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多舞种”现象初探
2022-12-26毕丹
毕 丹
(沈阳音乐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音乐剧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老百汇艺术符号,其形成和发展体现出美国的社会进程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变革。舞蹈,作为重要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其风格和表演样式反映了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脉络。从舞蹈发展和创作历程看,无论是魅力张扬的爵士舞、蹡蹡炫技的踢踏舞、浪漫优雅的芭蕾舞、个性鲜明的现代舞、动感十足的街舞亦或是拉丁舞、风俗舞……都是音乐剧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一、百老汇音乐剧与“多舞种”现象
音乐剧,最初诞生于西方,是表演形式最为丰富多彩的年轻艺术门类,它集合“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体,基于市场化的剧场实践和舞台表演,注重戏剧化的歌舞表达。提及音乐剧,首先想到的莫过于历史悠长且最负盛名的美国百老汇。上个世纪初,百老汇几乎就是美国文化和娱乐的点名词,朗埃克广场(纽约时报广场)闪烁的霓虹灯,街道两旁林立的戏院,人流攒动的街区,方便快捷的地铁交通,为百老汇带来了生机和商机,也为音乐剧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滋养,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便由此开启了百年发展历程。
受到时代变革、文化衍变、市场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百老汇音乐剧逐渐成为“融合性”、“现场性”、“戏剧性”、“歌舞性”的舞台艺术,其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总能留给观众强烈的艺术震撼和丰富的审美感受。同时,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接力传承与创新中,百老汇音乐剧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给予观众强烈的艺术震撼和丰富的审美感受,像:《红磨坊》《音乐之声》《歌舞线上》《芝加哥》《第42街》《西区故事》《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魔法坏女巫》《吉屋出租》《摇滚时代》《汉密尔顿》《乐队来访》以及根据电影和文学著作改编的一系列作品,从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烈的歌舞秀,资本效应下的芸芸美女秀、爱情秀;到现实主义觉醒,用犀利的艺术视角和大胆的批判手法揭示国家、社会、种族、人权、战争等问题,百老汇音乐剧呈现出题材更加广泛、视角更加开放、音乐风格更加多元、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为“音乐剧的舞蹈创作没有程式化,也没有舞蹈类型和种类的限制,完全根据剧情需要对舞蹈的种类和风格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也直接催生了一部音乐剧中有多种舞蹈形式共生共存的现象。
二、百老汇音乐剧“多舞种”概念
音乐剧反映了美国合作精神和社会的多样性,它具有的“大众性”和“多元性”能同时满足不同种族人群娱乐需要。舞蹈是音乐剧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它伴随音乐剧发展、成型及壮大,“多舞种”并存是音乐剧舞蹈表演的一大特点。
(一)“多舞种”概念解析
“多舞种”,可作为音乐剧中常见舞蹈的统合称谓。就百老汇音乐剧的“多舞种”表现来说,广义上看,“多舞种”诞生于美洲移民大潮中,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下,逐步形成一批风格鲜明的舞蹈种类,有较强的群众基础。狭义来讲,“多舞种”特指音乐剧范畴内,与音乐风格关联的,具有强烈美国移民文化色彩和时代标记的舞蹈形式,如: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芭蕾舞、摇滚舞、土风舞等。
(二)“多舞种”界定原则
