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导写及佳作展示
2022-12-26李弗不
李弗不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导写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的核心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各有其法,各呈其妙。“翼然”是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泻玉”是借鉴化用经典名句,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材料中隐含对三个名字的褒贬,要仔细体会。
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给匾额题名的例子正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活灵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审题立意不要在《红楼梦》的相关情节里打转,要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是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给亭子题名的方法延伸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无论哪个领域,“移用”“化用”“独创”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引子”,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之类的暗示,但也应该赋予其以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将“移用”“化用”“创造”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如鲁迅先生所言“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缩手缩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则可“借鉴化用”: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化用”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就必须超越“移用”“化用”阶段,破除科技“藩篱”,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独创”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移用”“化用”到“独创”,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能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有“我”的感受、认识和思考。
立意:
1.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2.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唯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3.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5.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
佳作展示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四川一考生
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方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泻”字,题名为“泻玉”;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二字。三种题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翼然”“泻玉”“沁芳”,对优秀传统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创造性地传承。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厦,那么“移用”与“化用”的文化就是水泥,是大厦成型的基础,而“独创”的文化则是钢筋,是使大厦永葆活力、处于不倒之境的关键。时代发展如江河奔涌向前,我们既要“移用”“化用”来传承,也要“独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方能稳步前行,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文化要发展,传承是必经之路。“移用”为基,“化用”为翼,中华文化固若金汤。德·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少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正是因为传承,我们才能在《诗经》中感受先秦百姓的生活,才能在《离骚》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才能在《史记》中了解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若无传承,《醉翁亭记》便无人知晓;若无传承,文化大厦便不复存在。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必备技能。“独创”为魂,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边靖婷,与同学一起通过线上平台向大家展示宣传传统京剧,让京剧走出剧院,走上网络,为更多人所了解;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大厦注入活力。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不限于文化领域。在中医药领域,疫情期间,无数医者传承中医药精华,锐意创新,使中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航天领域,从“神舟”一号到十四号,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如此成就,与一代代航空人“移用”“化用”“独创”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方面,我们也需做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害怕写作,总是觉得难以下笔,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我们缺少传承,极少阅读经典,难以“移用”“化用”相关知识,更不要提“独创”了。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大量阅读与积累,再将知识融会贯通,“独创”属于自己的表达。没有传承,再新的“独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独创”,再好的传承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让我们在学习中踏实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点评
此文特色有三:
一是,观点鲜明,论点明确
文题“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观点非常明确。文章开篇分析材料、概括材料,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简洁明了。
二是,论据充足,论理充分
文章不仅点击了《诗经》《离骚》《史记》《醉翁亭记》,更触及了《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以及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神舟”“嫦娥”“天问”“北斗”,等等。论据充足,例析结合,论理充分。
三是,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首先,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然后,紧扣观点,引例分析,正反结合;最后,点题作结。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红楼一梦随风过,创新创造壮河山
贵州一老师
红楼才聚,题名匾额。为何贾宝玉道出“沁芳”二字,就连饱读诗书的贾政都点头默许?
笔者之见,一则因为宝玉不落俗套,融入花木映水之佳境,平添新雅之意;二则因为此名契合元妃省亲,含情而不露。换言之,宝玉之独创,人景合一,情境相生,甚妙!
由此看来,移用拿来可行,借鉴化用也可,但独创更有新意,更有光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道理亦然。
还记得李子柒和她的小院吗?听风望月,品茶看书,以花为篱,以诗为墙,她创造了一种乡村的诗意美,打造出人们理想中的“桃花源”。
还记得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吗?这是一场只有中国人才更懂的中国式浪漫。如果不是张艺谋导演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我们怎会领略二十四节气的如诗如画?怎能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浪漫?
还记得春晚的舞剧《只此青绿》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啊!舞台为纸,人为笔,舞为墨,千里江山,酣畅淋漓。我们不能不感叹,当文化遇上创新,华夏之美,惊艳世界。
创造,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力量,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忘不了医学家屠呦呦,在荣誉加身之前,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研究者,50余载的研究生涯,鲜有人知晓,然而她自强不息,带领团队提炼出青蒿素,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震惊中外。
忘不了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三体》之前,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常被嗤之以鼻,然而他默默耕耘,创造了奇迹,《三体》直接斩获了有着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令世界刮目相看。
忘不了袁隆平院士,面对粮食问题,他想的不是直接从国外买,更不是从别人那里讨,而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于是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带着他的杂家水稻,一路向前,捧回11个国际大奖。
更忘不了漫漫中国航天路,从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到神舟十四号呼啸入苍穹,从开始别人的不屑一顾,到如今在太空写满中国荣耀,蝴蝶自来,我们依靠的是中国航天人的创新创造,自强不息。
举目望星河,星光已然闪亮;平目视当下,吾辈还需努力。华为受制之痛,我们肌肤可感;中国芯片之忧,我们更需奋发。
英国思想家米尔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一语中的!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力创造,我们才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携起手来,赓续先辈创新创造之精神,擎小我之炬火,共创中国之更大荣光。
红楼一梦随风过,创新创造壮河山。新时代,看我中国青年!
点评
此文亮点有三:
一是,标题新颖,观点鲜明
标题“红楼一梦随风过,创新创造壮河山”,既准确地理解了材料、概括了材料,又形成对举,音韵和谐;既源自古典文化,演化古典文学,又提出创新创造之见。新颖独特,观点鲜明。
二是,事例丰赡,论述有力
文章从李子柒的小院、北京冬奥开幕式、春晚舞剧《只此青绿》……直至英国思想家米尔之言,一口气推出近十个事例,皆彰显了“创新创造”之魅力。事例丰赡,论述有力,令人信服。
三是,语言雅洁,学养丰厚
全文语言短长差互,意达文畅,雅洁精警,情思闪烁。各个事例,信手拈来,精准概括,高度凝练;厚积薄发,学养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