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翻译与传播的成功实践论析
2022-12-26岳启业
岳启业
(齐齐哈尔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射雕英雄传》虽然是一部武侠小说,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经郝玉青(Anna Holmwood)和张菁翻译成英语后在海外受到了欢迎。作为通俗娱乐性小说翻译传播成功的例子,《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传播带了启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质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任何传播过程都涉及七个基本要素:传播者(who says)、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环境(where)、传播途径(in what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与传播动机(why)。这些传播要素构成了传播链上缺一不可的环节,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1]促成传播活动的完成。从传播的角度看,《射雕英雄传》英译本成功的关键在于翻译与传播元素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从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出版相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有几次大规模的中国文化文学的外译者项目,如《中国文学》英文版与法文版、“熊猫丛书”与“大中华文库”等,但在海外并未受到欢迎,发行量不高,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没有收到满意的效果。[2]原因在于这些文化文学外译项目的操作不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翻译与译作传播要素之间割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传播需要译者的翻译理念及策略与传播内容(翻译选材)、译作的传播环境与渠道、传播受众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
一、传播内容:传统文化为根基,通俗性与娱乐性吸引大众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能够在英语社会中走红,首先基于原著内容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娱乐性。郝玉青向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提供的《射雕英雄传》英语版试译样成功地展示了这部小说的魄力,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出版社主编立即在网络上查阅这部小说,发现是华人社会中深受欢迎的作品。他们预测小说内容与情节肯定受到英语读者的欢迎,决定出版《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作为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原著构思新颖,具有创造性,情节引人入胜,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大众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构成了其英译本走红的必要条件。如果有更多的像《射雕英雄传》这样的通俗性娱乐性作品能在海外受到欢迎的话,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发挥不可做估量的作用。由此,需要在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中增加这类内容。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内容体现在翻译选材中。翻译选材必须首先要考虑文化典籍与经典文学作品,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本质。然而研究也表明:那种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学和文化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的观点,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3]中国文化典籍及现当代严肃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受众只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术研究人员和文化爱好者,数量非常小,难以使中国文化在广阔的范围传播。因此,故事性与娱乐性强的作品如武侠小说、民俗小说、历史故事、寓言与传说等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选材是对于文化典籍与严肃文学的补充和扩展。当然这部分材料的甄别与选择需要注意,其中中国文化元素要丰富,避免粗俗,且需保持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射雕英雄传》的翻译出版是出自郝玉青和海外出版社的眼光,而《中国文学》英文版与法文版、“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等中国文化文学外译项目的翻译选材都是以国内出版社或国家机构作为主体,选择的视角都是的“自我”或“自需”选材的出发点,强调经典、精华与精品,很少参照“他者”或“他需”的眼光,没有从传播受众的接受与理解考虑,让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的大部分西方读者一下很难接受,所以,并没有获得满意的传播效果。从传播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选材还需要考虑译作传播环境中传播受众的因素,尤其是对于数量庞大的普通大众的关照。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与海外的出版社/商、文学代理人、版权经纪人、书商的合作得到解决。他们比国内的出版社更加了解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接受习惯与出版市场的行情。虽然翻译选材可以中外合作,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在国内出版社,毕竟文化的传播交流不同于经贸合作,中国文化的特质绝对不能改变或丧失。
二、翻译理念与策略:基于翻译选材及传播受众的选择