有学者和专家将音乐剧中的舞蹈亦称作“剧场舞蹈”,这与“多舞种”的称呼并不矛盾,“剧场舞蹈”主要观照的主体是剧场,以空间为思考角度,以舞蹈表演发生地为依据对音乐剧舞蹈进行统合称呼。但是随着观照主体的转换,音乐剧中的舞蹈同时还是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的、综合的、多元的发展体,它的定义和称谓可以从各个角度,以不同方法来区分。例如:音乐剧舞蹈从风格特点来看,有民间舞也有宫廷舞;从表现形式和舞蹈体裁的样式来看,有群舞也有独舞;从国籍来看,有爱尔兰舞、非洲舞、法国舞、西班牙舞等;从表演者来看,有儿童舞也有成人舞……,如同隆荫培和徐尔充两位老师在《舞蹈艺术概论》中所述:“关于舞蹈分类和其他艺术分类一样,历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划分舞蹈种类的原则和方法,是根据什么样的目的,”音乐剧舞蹈呈现的风格多元性、动作多样性、构成复杂性等,均可从不同文化角度和历史维度来分析与审视,故对音乐剧舞蹈的统合称谓,也只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三、百老汇音乐剧“多舞种”现象特质
音乐剧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代表,前身属歌舞喜剧,舞蹈不占主要地位,所以早期音乐剧舞蹈表现出了强烈的、随从音乐的特性。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受时代的洗礼与加持,一批独具个性判断与审美视角的编舞家涌现,由此,舞蹈便被赋予了主动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机遇,,其自身携带的“音乐性”和“时代性”特质也成为了音乐剧舞蹈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养分源泉,“多舞种”表演形式应运而生。
(一)“多舞种”呈现与多元音乐性相辅相成
音乐是百老汇音乐剧最主要的核心要素,也是影响舞蹈发展、变化的重要因子,舞蹈风格与音乐风格息息相关。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盛行,美国大众对爵士乐的狂热追捧使大量爵士风格音乐出现在百老汇,当时舞蹈作为丰富舞台表演的辅助艺术形式,一些源自黑人的,适合爵士乐风格的,带有自娱性质的舞蹈在百老汇舞台上被确立并得到系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舞蹈类型,例如:爵士舞、踢踏舞、摇摆舞等;30年代自我意识和剧本意识崛起,在独立思考和企图揭示某些现象与问题的社会思潮中,音乐摘下喜乐欢腾的面具,以悠荡深沉或慷慨激昂的旋律来抒解生活困顿,此时现代舞走进人们视野;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经济全面振兴,国乐民安的生活状态直接体现在音乐领域,既有长盛不衰的爵士乐,也有沁人心脾的乡村民谣音乐、福音音乐,更有对摇滚乐产生重要影响的布鲁斯音乐,应和着这些自由无拘、风格多元的音乐元素,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芭蕾舞、国际标准舞、民俗舞、萨尔萨舞等一系列舞蹈成为百老汇舞蹈编导手中的创作利器。综合的、多元的舞蹈结构形成,“多舞种”表演形式确立。
音乐与舞蹈两者相依相存,歌舞并行的本质属性是舞蹈发展的基础。“多舞种”表演形式使音乐这一无形艺术得到丰满多姿的有形再现,也使美国这个移民国度中,来自各种族喜闻乐见的舞蹈得以保存、发展和创新。
(二)时代的变迁与需求促发“多舞种”现象
“多舞种”本身就是历久而弥新的综合体,它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逐步形成,是移民文化融合与各种族音乐交织的结果。作为时代产物,“多舞种”的衍生过程非固化不变,它受舞蹈编导对其他艺术持续不断的学习与自觉革新的自我强化影响下,成长的枝繁茂盛,涵盖种类越来越丰富。
“多舞种”之所以成为音乐剧舞蹈表演的重要特征,其魅力在于具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特质,各个时代凡是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并体现娱乐大众功能的舞蹈形式,均可纳入“多舞种”表演范围之中。多,是它的广义量词,既蕴藏着美国传统历史的积淀和世界文化的交汇,又包含在时间交错中不同种族人民的智慧凝练与创作结晶,只要人类的文明在持续进步,时代在不断变迁,音乐剧的创作风格就不会恒定,“多舞种”的发展也不会停滞。
四、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多舞种”现象成因
