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外延
——对黔南州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12-25张龙
张 龙
(黄冈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三线”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概念。特指1964年到1978年党中央所作出的一项举国重要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中西部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工程建设。
“三线”又有“大三线”和“小三线”之分。“大三线”包含西部陕甘宁青云贵川七省区(1)这是以往的行政区划,重庆隶属于四川。,“小三线”是指一二线的腹地。从行政区划看,“小三线”涉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加上“大三线”的七省区,“三线”共涉及13个省区。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地区,就是二线地区。广义的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狭义的三线特指“大三线”。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而黔南州在三线建设中则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外延在哪里?带着这一思考,笔者与同事在2019—2020年间,走访了黔南州三线工程的多个厂区的原址,以及一些“老三线人”和三线建设的研究者,调研主要以访谈及实地考察为主,并参阅相关的资料,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黔南州三线建设发展的历程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接黔东南州,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阳市。全州现辖12县市,面积26197平方公里,有汉、布依、苗等37个民族。三线建设立足于战争准备,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黔南州因为地形多山、地理位置独特,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被调研的许多“老三线人”记忆中最深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在那个特定时代,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奉献成为时代主流。基于这种信念,许多建设者来到黔南州,参与三线建设。相关文献显示:黔南州三线建设的单位以第四机械工业部(下文简称“四机部”)为主,而四机部在贵州省设立的三线建设城市包括都匀、凯里、遵义。从投入建设的工厂来看,黔南州的数量居多,统称“083基地”(见表1),该基地历经了10余年的建设历程。
表1 黔南州三线建设单位(083基地)
此外,黔南州还有一些归属于其他部门的三线建设工厂,如归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有贵定3535、横跨贵定和龙里的3537军工被服厂,归属于原铁道部的都匀桥梁厂,归属于原二机部的东方机床厂等等。以都匀东方机床厂为例,该厂现名都匀东方机床有限公司,是我国机床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黔南州各个工厂在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往往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并拥有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如红旗机械厂(4191厂)于1982年生产出10米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线,为当时国内口径最大的望远镜天线;红星机械厂(1031厂)于1994年生产的山地牌1.5吨级系列农用运输车获“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展示会金牌”等。这些工厂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辉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逐步出现衰退迹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沿海地区为重心的制造业应势异军突起,大量技术人才“孔雀东南飞”,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参与竞争显然力不从心。三线时期的工厂在应对市场化竞争时,出现了竞争乏力的现象。1984年9月,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正式组建,其前身是电子工业部贵州管理局,由三线建设时期21家大中型电子军工企业和4家事业单位组成,分布区域包括贵阳、都匀、凯里、遵义。以振华集团的成立为起点,原三线建设的083系列工厂开始经历了裂变、阵痛、重生。1996年,振华集团公司总部正式迁往贵阳新天基地,开始贵阳、都匀两地办公。之后,黔南州三线建设工厂陆续经历了撤并、破产等过程。
二、黔南州三线建设的今生
黔南州三线建设的热血和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步褪色。一批批工厂因为各种原因遭遇了寒流。除学校、医院移交地方管理外,工厂破产、迁移成了三线建设调整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伴随着这样的举措,三线建设留存下来的是不同心态的人群和建筑,以及历史的回忆。
(一)历史记忆中的辉煌与现实的苦涩
实地走访三线建设的工厂厂址,很明显的感受是:三线工程的工厂原址建筑多为非常简陋的红砖建筑,许多建筑的墙面上还保留着20世纪60-70年代的标语印记。
