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强化对策
2022-12-26李安安
李安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94)
事业单位为服务社会大众,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尽管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其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需要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成本,并为各地政府财政节省大量资金的社会义务。政策性较强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涵盖范围较大,并政策和业务都由国家控制。事业单位资金多数都是专款专用,其加强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便是财务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编制预算可以有效降低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其开展各项活动,有效合理调节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常态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确保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更加科学合理,而加强财务管理也是加强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但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都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其开展日常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同时,我国正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事业单位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的概述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公益组织,其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包括了会计工作,同时还涉及财务工作,如对国家财政投入的使用、支出、债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及其监督检查等内容。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仅限于日常运营活动,还与预算管理密切相关,并应该将重心放到提高工作效率上。事业单位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加强单位成本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相关业务的结果和成本进行重新衡量,并有效合理分析单位成本结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可分为成本管理和投资管理。投资管理是指通过降低风险,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成本管理主要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相关业务运行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使用。同时,根据不同的财政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类:完全补贴型、差额补贴型、自收型。目前,在国内机构根据其金融特征的不同,其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公司的金融经营比较混乱。由于机构自身资本和经营方式的差异,其收入可分为工作经营收入、政府补贴总收入、特殊经营范围总收入;附加费及其他收益等。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其不仅要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同时,事业单位还应根据其实际运营状况等因素建立具体的财务机制,推进机关办实事,向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第二,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公众需求。由于机构的主要目标是向公众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所以确定了其财务系统建设方向将以供给社会公共服务为主。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维护和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不断发展,并为社会各界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之需要。第三,不以获得社会经济利益为发展目标。事业单位的经营特性区分于任何行业,其重点是为社会大众供给公务,并具备不以盈利为基本目标的显著特点。而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属我国政府部门管理范畴,并不能够以物质利益或者货币形式为衡量标准,是服务型的经济社会团体,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就具备这一特征。
二、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首先,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如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内容不真实,财务管理工作无法确保其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及其正确性,将会对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和正常运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使会计信息透明性并且公开化,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能够实施有效监管,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
其次,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如果事业单位无法发挥资金的最大益处,从而导致资金浪费,因此事业单位应对资金的有效率运用进行管理,其加强财务管理可以避免资金浪费。事业单位如果财务管理工作较弱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形成预防财务风险的意识,并通过建立财务管理风险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加强资金管理。
最后,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求。如果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会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进行规范,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存的困难问题
(一)内控体系不完善
内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相关工作人员配置不足等原因,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流于形式,内部控制部门等同虚设。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这样就会造成其内部控制工作出现纰漏。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由常规和专项审计两个方面,但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没有有效落实监管机制,在实际开展财务监管工作过程中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同时,如果财务监管机制不完善,就会造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应有的自制力,也容易导致违规操作。此外,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制定了完善的监管机制,但没有进行严格落实,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也没有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不利于事业单位有效推进落实内部控制工作。
(二)预算水平不高
第一,财务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化。部分事业单位的对预算编制未予以充分关注且认识程度较差,在进行编制工作时以基础数作为预算编制模式,并对自身状况做出简单的预测,但难以将资金计划管理工作难落在实地,进而造成了资金计划无法与现实财力支付相匹配,导致预算编制精准性较差。第二,对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工作上不具体。尽管也有些事业单位开展了相关的财政预算编制工作,但其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化,且易出现资金短缺或用途错误等情况,但这些情况的出现,一般是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或监督管理不具体所造成。财务预算实施阶段未能够严格加以监控与评估,并对资金去向情况的把控制不足,从而造成政府预算管理工作上难以达到预想目标。第三,预算编制过程和执行结果均未实现公开。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公布其预算编制情况和执行状况,事业单位内部的许多津贴与经费的使用都没有列入预算编制当中,都极大地削弱了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作用,造成其财务管理水平明显下降。
(三)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考核都是以项目支出为主,没有对单位整体支出进行绩效考核。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建立绩效考核指标时没有建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很多单位建立的共性指标存在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同时,部分事业单位财政支出个性指标制定不够精细,相对来说比较粗放。部分事业单位想要取得好的考核结果,通常会减少个性指标的数目,也不会对可以细化的指标进行再分。这样就会造成由于没有对个性指标进行细化,绩效考核的结果过于简单,参考价值不大。
(四)资产管理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仅存在上述问题,在资产管理方面也流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单位私存公款、现金支付方式不合规定、库存现金的盘点间隔期过长等,这也是目前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和财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问题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事业单位对这些资产流量的利用上存在着效率降低和不规范管理等问题。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管理工作关系到单位整体利益,所以事业单位应严格依据相关的标准与流程实施资产管理。