对于《射雕英雄传》这样一部在华人社会中广受欢迎的武侠小说,能否将其译成在英语世界同样受欢迎的小说对译者而言是一巨大的挑战:中外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如何克服,原著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何处理,如何让译作同样引人入胜?《射雕英雄传》两位译者以她们独特的翻译理念与适当的策略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她们的翻译有明确的读者(受众与市场)定位,目标是普通大众读者。郝玉青认为,好的故事是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4]她们的翻译理念是“故事驱动”,保持原著的故事以打动人心,尤其注重用英语讲述原著中的情感故事。她们的翻译不是以原文语言起点,也不是以译文为终点的,而是针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精彩故事与文化特色,让读者读懂并喜欢故事,所以最后才获得的成功。张菁说,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把中国小说的阅读快感带给西方读者。她们在翻译武功术语(武学名词)与武打描写时,不是解释语言,而要表现其过程与内涵,让这些功夫招式在译文如行云流水般中“打”得顺畅,“打”得精彩。[5]为此,张菁甚至学了一年多的太极。从《射雕英雄传》出版的前三卷来看,译文并没有明显的归化或异化倾向,不拘于任何的策略,而是两者充分的混合使用,服务于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译文流畅易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大规模的文化文学外译项目译文虽然都是出自国内翻译专家学者之手,但是因为译者与翻译过程置身于译作的传播过程之外,参照的是原文或译者自己心目中的读者或理想读者,对于传播环境与渠道、传播受众的关照不够充分,其译作能否被接受与欢迎并不是他们关心重点,能否保持文化的“原汗原味”是他们的标准。虽然这样的译作相当对原文质量很高,却不益于对外出版发行。传播视野中的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与文化的转换行为,而是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有传播要素密切相关的传播行为,不仅受制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且与翻译选材、传播途径与渠道、传播受众的定位与需求、接受能力息息相关,要考虑到译文在目标源语文化中是否能够被接受与传播。因此,译作的文化传播可行性与适当性成为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即使同一部作品对于不同的传播环境、不同文化接受能力的传播受众也可以有不同的版本。因此,不同的翻译选材与翻译传播受众决定了翻译策略适用范围,目的是有利于译作的文化接受与传播。翻译选材可以大致分为文化典籍、现当代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化文学作品。传播受众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受众、文学受众与普通大众受众。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也必须根据翻译选材的内容与特定的受众阶层而不同。归化与异化的程度依据受众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而定。归化、异化或归化与异化相合都以为文化传播翻译服务。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很多人强调“文化传真”或“原汁原味”。这是一个错误的文化对外传播观念。文化对外传播必然需要翻译,由于文化背景与语言的差异,源语文化不可能不发生任何文化,关键在于坚持文化本质不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原汁原味”或“文化传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高标准,而不是一个实践标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根据文化受众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传播环境确定文化的保留程度与可变程度。随着文化传播受众接受能力的提高及传播环境的改善,不断地提高中国文化的保留程度。
郝玉青在《射雕英雄传》翻译过程中,也曾与《射雕英雄传》的民间版本及“武侠世界”(Wuxiaworld)网络英语版的文本有互动,发现在武功术语、武打描写及其他的文化词汇的翻译大不相同。这些文化负载词的不同译名可能在海外受众中会引起认知的混乱,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负载词(文化专有项或文化术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仅存于一种文化中,是另一文化中的空白项,构成了文化对外传播最为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外译过程中,对于要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译名,既要尊重多版本共存,也需要做必要的统一。现有的一些文化负载词的外文版本在对中国文化理解与外语表达方面仍有欠缺,需要有关专家学者从文学、国学、中国文化传播历史、术语翻译的互文性等多角度花一定的时间来商定,并在专门的网站中公布,供中外译者参照,将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将大有裨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中华学术思想术语网(https://www.chinesethought.cn/)、中国外文局的中国关键词网(http://keywords.china.org.cn/)等网站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实践,但在收词的数量、覆盖范围以及对外宣传运作等方面还有些不够充分。
三、译者的多元化身份与合作翻译:适应不同翻译选材与传播受众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两位译者并不是国内的翻译专家学者或国外汉学家,她们的译文受英语读者欢迎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多元文化身份与工作经历非常适合于翻译《射雕英雄传》这样通俗性、娱乐性,兼与文学性的小说。郝玉青成长在双语文化家庭,而后又接受汉语高等教育。郝玉青即是译者,也是文学经纪人,对翻译出版、市场需求与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十分了解。张菁出生于大陆,成长在香港多元文化氛围,后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在香港和英国从事戏剧和博物馆翻译工作,是一位实用和文学翻译译者,与译文读者有着近距离的接触。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深蕴中英文化,最重要的是她们都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她们此前有作合作,具有合作翻译的经验,而且都热爱武侠小说,比起翻译家与专家学者更加注重满足读者的需要、译作的接受与传播。尽管有些英语读者和中国国内读者对她们的有些译文表示吐槽,但是从亚马逊等网站读者的评论来看,她们的译文受到了大多数英语读者的喜欢。
关于中国文化文学由谁来译,国人译、外国人译,还是中外合译?这些问题争论已久。外国人译与中外合译的主张占上峰。由外国人译,精通或具备翻译资格的人数很少,也根本满足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数量巨大的翻译选材要求,并且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上存在不足;由中国人译,译作的质量、可读性与文化可接受性也法得到充分的保证。合作翻译是中国文化文学外译主要的翻译工作方式。不同的翻译选材需要不同的合作翻译方式。文化典籍翻译采取以国内翻译学者主的合译方式。文化典籍对于普通的国人来说都难以理解,所以必须由国内具有较高国学水平的译者与国外汉学家合译,或者由国内国学大师、国内翻译学者与外国译者合译。国内译者或国学专家重点保证理解的正确性,外籍译者保证译文的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与思想。对已出版的中国人或外国人翻译的中国文化文学典籍由中国外译者共同修订复译。现当代严肃文学作品的合译以国外译者为主,重点保证作品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传递、语言的可接受与故事的可读性。从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夫妇等中外合译作品受欢迎可以得到证明。通俗性娱乐性的小说、传说传奇、民间故事作品与其他形式的文化娱乐作品可以以外国译者为主的合译,也可以由外国人单独翻译,重点是其故事性与娱乐性得到再现,保证受到大众读者欢迎,以获得广泛传播的效果。