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助攻”学校思政课
——以《现代金报》打造思政教育专栏为例
2022-12-26张亮
文_章 萍 张亮
记者如何写好助力思政课建设的文章是媒体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现代金报以媒体融合为导向,不断探索实践,从最初的报道者、传播者,到如今的建设者,自我加压设置议题,促进思想碰撞,总结典型经验,在本地教育界思政课建设中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一、零起点:报道从一节课开始
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结束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当前学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现代金报聚焦思政课现象,着手将这一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关注对象。
2019年4月17日,采编部推出《最好听的思政课》专栏,开启寻访网红思政老师之路。《最好听的思政课》开出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样的思政课才值得被报道。记者敏锐地意识到,思政课体系建设是未来的一个热点,媒体有责任去推动这项工作。
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必须要把热点事件融入思政课里。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记者一直都作为幕后人员,参与了大部分课程的设计。记者不仅是“最好听的思政课”的报道者、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举个例子,2019年,用生命替同学挡刀的宁波90后女大学生崔译文,用自己的义举感动了全国网友。她见义勇为的事迹多番登上热搜。但是,疑问随之而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到底该不该救?这种勇气值不值得提倡?我们和宁波工程学院法学博士王震老师沟通后,结合“重庆坠江公交事故”,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政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相应的报道也有可读性。别出心裁精心设计的课堂,让大家耳目一新。有案例有分析,有经验有思考,不仅让学生爱上,还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在网络上收获高达千万的点击量。报道被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转载,一篇报道最高可达100多万的阅读量。
二、深探究:架起思政和时政的桥梁
课堂里,老师与学生;媒体里,传播者和受众。两个不同的场景,有形与无形,传播的内核是一样的。教育界一直在推行课改,老师在研究如何让课堂更有质量,媒体也在研究采用何种叙事方式,才能让受众产生兴趣,实现有效传播。
2020年,现代金报转型为一张教育类报纸,两种场景就在这里相互交融。我们运用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在思政课的内容供给和产品输出方面,蹚出一条现代金报特色之路。编辑部组织学校名师专家团,提前策划选题,并和宁波各学校思政名师沟通,成立宁波时政教学工作室,打造每周一期的《时事课》栏目。每一期的《时事课》,在时政教学工作室老师们的努力下,时事新闻和课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课堂不再枯燥,时事更加贴近生活。让书斋前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时事课》栏目运行两年多以来,已出版近百期。有老师说,以前教课以“规定动作”为主,自从关注《时事课》之后,自己多了些“自选动作”,课堂也因此变得更为丰富。
三、再创新:校媒携手打造思政大讲堂
在将时事和思政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时事新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读性稍逊一筹。当把严肃的政治词汇放到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时事中时,同学们有点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大讲堂》栏目应运而生。
如何把复杂的事情讲简单、讲准确、讲有趣,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试错的技术活。它对逻辑、行文风格都有极高要求。我们梳理前期《最好听的思政课》和《时事课》两个栏目积攒的教师资源,根据每位老师的语言风格,选取语言深入浅出、朴实自然,善用口语化叙事的老师,作为《大讲堂》栏目的“主讲人”。每期栏目刊出前,编辑先整理本周时事热点并确定两三个合适题材,然后根据题材,找到风格相符的“主讲人”进行约稿。约稿过程中,大家就题材选取和行文方向进行多轮沟通,达成一致后,由“主讲人”执笔成稿。
在不断磨合摸索中,我们推出了诸多精品内容。
在郭敬明和于正因“抄袭剽窃”道歉的时事新闻发生后,我们特邀同济大学法学院老师徐文海,从法律层面作出“为何这么久才道歉”的深度解读,让大家明白了什么叫作司法的兜底性保障,让同学们看到了新闻背后的信息,也为大家上了一堂鲜活的生活思政课。
2021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我们第一时间邀请宁波在西藏那曲高级中学支教的校长张军达作为“主讲人”,从个体的角度,讲述“奇迹”为何会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截至目前,《大讲堂》栏目已走过80余期,我们的“主讲人”也从最初的忐忑到逐渐自信,在甬城教育系统思政课体系中,走出了一条教媒融合新路。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师主动和我们沟通,很有兴趣当一次“主讲人”,探寻思政课的新解法。
四、强拓展:孩子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融媒体时代,除了在报纸上展示思政课内容,我们还拓宽思路,创新了“思政课”的多种表现形式,让思政课走进乡野田间、走进演播室、走进网络。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编辑部讨论:“能不能带领孩子们去认识乡村?”“乡村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于是,我们带校园里的孩子们来到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宁波市鄞州姜山镇走马塘村游学,乡村美景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灵感,用诗歌书写家乡之美。从2018至今,我们带着孩子们,走遍了宁波周边村落,来到了乡野田间,体验别样的思政课。
除此之外,根据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我们增加视频、H5、朋友圈海报等传播形式,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时事新闻进行多方位解读。
2021年,当双减即将到来时,我们就在想,我们能做什么?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宁波建城1200年,我们以“我和宁波这座城”征文活动为引子,发起一场针对青少年爱国爱乡教育的特别大行动。这次征文活动从做方案开始,我们就将其定义为一次开放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媒体,我们搭建一个平台,带众多学生研学宁波。
3年多时间,现代金报不断进行探索创新,从报纸端到新媒体,再到线下活动,帮助同学们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同时,加强与教育系统交流,把思政教育的对象主体——学生放到首位,拓宽思政课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构建思政教育有效传播模式及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