一些被重新利用的遗址主要是在外观上进行了整修,如原东方机床厂的主体被改造成三线建设博物馆,周边的附属车间转变成餐饮、宾馆、娱乐场所,与周边陆续营建好的居民住宅共映,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群英无线电器材厂(305)厂部大楼变成了温泉度假村。长洲无线电厂(4110)成为警校培训基地,进入厂部能看到宽敞的厂部大楼成为警校学生的宿舍,空旷的操场增添了一些训练设施,生产车间的厂房被一些厂家所租赁使用。风光电工厂(4433)原厂址有公司的留守人员管理资产,厂区内的一些建筑变成了中铁公司、制药厂等单位的办公场所,原厂办学校为一个家具厂所使用。
实地调研发现,在三线工厂的居民区,因年轻人外出就业等原因,许多原住户都搬迁了,房屋空置;现在居住的以老人、孩子为主,且多为“老三线人”。在群英无线电器材厂(891厂)原生产区附近,随机采访了一位经营食杂商店的王姓老人。这位老人对现状比较满意,在访谈中表示:“厂子整体迁往贵阳前,我刚刚退休,就没有经历那种离散的阵痛。当时,有的人留下来拿着买断工龄的钱从事别的生计,有的人回家乡了,有的人去贵阳继续生活。我现在一个月退休金有2000~3000元,同时经营这个摊位,生活还是知足的。”
但也有对此持不同态度的老三线人。通过长洲无线电厂某前职工的引荐,我们见到了在工厂倒闭后依旧为生活奔波的三名45岁左右的职工。对于今天的生活,他们不但感觉难过,更觉得不平,当中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工厂倒闭后的资源分配、人员补偿和安置呈两极化。在建新机械厂旧址,一对老年夫妇在谈到子女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当年建设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没有学到技能。如今工厂迁走,子女也没得到安置,现在都在异地务工,为生活奔波。”在众多三线工厂中,这种情况不是个例。
综合来看,三线建设者的安置随工厂不同而不同。有的员工随工厂迁移了,而有的则留居都匀。留下来的人中,达到退休年龄的,月退休费为2000~3000元;未到退休年龄的,当年领取的工资补助费各有不同,像2005年破产的4110厂,工作10年的员工拿到的补助不到一万元。这部分人多是中年,为了未来的养老,他们大都奔波在打工的途中。有的为了照顾孩子在当地务工,收入在2000元左右,每月还要缴纳近千元的保险。还有许多入厂没有几年单位就破产的员工,大都前往发达城市就业;也有的经过考学、公务员招考,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线建设员工的子女的境遇也各有不同。勤学上进考取大学的,大都走出了黔南州。而学习欠佳的,有的进入改制后的原父母工厂,也有的在外务工,当中不少人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收入并不是很高。
调研发现,三线建设者目前的心态表现,归结起来有三种:
第一类比较满意,这类群体多为工厂倒闭后受冲击较小者,以退休或即将退休者为主。
第二类是不满意的,这类群体多为工厂倒闭后受冲击较大的中年人。
第三类是无所谓者,这类群体多为青年人,拥有重新开始的能力,而且一些人通过创业实现了新的价值。
(二)对原有价值的反思:三线时期的工厂是否还应存在
三线建设的工厂为什么会衰落?我们访谈的大多数员工的结论是: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生产地区缺乏有效资源且交通闭塞,生产经营者管理落后且缺乏市场眼光,生产技术落后等等。少部分访谈对象将原因归结到领导的不作为乃至贪腐问题。相关问题尽管一定程度存在,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质疑。
原长洲无线电厂员工许某就不认可产品落后,她说:“我们的工厂要解体时,在市场上同类产品中,还是质量上乘的。”事实上,为了挽救工厂,许多三线人曾经进行过不甘的抗争。工厂的技术人员在工厂不景气的同时,依然努力生产了具有较高质量的产品。相关报道能看出,三线工厂的产品频频在国内、省内获得大奖,或达到先进水平。像“八五”期间贵州省优秀新产品和名牌产品名录中的一等奖获得者中就有“东方机床厂”(1993年获得)[1]219。其他工厂的优秀产品也不胜枚举。而且,许多优秀的技术人员在外出务工时,凭借自身的技术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长红机器厂(4111厂)的技术副厂长罗礼忠,1996年一个月收入才150元,而他在1998年前往深圳务工,试用期间收入5000元,转正就达到8000元,其务工期间开发的无线电产品给所在务工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效益[2]127-138。调研中,许多受访者讲到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外出务工的三线建设者所去的地区多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凭借他们的技术,许多人成为了相应工厂的骨干,也促进了当地的工业水平在国内同领域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效果来看,这些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离不开三线建设者的参与。
都匀三线博物馆的相关资料显示:在经济转型时期,当地三线工厂的领导们也在做着相应地努力,有的领导者因开展转型工作获得了相关的个人荣誉称号,如1995年,长洲无线电厂(4110厂)厂长刘文治获得“中国军转民优秀企业家”提名奖;红星机械厂(1031厂)原厂长韦光耀开办了汽车检测站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效益。尽管一些个人、集体的努力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绝大多数工厂的迁移、倒闭或解散仍是最终结局。
信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实现了跨越。以2014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为标志,大数据成为贵州省发展战略,黔南州是其中的获利者,信息共享打破了以往的封闭障碍。
基于前文所述,提出一个问题:以往认为的造成三线工厂关闭的最大制约——交通和信息问题,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原有的三线时期的工厂能否还有来世呢?或者换言之,黔南州能否依托旧有的工业遗产(包括工业精神),来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城市呢?