20世纪早期,音乐剧,一种集合了歌、舞等元素的极受大众青睐的戏剧结构形式,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舞台剧类型,它的独特在于,音乐剧打破了当时欧洲歌剧独占鳌头的艺术境地,卸下了贵族化的表演审美束缚,将大众文化作为剧本创作的主题根基,运用多风格的音乐元素,借歌唱和舞蹈来共同丰满戏剧表演,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歌舞并叙、相融相通、风格多样的综合性大众艺术。音乐剧创作没有程式化约束,舞蹈有了新的发展与展示空间,多舞种表演形式也应时而生。
(一)移民因素的影响
美国属移民国家,印第安人为最初的原住民,自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巴哈马群岛之后,这块美洲“新大陆”迅速成为欧洲人的目标,大量英国、法国、爱尔兰、德国、荷兰、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向这里迁移,开启了美洲大陆的新纪元。新航路的开辟,使多样的移民聚集,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同人种的移民,怀揣着对新生活的美好理想交汇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歌舞形式,如:爱尔兰欢快的民间舞蹈,非洲黑人独具特色的自由舞步,法国充满贵族风韵的芭蕾舞,英国优雅的宫廷舞(社交舞),印第安人的土风舞,西班牙人的弗拉明戈等。在生活劳作中不断碰撞、交织、包容中,构成了美国特有的多种舞蹈并存的结构形式,一战后移民文化中衍生出的舞蹈与音乐剧舞台上崛起的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等,共同形成百老汇音乐剧“多舞种”并存的舞蹈表演格局。
(二)卓越音乐家的创新
20世纪初,音乐剧正处在萌芽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欧文·柏林和乔治·M·柯汉,还有许多像格什温兄弟(乔治·格什温、艾拉·格什温)、理查德·罗杰斯、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尤比·布莱克、科尔·波特等富有才华的一众作曲家,他们充分吸收美国本土的音乐元素,通过提炼,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要求的音乐作品。例如:欧文·柏林,他对音乐剧的贡献不止在于贡献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以及能够创作出《行军乐》这一类具有标志性经典音乐剧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全新的音乐风格,提升了音乐的艺术性,定位了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走向,成为有梦想、有才华的音乐后辈的引路人和学习楷模;乔治·格什温,卓绝的音乐感知力和超强的演奏能力,使他成为连欧文·柏林都赞叹不已的杰出音乐家,他超强的即兴演奏能力与和弦运用能力,展示出其他音乐剧作曲家难以超越的的专业水准,是百老汇音乐剧最杰出的音乐家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由格什温创作出的爵士乐,风格独特、结构复杂、和弦变化丰富,这不仅为百老汇音乐剧增添了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还间接推动了“多舞种”的发展;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是音乐剧发展史上最成功的一对“黄金搭档”,有他们共同创作的《俄克拉荷马》,称霸音乐剧历史,不仅改变了音乐剧创作结构,奠定了剧本为主的叙事性音乐剧发展方向,更是书写了音乐剧发展的新篇章;科尔·波特,一位才华洋溢的潇洒音乐家,虽然代表作在数量上较之前几位略有不如,但每一部音乐作品仍让大众赞叹和钦佩,像音乐剧《吻我,凯特》不仅贡献了全新多元的音乐创作风格,更在歌词方面掀开了对于剧情诠释的新篇章,使音乐剧演员在演唱时真正达到“传情达意”、“叙事解惑”。
(三)杰出舞蹈家的贡献
20世纪初,音乐剧中的舞蹈表演,仅体现出强化剧场体验和提升观感享受的作用,但随着一众伟大的舞蹈家出现,根据不同风格的音乐将舞蹈从动作设计、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加工,试图能够表达出除肢体美以外的戏剧化和功能化艺术效果,这些不竭的努力使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美国交响芭蕾之父”乔治·巴兰钦为芭蕾舞走进百老汇推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看到了它的又一重面孔——梦幻芭蕾,作为当时是爵士舞、踢踏舞为主要表演内容的百老汇,芭蕾这种看似传统又有些程式化的舞蹈形式并不被主流人群喜欢,但当巴兰钦在《富丽秀》中用芭蕾舞来表现女性优雅的后背、迷人的颈部和曼妙的身姿时,整个舞台充满艺术性的梦幻氛围,不仅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巴兰钦使芭蕾舞在百老汇得以绽放,由他所打造出的“梦幻芭蕾”在音乐剧的舞台上使人着迷并为之倾倒,这种高级的贵族之美为音乐剧舞蹈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艺术养分,而后高雅的芭蕾舞便一跃登上百老汇的舞台,直至今日。
