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钟娘娘

2022-12-25董梦知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灵性钟声师傅

董梦知

古时候,人们没有钟表,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里的老百姓则根据钟鼓楼的钟声、鼓声去安排工作与生活。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暮鼓晨钟。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重建了钟楼和鼓楼。皇帝专门下了圣旨,要铸造一口钟声悠远绵长、音質洪亮通透的大钟,以显示皇权威严、声震四方。于是,朝廷征集了各地的优秀工匠,在铸钟厂老领班华严师傅的带领下烧炉铸钟。

按理说,北京铸钟厂是最好的铸钟厂,又有这么多能工巧匠,再加上华师傅经验丰富,铸口大钟应该轻车熟路,不成问题。但三个月过去了,华师傅带领工匠们铸了化、化了铸,不知道铸了多少回,却总也铸不成,不是音质达不到标准,就是声音传不到百里。他和众工匠苦苦思索,也找不岀原因。皇帝闻知此事龙颜大怒,限令一个月内必须造出大钟,否则所有工匠一律问斩。

大家都感觉大难临头了。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又炼了两炉,还是达不到要求。他们反复研究,也想不出办法。大限就要到了,如果明天还炼不出合格的大钟,他们可就没命了。有些人不禁心灰意冷,念叨着:“等死吧!等死吧!”华师傅心里也很焦急,可他还是鼓励大家说:“现在还没到绝望的时候,如果最后一炉成功了,我们还能好好活着,大家再拼一把!”于是,大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全神贯注地装好最后一炉料,点火烧炉。

其实最着急的就是华师傅。这些日子,他每天回到家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是唉声叹气。华师傅的家里除了妻子外,还有一个女儿华仙。华仙姑娘自幼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耳濡目染也懂得一些铸钟的妙法。看到父亲愁眉苦脸的模样,华仙姑娘的心里早已猜出了几分。

如果明天依旧铸造不出合格的大钟,工匠们就要被问斩了,华师傅觉得不能再瞒着女儿了。听了父亲的话,华仙姑娘心如刀绞。她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反复思考着为什么大钟总是铸不成呢?天将破晓,她突然醒悟:难道铸钟就像铸剑一样,要有灵性才能音质好、传得远吗?想到这里,她心中暗暗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华仙姑娘一定要跟着父亲去铸钟厂。华师傅拗不过她,只好带着女儿一同出了家门。到了铸钟厂一看,真不得了,工部官员已经带着兵丁在炉前列阵,就等着看结果了。华师傅和工匠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的目光都盯着这决定命运的一炉铜水。沸腾的铜水快要出炉了,华师傅取出一勺铜汁仔细端详。铜汁和往日一样,没有半点不同,他的心一下子凉透了。这时,华仙姑娘挤出人群来到炉前,向父亲深深一拜,说:“爹爹,您还记得铸剑的故事吗?女儿愿为此钟注入灵性。爹爹,您多保重!”说完,她纵身一跃,跳进沸腾的铜汁中,顿时化作一股青烟飘散而去。所有人都惊呆了,等反应过来后,华师傅悲痛欲绝地向熔炉扑去。工匠们死死地抱住了他,劝他说:“华仙姑娘不就是为了让咱们活着才毅然舍命的吗?你若死了,怎对得起女儿呢?”说来也怪,话音刚落,炉子里突然铜水翻滚,发出了特别的光彩。华师傅强忍着泪水,忍痛发出了“铸钟”的号令,工匠们齐心合力终于铸成了一口传世的大钟。

看吧,这口大钟雄伟壮观,线条优美,色润清秀,遍体铸满经文,透着一股灵气。用圆木撞击,声音清澈洪亮,空灵通透,百里之外也能听到。这口里里外外都透着灵性的永乐大钟,终于铸成了。工部官员验收合格,华师傅和工匠们得救了。大家知道这是华仙姑娘用生命换来的,都从心底里感激这位舍身取义的好姑娘。

这口巨钟被悬挂于钟楼之上,每次敲钟时,需要推动悬挂在梁上的巨型圆木去撞击,钟声洪亮通达,声传百里。每当钟声响起之时,人们都会想起那个侠肝义胆的好姑娘。为了记住这位好姑娘,人们把她尊称为“铸钟娘娘”,并在铸钟厂南面建起了一座“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随着时代的变迁,铸钟厂和铸钟娘娘庙早已无迹可寻了,只有这动人的传说一辈一辈流传了下来。

猜你喜欢

灵性钟声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盛世钟声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聆听钟声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