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象征手法在新闻摄影中的影像表达

2022-12-26晏美华

传媒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夕阳手法

文_晏美华

2022年8月25日深夜,重庆北碚森林大火阻击战展开,重庆摄影人周瑄拍摄的一张由消防队员、武警战士和自发群众组成的绵延数里的“人墙”,与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对峙的图片,感动无数网民。熊熊燃烧的大火犹如火魔,象征着巨大危险,令人恐惧;而看似狭窄的一线“人墙”却显现出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影像传递的象征意义把中国人民的团结、面对危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彰显出这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当代艺术中更被广泛地使用。它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指涉某种特殊意义,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新闻摄影也可借用这一手法,突出新闻现场具体形象的象征义,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悟。也就是将抽象的思想、意蕴,物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语境、形象,引导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体会到画面中隐藏的深意,引发共鸣和思考。山城人民阻击山火图就是象征手法在新闻摄影中的鲜活运用。

中国新闻摄影学奠基者、著名的新闻摄影理论家蒋齐生曾说:新闻摄影应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一张好的新闻图片须具备形象性、时效性、真实性、新闻性、思想性,成业内共识。笔者从事新闻摄影近20年,感悟新闻摄影最难点在求意、在思想性。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发人深思,成为新闻摄影记者的不懈追求。

新闻摄影是以瞬间影像,记录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其性质是物质性的,而思想和意蕴是精神性的,两者属于不同范畴。如何通过看得见的瞬间影像去表达看不见的思想,很多经典新闻摄影作品用的就是象征手法。通过象征借景抒情、寄意于物、因物起兴,赋予客观事物“像外之意”,从而将事物的物质性过渡到精神性,抵达思想性。

摄影记者如何在新闻现场找到象征物,赋予影像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下面,以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如何用象征物精妙地构建影像,将精神、意境和思想形象化、具象化、直观化,让读者可感可悟。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98抗洪,军民万众一心鏖战洪魔。在九江市水修县郭东大堤上,著名摄影家、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将镜头对准了一位武警战士与洪水搏斗两小时之后双手叉腰的背影。浑身湿透的衣服紧贴身躯,衣褶如雕琢的线条,挺拔的脊背和有力的肌肉占据整个画面,充满生命张力的躯干如雕塑一般,彰显出中国人民坚韧的生命力、充沛的生命能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脊梁”的象征义不言自明,直抵人心。

《脊梁》这幅作品堪称精神品质、丰富内涵直观化、具象化、形象化的典范,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由此可知,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报道中,象征手法更能在宏大叙事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展现精神力量,成为实现客观影像抵达深刻思想的桥梁。

借景抒情,以物征事

在我们普遍认同的文化范畴中,有很多为读者熟知的象征体具有特定的象征义。比如早晨象征希望、夕阳象征老人、黑暗象征危险、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等等。这些已被读者广为接受的象征义既有明确的指向,又具有传播的优势,拿来为我所用,就可增强摄影作品的表现力。

2020年新冠疫情中,甘俊超拍摄的《一起看夕阳》成为疫情期间具有标志性的影像。这张图片定格一位医生在护送一位老龄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来一起欣赏久违的日落。画面中,落日余晖投射到人物和地面,呈现一片金色的光芒,温暖的色调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落日余晖象征着这是一个令人眷恋的美好世界,夕阳暗示着新冠疫情中易处于高危的老年人群;抗疫斗争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寓意跃然而出。这幅拍摄于武汉战疫最艰难时期的图片,正是通过“夕阳”带来的深刻寓意,引起读者广泛共鸣。

与《一起看夕阳》异曲同工的是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拍摄的《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图片中,残阳刺眼,暗喻“东方之星”遇龙卷风翻沉逝去的老人;残阳如歌,无比悲怆,象征着生者无比的沉痛;夕阳之下,悲壮的仪式,散发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传递了生命至上的国家形象。作者借象征手法对夕阳的渲染,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以上两幅作品都以“夕阳”为象征体,一个象征温情、一个寓意悲伤,让读者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像外之意”。由此可见,象征体在不同的影像语境下,它是多义的。就如红色象征革命也象征喜庆、激情,白色象征纯洁,也象征哀悼。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象征义;同一事物,着重刻画的地方、视角不同,传达的象征义也不同。象征的多义性是新闻摄影由简单直白通向丰富意境的路径。

寓情于景,托物起兴

在象征手法应用中,象征义和象征体是人为的、主观的。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摄影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靠联想建立的。摄影记者要充分发挥拍摄现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视觉要素,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引发读者联想。

2016年4月29日,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在西安病逝。5月4日,前来陕西省作家协会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细心的摄影记者将一只盘旋的鸟儿定格,背景是虚化的灵堂。这只鸟儿仿佛在哀鸣,又似乎是在和这位文坛巨匠作最后的话别,又像是这位文坛巨匠的化身正要离我们远去。这只鸟儿承载的象征意象是如此丰富,打动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委。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民晚报摄影记者萧君玮将镜头定格在一位观众的手与一只机械手相握的瞬间,一下子将科技与人类关系具象化,传达出科技与人类彼此需要、相互影响的关系,让人浮想联翩。题目《握手成交》一语双关,又传达出开放与合作的象征义。该作品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机械手臂为象征物,让客观主体实现了升华,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送别陈忠实》《握手成交》的作者灵活借用新闻现场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加以突出,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笔者也曾借用象征手法拍摄一位慰安妇老人,以下水沟横亘在孤独的老人和跳舞的人群之间,象征她们在两个世界。显而易见,象征物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给我们借用大千世界的象征物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经巧妙的构建,带来丰富的含义和强大的感染力。为此,只要能表达抽象观念和思想的客观事物,只要有能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的典型特征,都能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夕阳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七步洗手法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为让夕阳更美好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