我们调研发现,在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专门有一组三线建设遗产利用展厅,此处展示着三线建设遗产的六种规划模式。(1)景观公园发展模式,涉及37研究所、38研究所、建新机械厂(4506厂)。(2)办公发展模式,依据原厂址建筑来开发,主要是长洲无线电厂(4110厂)。(3)商业发展模式,依托原厂址与新建居民住宅毗邻的优势开展。如依托长红机器厂(4111厂)构建以三线博物馆为地标的都市商业片区,依托红星机械厂(1031厂)构建社区商业中心,依托风光电工厂(4433厂)打造三线汽车驿站,贵定的3535厂与金海雪山互补构建文化商业区。(4)旅游景区发展模式,涉及有群英无线电器材厂(891厂)、3537厂、3610厂、3326厂,以温泉、度假、休闲、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为发展方向。(5)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依托原有厂部的地理位置和设施,开展文化创意、艺术开发、办公SOHO及餐饮等项目,涉及南华仪器厂(4541厂)、东方机床厂。(6)博物馆展览发展模式,以久达机械厂(883厂)为主,构建茶博园、茶会馆与三线建设博物馆交映的文化展览一体化休闲项目。
从现有规划来看,三线工业遗产仍以服务业为主,并没有重启延续三线工业精神、延续工业化规划设计。这仍然没有回应黔南州三线建设者们的一个长久的困惑:三线工程与他们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何种关系?
三、黔南州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外延
黔南州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现有情况大致如上,基于此,笔者特就其现代性价值外延提出如下观点。
(一)黔南州地区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的价值
从三线工程对黔南州的贡献来看,其工业文化资源涉及物质、精神等多个方面。
1.物质层面上的价值
如表5所示,统计1990-2018年刊载情报信息机构知识服务研究成果的文献刊物来源,排在第1位的刊物是《图书情报工作》,文献数量为24篇,《情报理论与实践》位列第2位,文献数量为11篇,《情报杂志》和《情报探索》排在第3位和第4位,刊载的文献数量分别为8篇和7篇列出了刊载知识服务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位来源期刊。这些刊物对于我国普及知识服务理论知识,推广各单位的工作实践成果和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从业工作者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三线工程建设带来了众多高素质人口的迁入。调研发现,许多“老三线人”都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家乡,有沈阳的、南京的、上海的……对于贵州省来说,“1968—1968年,仅接收上海知青到贵州落户就有10600人”[3]83。除上海知青外,来贵州的三线建设者多是中东部的技术人才。这些高素质人口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区人员的教育水平,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从黔南州发展来看,三线建设的价值中最大的一点是促进了都匀市的城市发展。以人口数量为例,黔南州“人口由1966年的1964878人,迅速增加到1975年的2636817人,形成了全州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4]146。我们在访问振华集团原宣传部副部长段宜兴时得到这样的一个大致数据:083基地总职工约3万人,包括家属(二代子女)有10多万人;具体到黔南州,约有职工1万多人,家属3万多人。人口增加带来的建设扩大了城市的外延。
三线工程带动了当地的现代工业。“贵州‘三线建设’史,可以说也就是贵州现代工业发展史,因为贵州绝大部分现代工业是从三线时期开始的。”[5]都匀市最初是缺乏现代工业的,三线工厂带来了地区工业经济的攀升,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税收。由于三线建设者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周边村寨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当地农户用种植的粮食、蔬菜,养殖的牲畜同工人贸易,这种贸易行为提升了当地原住民的经济收入,也繁荣了市场经济。此外,三线建设也带动了相应的基础建设发展,像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完成的重要铁路建设中,川黔、贵昆、湘黔三条铁路依然是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促进了黔南州同四川、云南、湖南有了更多的联系。
三线工厂在当地招录了一定数量的员工,像贵定的3535服装厂,据该厂退休电工陈光华介绍,除外省迁入的人外,基本是本省的,有“贵阳、惠水、罗甸、福泉、瓮安、贵定、龙里等,从一车间到六车间大部分人都是当年他们自己招的”[2]309。解决了许多本地人的就业问题,既培养了一代技术工人,也提升了他们的素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居民市民化发展。