如邓肯所说:“未来的舞蹈家将登上辉煌的艺术高峰,而且能伸手提携其他所有的艺术”。这点在百老汇并不少见。“当时有一位叫做罗伯特·阿尔顿的百老汇编导就曾呼吁,应该让舞确家有机会尽其所能。他开始了主动尝试,利用通俗舞蹈形式,爵士乐和拉丁动律编了一些舞蹈,并赋予了富有幻想的设计,以及能够表达一定含义的复杂动作。”现代舞家多丽斯·韩芙丽、查尔斯·韦德曼等,都为音乐剧舞蹈的表演形式构建、风格融合、发展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这些伟大的编舞家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挖掘出所需要的舞蹈材料充实到创作中,从来不只局限或满足用一种舞蹈形式来“传情达意”,因为只有充分利用不同舞种的艺术性格和动作特征才能更好的诠释音乐剧的故事性。同时,一部分更懂戏剧结构并具有组织与领导才华的舞蹈编导,成为音乐剧导演,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使“多舞种”的创作质量和健康发展得到保障。这些思维超前、编舞能力出众且自身舞蹈功力了得的舞蹈家们,在百老汇获得广阔空间,他们施展才华、耕耘不辍、努力开拓,不断对舞蹈进行“升级”。今天,舞蹈已成为音乐剧中凸显戏剧冲突、提升舞台效果、烘托艺术氛围的一门独立艺术形式。
50年代的音乐剧舞蹈早已不见19世纪初的样子,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磨砺,拥有独具风采、无可复制的舞台魅力,这其中不能忘记伟大编舞家和杰出舞蹈家的贡献:巴兰钦开创了“梦幻芭蕾”,为芭蕾走进百老汇音乐剧提供可能;德·米尔奠定并升级了“梦幻芭蕾”,改变了人们对芭蕾舞的看法和理解;杰罗姆·罗宾斯,开拓了舞蹈的叙事功能,开启了“多舞种”个性发展的新阶段,是顶尖级的编舞家的代表;迈克尔·基德,拥有敏锐戏剧感知力和丰富编舞创意的年轻才俊,书写了“多舞种”创作新高度,掀开了舞蹈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又一新篇章……从纯艺术的舞蹈界来到百老汇的编导逐渐在百老汇形成了一种势力,他们将更多的舞蹈编导方法带到了百老汇,他们对待百老汇的舞蹈作品丝毫不怠慢的态度使百老汇的舞蹈有了很大的成长。芭蕾舞、现代舞、土风舞、爵士舞、民间舞都成为他们塑造情节的素材。舞蹈成为一种有事实依据的情节表现手段,有了与歌曲和对话平等的地位。
“多舞种”既是时代因素和移民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还是众多舞蹈编导和舞蹈家们不断积累、凝练、创造的艺术结晶,“多舞种”已成为百老汇音乐剧最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和舞蹈表现内容。作为娱乐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代名词,如今的百老汇音乐剧愈发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袤的艺术沃土,相信在新一代舞蹈家们和热爱舞蹈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舞种”在这一方田野,将收获惊喜、茁壮成长,以常新的姿态伴随音乐剧的不断发展。
总之,舞蹈逐步成为音乐剧演员塑造角色、演绎剧情、表达冲突、传递情绪的最佳手段。20世纪上半叶,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舞蹈形成“多舞种”现象,这与移民文化与音乐创新密不可分,“多舞种”与百老汇音乐剧经历着共同的经历,在每一个时期那些看似与个人相关却又牵系时运的微小尝试与改变,在今天看来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多舞种”促生的丰富语汇,与音乐一起成为音乐剧的核心表演特色,共同筑就了音乐剧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使音乐剧这一年轻但却牵系不同民族,包涵各样文化结晶的艺术门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并极受欢迎的大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