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讨
2022-12-26周玲
周玲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是学校管理改革工作中的重点。经济的扩张伴随着人才需求的扩张,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开始推进教育改革,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的内控改革也在这一范围内。学校内控控制的完善程度,影响了学校的环境建设、教育水平等一系列与招生相关的因素,因此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内控改革力度。同时国家对于各高校内部控制规章条例的审核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现阶段仍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定困境,导致财务内控工作开展遭遇阻碍,内控环境不理想,内控工作收效甚微。故而,新时期深入研究内部控制,构建富有学院特色的个性化内控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改革的重点。
一、内部控制概述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改革主要含义为,以维护高职院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目的,以改善学校财务信息质量为主要内容,对学校财务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和内部管理体系采取的一整套管理办法与措施。内部控制是高职院校转向现代化学校管理的必要手段。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活动及经济活动建立一整套个性化的制度和流程,确保一系列教育活动都符合国家法令规范,并且与高校内部规定相适应,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
二、高职院校实行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廉政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为加强学校廉政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定,有利于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推动相关人员内控意识的提升。通过全面地开展内部监督工作,促进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实现。内控管理中对于会计监督工作,可以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规章条例以及国家政策要求,对学校经济活动中涉及的资金预算、执行等实施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发现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判断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加强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推动财务管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增强对相关人员个人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效能,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以及财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利于及时找出内控工作中各项问题,从跟上避免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在维护学校资产安全的同时,促进廉洁之风的形成[1]。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风险预估以及防控能力
高职院校经济活动建设的核心在于维护学校各项资产的完整安全,因此风险评估与管控系统至关重要。内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风险管控水平,学校内部控制建设,有效地建立了各项风险因素的联结机制,通过对风险因素和风险点的分析,形成内部有效的管控机制,减少风险因素对于学校日常运营的影响,保障学校正常经营。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对学校面对的各项内部外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与管控,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对各项资金的管控力度,增强学校的财务风险抵抗能力。
(三)有利于学校财务工作顺利展开
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帮助学校构建完善的薪酬机制、采购机制、培训机制,促进学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了解国家优惠政策,帮助学习协调与外界企业、税务、金融等相关机构关系,促进校企联合机制的完善,全面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同时制定相关内控相关制度,确保高职院校相关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由于失误出现违法行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活动和社会积极形象的树立。培训机制和晋升机制的完善促使财务工作人员自觉地持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约束力,发挥主观创造性,满足高职院校财务内控的要求。学校教学设备安全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内控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设备问题,推动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增强学校教学力量,提升学校知名度,保障学校生源。通过实时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学校管理者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2]。
三、高职院校执行内部控制中遇到的难点
(一)内控意识薄弱,学校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目前我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概念、流程缺少正确的认识,始终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内控制度改革迫切性重视不足,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内部缺少内部控制氛围,整体内控意识薄弱。同时相关内控管理流程建设也不健全,内部控制改革整体环境不理想。学校管理层对内部监督评价的认知不足,一方面体现在,无法认识到内控制度的优越性,传统学校管理思想根深蒂固。由于高职院校并非传统企业组织,其主要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性技术人才,而非营利机构。因此管理层的关注点大多在学校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质量改良上,对于内控制度缺乏关注,内部控制管理经验也较少。还有部分学校制度建设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政府机构或学校上级机构检查,并没有根据学校现实进行个性化完善。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标准重视性不足,内部控制管理程序缺乏统一的标准流程,相关部门独立性不足,对于学校内部事务管控能力较差,导致内控制度权威性缺乏[2]。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工作无法有效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技能专业分工逐渐细化,新兴职业不断涌现。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需要。设置的专业类型与相关实际教学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多。造成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使各项事务安排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我国对于内控的研究逐渐成熟,相关成功应用案例增多。但由于学校事务涉及方面与企业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企业内控经验并不能照搬全抄。但学校内控经验又较少,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涉及的内容较少,管理范围不够全面,没有涵盖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控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出现问题、内控制度涵盖范围不足、内部控制规章制度设定粗糙。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内控效果不佳。
(三)缺少财务内控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学校内控机制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学校资产安全,确保学校各项机制的平稳运行,因此风险评估机制是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始终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因此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都认为学校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少,缺少财务内控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都缺少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导致学校始终面临一定的内部外部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就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开展和学校资产的安全[3]。随着教育行业不断发展、专业规划逐渐细化、学校类型数量的逐渐增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都在全力优化教学质量以及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因此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薪酬关系和逐渐增长的教学设备投入,为学校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的同时,由于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导致学校还会面临一部分的市场风险因素。风险评估机制的缺失,导致学校无法评估外界经济因素、无法及时感知外部风险。大部缺少专业的风险预警部门,导致国家相关政策调整时,不能从容应对,而且导致高校长期发展缺乏指导性。另外,未能实现专人专岗,大多是由财务人员全权负责并完成工作,但他们对风险预警的关注多是停留在相关财务数据变动上,对数据背后的可能存在潜在风险难以察觉,不能实现风险的提前预测以及预警,在高职院校面临突发状况时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开展有序有效的风险管控工作。