2.精神层面上的价值
三线建设的另一个价值就是精神价值,在三线建设开展时期,最流行的口号有“好人好马上‘三线’”,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许多优秀人才选择了公而忘私的奉献。
都匀市许多地名保留着当初三线建设的记号,比如305、506等;市区一些公交站点也是三线建设的单位名称,如115、414等;这些都是当初三线建设工厂的信箱号码。受访的许多留居三线建设工厂厂部的老人,回忆起创业的艰辛时,充满了自豪。曾在建新机械厂(4506厂)工作的熊学平回忆说:“住的油毛毡房子,蛇都会钻到集体宿舍枕头底下来乘凉……”[2]21三线建设博物馆里许多老照片多以陈旧的色彩,给人以艰苦的环境感受。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个荒山野岭建成了现代化的厂区,也用他们的奉献精神,举家搬迁于此。。
就文化层面的贡献而言,三线建设期间在黔南州配套建设的学校、医院提高了当地教育和医疗水平。而且,三线建设者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一定程度同当地的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互动与互鉴。
此外,三线建设者多是军人或外来的独身青年,他们在当地工作的过程中,多同本地青年喜结连理,组成了新的家庭。据段宜兴介绍,083基地职工找当地人成婚的约占50%。这其中,民族之间的族际婚姻约占1/3,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二)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外延
三线工程的价值何在?目前研究多以探讨精神价值居多,关于其时代性的总结也为数不少。以世俗的眼光而言,三线工业文化价值无关紧要,一些工厂因为企业转型而消失,原有的固定资产也价值不高,其改造更新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而原有的人员由于年龄等因素,也往往成为政府的负担……值得思考的是,三线工业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能否有更深的外延呢?
第一代、第二代“三线人”,都是在三线工厂战斗过的群体,他们对三线的感情是深厚的,也是三线精神的代表。2017年,4110举办了建厂50周年纪念活动,原党委书记柳学宏写的一段话具有代表性意义:“504厂虽然破产了,但人心没有散,精神没有散。一些504人在走向社会后继续努力创业,延续着往日的辉煌;不少504人的后代追寻着老一辈的足迹,秉承着老一辈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开创着新的未来。”[6]37辩证地来看,我们会发现,三线建设者及他们的后代依然在不断创造价值。最典型的就是许多三线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虽然离开了他们奋斗过、生活过的三线地区,回到家乡或者到了新的地区创业,但他们对三线建设依然保留着纯真的情怀,如果有条件、机遇,他们依然会为三线建设做贡献,从而实现溢出效应(2)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溢出效应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逐步由低向高发展的,一般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组成。三线建设者们需要社会的尊重,地方政府关爱带来的尊重也会影响他们对一个城市的回报,或者说自我实现的体现。从三线建设成员在企业迁转、破产后的发展来看,许多有技术、有能力者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像长洲无线电厂(4110厂)走出去成为专家型企业家的蔡小兵(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6]283;曾任职久达机械厂(883厂)的闵甦宏(现居杭州,高级工程师,消防安全专家);父母曾在083基地机关工作的刘锋(深圳市卓越绩效促进会理事及深圳市市长质量奖专家评审员)[7]285-329等。这些人员与原单位、原地区,都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一个人的一生最难忘怀的就是他青春投入的奋斗。如原风光电工厂(4433厂)动力科调度员曾幼宇在访谈中所言:“他们在青壮年的时候为506付出,我们是年轻的时候把青春献给了506,无论老少对506都别有一番深情,如果聚会能成功,我还想出一个纪念册。”[2]52
