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述评

2022-12-26李玉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灌输学界列宁

李玉才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史上,列宁是继马克思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内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跟踪与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列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先行探索者和最早实践者,其意识形态理论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学界重点围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化、系统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此,本文尝试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的研究现状,客观评价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一、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重要概念的研究

对任何理论的研究往往都是从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开始,学界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也是如此,即围绕列宁意识形态概念及列宁提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为整体推进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关于列宁意识形态概念研究

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在人文社科领域,很少有像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一样,能够引起学界如此长久而深入的探讨。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概念在整个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中经历了众多发展阶段,而在每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家对该概念的理解又差异甚大。郭国祥[1]从意识形态发展史的角度指出,马克思更多是在否定意义上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意识”,而列宁更多是从中性和肯定的角度加以理解,因此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实现了由否定向肯定的“重大转变”。郑海侠[2]认为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马克思和列宁所面临的理论主题和历史条件存在差异。马克思主要侧重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列宁认为要赢得无产阶级革命和开展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取消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但张志丹[3]认为马克思与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列宁意识形态概念也具有批判维度,它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杨荣刚等[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细化为三重内涵:在否定意义上指资产阶级“虚假的意识”,在描述性意义上指“思想的社会关系”,在肯定意义上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综上,尽管学界对列宁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差异,但他们普遍认为列宁侧重从阶级性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

(二)关于“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研究

“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列宁最早提出的,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

1.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因。伍志燕[5]主要结合俄国革命现实状况加以探究,认为列宁提出这个概念更多是基于俄国革命的发展需要。当时俄国农民和工人革命激情高涨,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意识形态为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崇高的精神信仰。胡芳[6]主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加以阐明,即俄国为了巩固布尔什维克政权必须用“科学的意识形态”作指导,只有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正面激励功能才能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汪洋大海中赢得主动权,才能与之抗衡。

2.“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形成的历史逻辑。在李烨红[7]看来,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含义的演变,这也推动意识形态观的视角从批判到建设的变化,而“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是这种演变的必然结果。唐晓燕[8]从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意识形态问题时敏锐地认识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蕴含着建构逻辑,而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提出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这些都为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奠定了基础。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建构逻辑的接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3.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重要意义。吴海江[9]主要从理论维度指出,该概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后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小宁[10]则从实践维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概念强化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为当时苏俄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内容的研究

列宁是第一个将意识形态理论付诸于社会主义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深入思考了意识形态问题,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意识形态理论,学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的研究

灌输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亮点。

1.列宁灌输论形成的理论来源。学界对列宁灌输论的理论来源长期存在争议。少数学者认为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但以李晓燕[1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列宁的灌输论主要是受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创立了“灌输”这个名称,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宣传的途径。孙来斌[12]对此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考茨基的相关思想,考茨基对灌输的意义、方法及主要目标任务的相关论述对列宁产生了直接影响。

2.列宁灌输论的主要内容。鲍金等[13]主要研究了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工人革命实践的自发性与自觉性之间的差距使理论灌输成为必要。舒新[14]主要研究了灌输的基本条件,认为列宁强调灌输主体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知识水平,灌输方法、灌输过程要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王文惠等[15]主要研究了灌输的基本载体与途径,他们认为列宁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出版社及宣传单等多种载体开展理论教育工作。

(二)关于列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研究

党性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问题,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丰富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此,我国学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1.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时玉柱[16]认为党性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阶级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政党概念,它集中反映了社会集团或个人的政治立场及品性修养。寇清杰等[17]认为,党员党性是列宁党性思想的基本着力点,它主要体现在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严格的组织纪律及服从党的领导等方面。

2.党性原则的重要意义。朱继东[18]主要从理论维度加以探究,认为列宁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原则的理论先河,奠定了党性原则的理论基础。蔡文成等[19]从实践方面指出,列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为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顺利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党性基础和政治保障。张智[20]从当代现实方面指出,列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对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党性原则是当代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3.加强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具体途径。张志丹[21]认为,党性是以阶级性为基础的,列宁自始至终都强调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因此要加强党性原则必须强化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此外,列宁在开展党性教育时高度重视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充分利用报纸等媒体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关于列宁对错误思潮的批判的研究

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列宁在推进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曾积极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在批判错误思潮中丰富并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胡芳等[22]29-40按照时间线索将列宁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划分为民主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前夕、建国初期及新经济政策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列宁都同相关的错误思潮作最坚决的斗争。列宁先后批判了民粹派、伯恩斯坦改良主义及考茨基的自由主义和苏汉诺夫的教条主义,列宁在批判这些错误思潮的同时也相应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23]。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研究了列宁对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马赫主义等思潮的批判。

除了研究列宁对具体错误思潮的批判外,还有的学者从更为一般的角度概括列宁批判错误思潮的特点与方法。孙秀玲等[24]指出,列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民粹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本质,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法评价民粹主义的历史功过,运用哲学批判法揭露民粹主义的“主观社会学”本质。在他们看来,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能够把握意识形态斗争尺度、能够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结合、坚持在批判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因而体现了理论与方法、事实与价值、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朱晓林等[25]认为,总结列宁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方法,目的是给当代意识形态斗争提供经验与启示。列宁处理社会思潮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对我们当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色和历史贡献的研究

学界不仅有学者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也有部分学者从整体上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探讨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色和历史性贡献,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探究该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色的研究