(四)信息化建设不足,财务内控信息与沟通缺乏及时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将新技术与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相结合,能够大大增加内控工作的有效性。但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基本迟滞,其中包含以下三部分的原因:第一,高职院校本身盈利性较弱,大部分的活动资金来源都是国家的教育财政拨款,成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价值较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无力承担系统引进与改良费用;第二,大部分学校缺少统一的信息系统,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并且缺乏信息化沟通机制,导致大部分信息的共享性较弱;第三,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失。高职院校普遍为专业型院校,专业设置基本围绕着未来职业规划展开。因此大部分与信息化无关的高职院校内部都缺少信息化建设相关人才,并且薪资和发展前景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这几种原因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无法为内控制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监督评价力度不足,财务内控不能有效落实
一般来说,学校的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可以分为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两部分,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学校内部存在的监督审计部门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监督,外部要依靠教育部、财政部、审计部以及物价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年度或季度考核监管。首先,由于外部监督管控的重点在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是否合法合规运用。因此大部分的学校监督管理体系的重点也在于此。缺少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有效性的监督体制,也没有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学校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其次,内控监督制度的指标与相关流程制定没有结合学校发展需要,造成监管体制建设始终流于表面,因此,学校监督管理人员很难深入到具体的财务工作中,仅仅在重复着机械性的数据核算总结工作,与财务部门日常工作没有区别。提交的财务审核报表内容也缺乏有效信息,导致上级教育监审部门也较难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学校内部监督评价架构存在问题。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控制的决策、执行、监督评价职能没有完全分离,没有按照岗位责任制原则进行分岗设权。审计部门独立性缺失,造成学校内部存在权力失衡以及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的可能。
四、高职院校改进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财务内控意识,加强学校财务内控环境的建设
第一,学校领导应加强对内控体系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在重视教学任务质量的同时,在学校内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内控体系,帮助学校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责[4]。发挥领导带头作用,进行从上而下的内控制度改革,学习先进的内控知识,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内控管理经验,并根据学校自身需要和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个性化改进和完善。
第二,将内控制度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学等基础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学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无法立刻看到成效,整个改善过程呈动态化发展趋势。应根据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与发展计划,定期优化学校内控制度,为学校的内控制度的持续发展和有序推进创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规范学校财务内控工作
内部控制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对于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意义重大。首先,应重新梳理学校各部门职能,根据职能要求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其覆盖学校的各项经济业务,避免出现内控盲点。其次,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确保决策、监督、执行等各环节的顺利衔接,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控体系。在学校内部实行岗位分离制,确保财务内控管理一人一岗,避免出现身兼数职的情况。还要制定严格紧密的内控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内控绩效制度,在增强个人约束力的同时,确保内控制度各环节都有章可依,保证学校的内控制度可以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增强内控制度的权威性。最后,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管理,详细权限范围进行划分,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动态监管。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公立技术学院的各项发展都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因此一旦学校遭遇资金风险,出现资金动向不明问题。不仅会给学校带来资金短缺问题,还会造成学校信用级别下降造成下一季度资金申请困难,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保障资金安全是学校内控制度的另一重要改良方向。首先,要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确保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全面分析评估企业资金力量、资金使用状况、预算编制状况、各制度规章漏洞、生源情况、未来学生就业走向、国内科研热点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对目前学校潜在的风险点进行深入预判,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制定防范方案。借助信息系统力量,建立全面实施的风险监测机制,从经营实际出发实时监测,将风险预警融入学校日常报表汇总内,做到日日总结,周周汇报。并结合相关因素变化,不断完善预警方式,实现高职院校的平稳运行。建立独立的风险预警机构,专门负责学校的风险分析,尽量做到专人专岗,保证风险评估报告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四)健全信息化建设以及沟通机制,保障信息沟通时效性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促使内控水平得以提升,当下各高职院校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此基础上提高内控工作效率,并且实现数据信息高效传输,作为领导决策制定的参考依据[5]。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面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及时了解政府教育投入政策,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寻求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可以加强校企联合,增强学校的资金收入。同时增强薪酬福利待遇,引进信息化内控管理人才,提高学校内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其次,完善信息化沟通机制的建设,提高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率和信息利用效率,确保各类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建立统一的内控信息平台,将相关信息统一传入平台中,实现学校管理的动态化。最后,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整合大量数据信息,并且从中提取,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五)强化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落实
全面内部控制体系是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内控监督体制也应该涵盖学校各项活动的方方面面。各高职院校应当从学校内控管理环节出发,优化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全面落实。
首先,合理利用外部监管机制,根据政府部门审核内容完善监督审核指标。一般来说,教育局监审一般在校长离职或三年轮审过程中进行审计和监督。将内部监督审计机构与政府相关环节进行对接。利用政府机关对学校内控制度可行性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内控执行问题并加以调整。
其次,完善学校内部审核机制,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内控监督机构,避免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将监督审计部门环节与学校相关活动进行对接,确保监督审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践行动态化监督审计机制,制定长远的监督规划方案,定期对内部控制相关进行评价监督,并针对性地解决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6]。
最后,学校还可以借助外部辅助力量,如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财务现状进行内控审计,增强学校内控监督审计的质量。
五、结束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新时期学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仅有利于学校的廉政建设,又可以提高学校对风险的预估及防控管理,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财务数据信息准确、完整,为管理者合理决策提供支撑,增强学校未来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学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内控的意识,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此同时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加快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全面优化学校内部控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