(五)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存在财务风险。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对资产折旧方面进行规范管理,这样就会造成部分数据信息失真。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开展资产估算工作时,经常会有虚增资产的现象,从而导致资产配置效率较低,无法合理利用现有资产,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此外,近些年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但部分事业单位在应用财务核算系统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无法使资产管理工作形成有效衔接,资产管理信息数据会出现一定的滞后性,给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风险。
四、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管理对策
(一)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各事业单位要继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具体地贯彻下去。各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全面预算工作的再一次改革,各机关要设立一个专业机构,负责机关的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内控工作的责任者,并根据岗位设置方案科学合理地履行工作职责。同时,也要不断地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提高其工作的实施水平;为机构开展内部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进行内部控制全方位管理,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加强成本管理,构建完善的成本考核制度,降低单位经营成本。
(二)加强资产管理
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监管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企业的资产经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搞好企业的资产经营是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了防止机构的财产流失,要及时记录、应用、处理和排查,不能只是"模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整。除此以外,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规定其资产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形成完善的监督和审批权限制度。例如,在对资产进行登记、处置的时候,都必须严格地依照国家审批流程进行,且不得有任何的马虎,进而确保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另外,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事业单位想要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加强资产管理。例如,事业单位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避免出现重采购、轻管理的情况,并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严格清查。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合理配置资产,发挥单位现有资产最大效用。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监督,要做到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使用部门、维护保养部门形成合力。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尤其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更要严格管理,对于往来账款应及时清理,对于各项资金的使用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地使用。
(三)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其发展各方面密切相关,预算管理涉及范围较广。事业单位应对预算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预算的执行、考核、评价等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其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管理效率。事业单位在完善预算制度时,需其后勤、经济管理以及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充分了解其内部各部门需求以及资产使用情况。并根据相关数据对来年比较大的经济支出进行预判,并根据这些内容以及预算编制制度的要求,制定一个合理的预算制度。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制度时应将所需资金以及资源进行具体化。提高预算制度的可执行性,进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充分发挥预算制度对财务管理部门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另外,决算对于预算作用明显,预算以决算为基础。通过决算可以反映出公司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全面的财务报表,可以反映出财政收支的实际发展趋势和实际执行的状况,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安全核查。一个机构的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实际发展趋势,根据财政收支的不同,制定和完善明年的预算和决算。对上一年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中的缺陷作为明年财政收支的参考。从而促使财政机关财政部门完善财政收支决算体系,促进各种网上资金的配置。
(四)加强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考核指标通常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应当由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的共性指标不仅要符合相关规定,又要符合单位实际情况。个性指标是各事业单位特色的指标,应当由各事业单位根据年度预算以及年度计划制定全面、细致的个性指标,再由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制定完个性指标后,再由财政部门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对个性指标是否可行进行准确评价,之后提出意见。事业单位在确定个性指标和共性指标时都应都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量化计分。同时,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进行及时反馈,并对反馈结果及时进行落实运用。事业单位应构建完善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考核结果与年度预算进行对比,并仔细找出项目支出的考核结果与年初预算之间存在的差别,科学合理优化调整下一年度的项目预算。
(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应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事业单位监管机制更加严密。具体而言,事业单位可以针对具体工作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确保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时更加规范,保证事业单位有效落实各项制度。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家督管理工作,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为单位建立各项制度提供支持,从而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此外,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时,要与社会进行有机结合,促进事业单位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确保事业单位有效结合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高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六)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事业单位提高财务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与科学分析。因此,事业单位因构建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有效开展财务信息共享活动,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有效融合,打破事业单位传统的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模式,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实时准确,从而避免信息重复和错误传递,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七)加强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分析来促进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如果财务分析工作效果不佳,就会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财务分析方法,增强其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关注单位内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等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财务分析指标,认真分析单位内部财务构成比例,有效发挥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首先,事业单位应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根据事业单位具体实际情况对其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财务管理方案,确保事业单位可以实现长远发展。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过程中,应对单位内部涉及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估,对单位内部的各项财务分析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不断完善国有资产分配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各项资产分配更加合理,促进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内控体系不完善、预算水平不高、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资产管理不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事业单位应需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资产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