在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时,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为满足一定时代要求、解决一定时代问题而形成的。房正宏[26]认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孕育而生的,是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完善发展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孙芮晨[27]也认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批判各类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需要,是“说服俄国”和“管理俄国”的必然产物。除了时代性之外,王永贵[28]等人试图结合列宁意识形态的内容来探讨该理论的特点。他认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开拓性,它既是对俄国意识形态具体实践的理论总结,同时又开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河。张新等[29]认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需要,充分实现了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高旺等[30]也认为,列宁高度重视运用阶级分析法认识意识形态问题,善于从实践的角度辨析各种错误意识形态,它充分体现了列宁的主体创造性和理论的创新性。刘伟兵[31]指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科学真理,鲜明的科学性是党性、阶级性、革命性特征的有机结合,由此这种理论成为了指导俄国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力武器。

(二)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原创贡献和历史意义的研究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价值,能够有力批驳否定列宁及列宁主义的思潮。

1.从学理性角度阐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朱继东[32]认为,列宁围绕意识形态能力及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杨荣刚等[33]则认为,列宁实现了意识形态阐释原则重心由“历史唯物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意识形态内涵界定由“文化载体论”转向“阶级意识论”。张秀琴[34]认为,列宁明确将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的培养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大大深化了意识形态概念的阶级属性,进而提出了社会革命与阶级斗争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赋予意识形态斗争以开创性的战略意义。

2.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意义。谢然[35]认为,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意识形态理论同俄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导。胡芳等[22]29-40认为,列宁成功突破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现实,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合法性理论基础。

3.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对后期苏联及中国的影响。黄永宜等[36]认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直接成为苏联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田春艳等[37]指出,列宁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拓展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围绕意识形态灌输、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这些都为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四、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虽然产生于20世纪之交的俄国,但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具有重要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诸如民粹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化主义等新的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并试图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强调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中吸取智慧。基于此,国内学者纷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梳理并研究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有利于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强调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对此,王文慧等[38]强调,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启示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并举,充分借鉴列宁创新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田鋆丰等[39]进一步指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启示我们,在创新意识形态理论时要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内核,从实践出发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化”。

2.为批判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理论标尺。胡芳[40]指出,列宁揭露了各种意识形态诡辩论的基本特点、阶级根源和经济实质,对我们当代中国批判诸如“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启示。杨军等[41]认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这有利于正确评价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进步与不足。

3.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习近平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基本特点和地位作用作出了深刻阐释,对此学界充分研究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与习近平相关论述之间的内在关系。武振华[42]从整体上指出,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为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龙柏林等[43]更为具体地指出,列宁关于新闻出版要坚持党性原则的思想对习近平关于党的宣传工作重要论述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实践价值

1.有利于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顾玉兰[44]认为,列宁无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充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保证了革命建设活动不偏离方向。因此,当代中国同样需要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根基、推动意识形态创新发展,从而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我们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基于此,徐艳玲等[45]提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能够为完善这一根本制度提供启示,进而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2.有利于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樊欣[46]认为,列宁在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高度重视灌输法,善于用先进理论武装民众,因此,当前中国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仍要充分发挥灌输教育的作用,积极创新灌输的方式方法。莫岳云等[47]指出,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要重点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积极强化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群体的感召力。

3.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苏超莉[48]指出,列宁善于利用通俗读物、大众传媒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这启示我们当前要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实效。张乾元等[49]同样认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启示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传播空间管理,辨析舆论领域的“三色地带”,努力让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五、研究评价与展望

我们不但要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动态,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总结,以期为未来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研究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学者围绕列宁意识形态概念及“科学的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广泛共识,对列宁意识形态的党性和阶级性及其两者的内在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把握了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的精髓与实质。这些理论研究既忠实于列宁经典文本,同时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实践发展要求,展现了中国学者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水准,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思路。在充分肯定以上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虽然学界目前就列宁意识形态概念、灌输论等重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既有研究重复性较高,且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比较缺乏。例如,学界忽视了对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研究,对列宁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等相关论述的研究也比较缺乏。从时间维度看,学界更多是对列宁晚期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对列宁早期关于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关注度不够。

2.学界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不足,尤其缺乏详细考察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逻辑。学界目前更多是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忽视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此外,国内学者也缺乏对当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鉴。部分西方左翼学者对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国内学界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批判有余、借鉴不足。

3.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欠缺。学界较少研究列宁意识形态概念、阶级意识及意识形态灌输论等理论对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没有深入分析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此外,学界未能站在意识形态发展史的高度分析导致两大理论存在差异的根源。

4.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当代价值的研究深度不够。虽然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其研究深度和研究力度都还存在不足。现有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站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最新发展态势及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高度分析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而且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结合度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研究展望

1.强化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学界需加强研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学界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列宁早期意识形态理论,探究列宁早期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特点及理论贡献。此外,学者们可从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等方面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就意识形态领导权而言,可进一步研究政治领导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系,阐明列宁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具体举措;就意识形态话语权而言,可进一步探明列宁对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探析列宁对话语权生成规律的把握;就意识形态管理权而言,可进一步阐明列宁是如何利用党报党刊等舆论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建设的。

2.强化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各组成部分之间、意识形态理论与意识形态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理路。研究者可以重点阐明列宁是如何消解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而实现意识形态“科学化”的,然后又是如何立足于当时俄国的现实背景建构起一整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并在实践中成功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从而实现从一般意识形态向俄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转变。

3.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加强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充分运用比较法,重点阐明列宁与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在阶级意识、意识形态领导权及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差异,探析后者是如何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逐渐对前者进行修正乃至偏离,从而有效澄清和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责难与误解。此外,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涉及到大量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问题,因此研究者应重视交叉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4.充分挖掘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国内学者还需深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经典文本,着重探究列宁意识形态辩证法对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澄清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及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等重大理论的现实价值。此外,还可以从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总结列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积极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探究这些历史经验及规律能够给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现实启示。

猜你喜欢

灌输学界列宁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国内外学界象雄文明研究述评①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