜想发布了一段11分钟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迅速引发全网刷屏。每一个现象级内容的传播背后,都有着独特的社会心理原因。“二舅”的走红,是一次对于“乡土中国”的唤醒与回望。

衣戈猜想在访谈中提到,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80、90后,是从小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如今虽然背井离乡,但是“跟这个乡土的中国还是有很深的连接”,所以“二舅”能够击中他们。

确实如此,笔者就是一个在乡村长大的80后,也有一位表舅,说话略有些口吃,也是终生未娶,也是村中的能干人,做事极其勤劳,待人极其诚恳。看到“二舅”的视频时,表舅的形象不由自主浮现眼前。在中国的乡村里,应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二舅”,他们一生沉默寡言,质朴本分,勤勤恳恳,不管生活和命运带来什么,他们就是那么努力活着,坚韧活着,尽己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并真诚地善待别人、帮助别人。用视频中的话来说,他们呈现的是一种“庄敬自强”的人生态度。

像“二舅”这样的人,打动的其实不仅仅是80、90后,而是各个年龄阶层的观众。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就写道,“视频中这位身患残疾的二舅,和我恰好同庚,同是经历过中国天地翻覆的那一代人”,他指出“二舅”所践行的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恰恰暗合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最生生不息,最磅礴的生命力量——活着”。

“活着”这个词,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之后,已经具有了一种符号性的象征。它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人的生存态度、生存方式、生存哲学。作者衣戈猜想表示自己的作品是“瞎拍”,更不可能跟余华的《活着》这样的作品相比,但这个作品的力量,恰恰是来自文学层面。某种意义上,这个作品与其说是一次纪实拍摄,不如说是一次非虚构文学创作。视频的影响力固然来自“二舅”这个独特的人物,但更离不开衣戈猜想的文案写作和结构设计。他把一个人的一生浓缩在11分钟的时长里,又用简洁、平实、幽默的文字娓娓道来。观众看的固然是“二舅”,但其实这个“二舅”是一个文本里的“二舅”,文本的力量大过影像的力量。包括前面提到的“庄敬自强”,也正是作者提炼出来并告知观众的人生感悟。试想如果换一种叙事方式,比如大量减少旁白,这个作品的力量将减弱许多。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乡土中国”的形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一直是主流。这与创作者的人生成长经历有关,更与乡土中国的深厚存在有关,这是中国人的根脉所在。而那种带有“受难者”的形象,同时又顽强活着的主人公,是乡土小说中十分重要的类型。最典型的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和余华《活着》里的福贵。随着中国的发展变革,有社会学家指出,“乡土中国”正在转变为“城乡中国”。那些离乡进城的“新移民”,对故乡有难言的乡愁;那些自小在城市长大的人们,对乡村陌生,又带有浪漫化想象。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与《活着》依然长居中国畅销书榜单前列,说明了这种来自乡土中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典型人物,仍具有广泛情感共鸣。“二舅”在精神脉络上,实际上承接的是乡土中国的这些典型人物形象,只是孙少平、福贵是虚构人物,“二舅”是现实人物;孙少平、福贵是用了长篇小说的篇幅来展示,“二舅”是用了11分钟视频来展示。试想“二舅”如果不是一个乡村的老人,而是一个城市的老人,即使他经历了同样的人生,有同样的故事,用同样的方式来叙述,这个视频的力量也将不及“二舅”,这就是乡土中国、乡土文学源远流长的影响带来的差异。

猜你喜欢

福贵二舅乡土
“一舅二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二舅和狗
二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