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人轻松写作(二)
2022-12-26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高岚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 高岚
第二章 先学会分类说话
小学生都学过这么一篇课文,叫《咏雪》。说谢太傅叫孩子们形容一下外面纷纷扬扬的雪花,他的一个侄儿胡儿说:“跟往空中撒盐差不多。”谢太傅的一个侄女谢道韫说:“我看像风把柳絮吹起来的样子。”大家都认为谢道韫形容得好。为什么形容得好?因为她形容的角度更丰富。你看,撒盐和雪的相似点大概只有颜色。而柳絮和雪的相似点既有颜色,又有形态、质感,还有飘在空中的运动状态等。角度越丰富,你就越觉得形容得像。这就像盲人摸象,你光摸到牙,就会觉得大象像萝卜;你摸到耳朵,就觉得大象像簸箕。你摸的地方越多,就越接近事物的真实。有人就说了,我也觉得谢道韫形容得好,但我怎么就能学到她的这个本事呢?我怎么就能想到那么多角度呢?你只要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就知道怎么说话更好了。你拿到一本书,应该想到这本书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比如封面、封底、内容等。看到一片叶子,你要想到,从色彩上看,它是绿色的;从形状上看,它是桃形的;从质感上看,它是柔软而稍带一点脆;从味道上看……你是不是发现,当你这么思维的时候,你的话多了,同时你说话是不是有层次感了?
上面的例子基本上是从空间角度来思维的,也可以从时间角度来考虑。如领导干部讲话经常习惯这样说话:“做好这项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提高认识,第二是统筹安排,第三是真抓实干,第四是善于总结。”你看,领导一般都是先让你解决思想上的问题,然后做好前期工作,再后就是实际工作怎么做,最后要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从时间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经常做的总结工作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归纳,归纳从逻辑上讲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做了那么多的事,总得归归类吧。“那么多的事”就是个别,“类”就是一般,所以分类也是在锻炼你的归纳能力。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有这样一段文字: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试卷为这段文字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6分,意味着答案大概率就是三点,每点2分。这段文字要体现“巅峰对决”,可以看出三点:科学巨人;两大基础理论;争论时长,参与人多。三点其实就是三个“类”。找到“类”的概念,三点也就概括出来了,我们可以这样答:
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有了分类意识,回答问题是不是做到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点是“坚守底线”的文章,你就可以想,我要分几个层次,普通人坚守,普通人之上是党员要坚守,比普通党员再高一点的是领导干部,这样我就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来写坚守底线,每个段落都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构成整句形式。如:
领导干部的底线当然应该高于一般党员。身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果你每天教育下属要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而自己却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连基本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团队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呢?党员的底线当然应该高于一般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党的先进性就决定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应该更高一些。如果党旗下宣誓说的是一套,生活中做的又是另一套,又怎么能够带动群众不断进步呢?群众的底线就是遵纪守法。不小偷小摸,不多吃多占,靠劳动吃饭,凭本事挣钱。如果你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又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会分类,会让我们的论证更有层次感。
再看一例。下面是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除了“发言稿”这个文体上的要求,其他要求基本是这样的:情境是读书会,写作对象是班级同学,写作内容涉及的人物是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中三选一。假如你选择了齐桓公,那么你就应该从材料中找齐桓公值得称颂的品德。分类意识决定了你必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才能让自己说的话具有层次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齐桓公的两个行为:一是采纳了鲍叔的意见,二是不计管仲射杀之仇。再找一个词把这两个行为都概括进去,比如“宽广的胸怀”。总论点有了,我的第一段就可以这样写:
大家好!每次班级读书会都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这次读书会,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谈论齐桓公春秋称霸大业,当然离不开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物的评价。孔子赞“管仲之力”,司马迁称“鲍叔知人”,而我要为齐桓公大大地点赞。在我看来,齐桓公的霸业固然值得称道,但他宽广的胸怀更令我钦佩。没有他的这种胸怀,管仲和鲍叔的作用也就难以实现。
下面就可以说:“齐桓公的宽广胸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然后就可以分两段来论证这个总论点:一段分论点是“倾听别人意见”,一段分论点为“不计个人恩怨”。
分类说话的习惯也会让你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写作上的方法也会带给你生活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