古今中国关于科技类作品或学术题材可主要由中国译者负责翻译,因为科技类与学术类的文献翻译文化差异性很小,国内优秀的译者或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一些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专业人员完全能够独立完成翻译工作。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翻译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原文材料,仅因靠国内翻译专家学者、国外的汉学家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和遴选热爱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事业的、具有熟练双语功底的人员(尤其年轻人)加入到翻译队伍中,发挥他们的热情与特长。比起国内的译者他们更了解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旅居海外的华人及他们后代、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外国在华的留学生、海外文学翻译网站的长期供稿者都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团队的成员。这样即解决中国文化文学外译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保证译作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的选择可以与海外出版社、书商与文学评论家合作。相对国内出版社而言,他们对翻译工作人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艺术性更有发言权,对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了解。
四、传播环境与传播渠道的优化:海外大力宣传与推介
《射雕英雄传》在英语国家能够成功地进行版权输出并广泛传播,主要得益于优秀的版权代理出版社。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在出版外国作品方面经验丰富,曾经成功在英语国家为许多国家出版了畅销书,善于译本的宣传与推广。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在推广《射雕英雄传》时将其称为是为中国的《魔戒》。虽然《射雕英雄传》原著与《魔戒》在内容并不可比,但这种宣传策略却收效显著,很快引起了英语读者的注意与兴趣,并形成热议话题。同时,英国的一些网络书店在对《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宣传时,也作了同样的宣传标语,效果仍然不错。此外,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人以及译者郝玉青本人也在媒体上撰文或接受采访,介绍并评价《射雕英雄传》,营造了强大宣传攻势,为英译本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从传播的角度看,《射雕英雄传》英译本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因为海外出版社充分发挥了传播渠道和传播环境的作用,为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的翻译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即使我们把汉语作品翻译成很好的英文,也并不等于就走了出去。[6]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考虑文化的特殊属性和传播的基本规律,需要在传播环境与传播渠道的因素上有所考虑。无论译作的质量多高,如果出版后没有到达目标语读者手中,被接受或喜欢,就没有实现翻传播译的最终目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如何把译作呈现到目标语读者面前,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并喜欢译作才是译作实现对外传播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加强与海外优秀的出版商/社等出版、销售及学术各类机构及文学代理人、书商、文学评论家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海外出版社、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及销售环节在译本广告宣传与市场销售的优势,使译本能够顺利地到达目标语读者并受到欢迎,才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中,从而加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学术类与中国典籍的作品可以与海外高校、文学艺术界、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等海外学术与出版机构合作;通俗性娱乐性文化文学娱乐作品与海外商业出版社合作加强市场化的运作。这样便可以使不同类别与内容的译本能够到达各自的受众,从而实现中国文化广泛而有效的传播。
综上所述,《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是传播内容(原著)、传播者(译者与出版商)、传播环境与传播渠道(中外合作的宣传与促销)及传播受众(目标语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结果,而非是从原著翻译到出版发行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是中国武侠小说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能否足以成为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发行的成功经验推而广之,还值得商榷,但却可以使我们可以从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与出版的过程,并从中得到启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选材要在坚持文化典籍的基础上,增加通俗性与娱乐性的内容,以适合海外普通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拓宽中国文化的受众层面与传播广度;另外,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的实施必须加强与海外出版社、媒体、图书销售商及文学评论等商业与学术机构广泛而有深度的合作,增加翻译选材、译者选择及翻译策略的适当性、译本语言的可读性及文化可接受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海外宣传与推广的优势,让中国文化深入而广泛地走向世界。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有极大的差别,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文化“走出去”还会受到全球政治环境、经济形势、科学发展等各种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因而需要考虑到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特点。
注释:
(1)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7-11/29/c_129751780.htm
(2) http://gd.sina.com.cn/news/shantou/2018-05-03/detail-ifzyqqiq3411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