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老三线人对故地的怀念属于尊重的需求,它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他们奉献过往的一种认同。近些年来,三线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人分别成立过许多联谊会、研究组织等机构。如果地方政府主动为他们创造返回三线建设的地方旅游、观光的优惠条件,这种外在优惠的体现对他们曾经的奉献来说,也是一定程度的认同。从地方政府来看,这种付出既能提升地方的知名度,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波兰尼认为,经济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有互惠、再分配和交换。这三种途径在地方政府与三线建设者的互动中完全能得到体现。举例来说,黔南州正在推进全域旅游、推进城市化,对于这两大发展规划来说,人气是其中的关键,而三线建设者就是创造人气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如黔南州政府可以考虑给具有代表性的三线建设者及其后人设立荣誉市民的身份,建立相应的档案。指定专门的宾馆作为三线建设的接待方,收取成本价。同时,荣誉市民们在当地参观旅游景点免费,其每次所带来的朋友(可以限定人数)也享受相应的特价优惠。这类措施从表面上来看,门票等直接利益削减,但从客观上带来了众多人气。如果从黔南州曾有的三线建设者数量及他们子女后代(包括三代)延伸来看,三线建设者及后代数量不少于5万人。据段宜兴统计,这些三线建设者的子女中考上大学的居多,约占60%以上。当前留居黔南的三线建设者约有三四千人。外出迁移的人口,伴随而来的相关交通、餐饮消费,对于都匀这个人口50万的城市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促进力量。当第一、二代三线人慢慢老去后,许多第三代三线子弟及后人,他们对于故乡的怀念,却又是那么真实。
今天的第三代三线人中,怀念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希望回家聚会的群体比比皆是。我们调研了解到,除上述4110厂自发的厂庆活动外,4433厂于2015年也曾自发举行了聚会活动,参加者达到300多人。这些群体追思的感情,如果有效融入地方政府的旅游发展中,这对地方政府和三线建设者们来说是一种互惠,因为相应的交通、餐饮、购物等消费行为,又带来了再分配和交换。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既能汇聚三线建设者的人心,让他们对三线建设地区有了归属和尊重感,也有助于他们回归故地为其再次做贡献,带朋友旅游。
随着外来旅游观光者的增多、经济往来的增多、人们思想交流的增多,溢出效应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单从经济来看,黔南州的交通改善,人们对当地投资环境的看好,相关产业随着发展趋势也能陆续入驻。文化上,黔南州的教育投资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发达地区的投资办学机构完全可以入驻。相关捐赠也得以实现,如王小谟院士2010年回访大坪中学时,曾设立院士奖学金支持学校教育。事实上,许多有能力的三线人及其后人如果能得到一定的尊重感,都将有意向帮助他们曾经付出青春的地方发展。
(三)发挥现代价值外延的方案设想
如何让溢出效应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从实践操作上,可以考虑以下路径。
1. 确立相应负责机构
这个机构可以挂靠到工会、统战部、文化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或由现有部门代管。管理部门设置后,需要赋予相应的权限。(1)管理制作三线建设者荣誉市民卡(建议为芯片卡,包含有持卡人的电子身份信息与工作档案),并在专门的网站登录可查。(2)三线建设者荣誉市民卡享有优惠待遇的相关酒店、景点应备有检测系统。(3)定时公示黔南州旅游景点、交通信息,以及三线建设者荣誉市民享有福利的地区和待遇。(4)给予三线建设者荣誉市民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的绿色通道,可考虑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荣誉市民担任州、区政协委员或青联委员、行风监督员等。
2. 设立“三线志愿者”管理办法
(1)确立志愿者的组成成分,以三部分群体为主,即三线原厂留居黔南州的职工及子弟,贵州信息技工学校、黔南职业学院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同时包括一定的离退休社会人员。(2)建立志愿者协会与相关工厂的定期联系。(3)确立对志愿者的管理。对志愿者发放相应的志愿者荣誉卡,在社会福利上享有同三线建设者荣誉市民相同的待遇,在志愿者离职后予以返还;定期培训志愿者并与志愿者沟通,处理存在的问题;确立志愿者工作期限。(4)确立志愿者服务内容。以服务对应的三线工厂职工及其亲属为主;服务接待三线建设组团参观者;参与三线建设者的相应庆典聚会。
2. 确定三线建设服务部门工作内容
对于三线建设服务部门的工作内容,首先要明确一个宗旨,即促进三线建设精神再发挥,提升三线建设新内涵。三线建设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赋予三线建设一个新内涵,即回顾往昔,重新架设黔南州与中东部地区的文化、经济桥梁。
打好“三线建设”的品牌,除建立与三线建设者及其后人的联系外,还要构建合理的地区发展运营模式。相对于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来看,黔南州亟需整合旅游业的各种环节,构建旅游种类多样化的路线、品牌。综合黔南州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借助三线建设者溢出效应的东风,可以将黔南州的旅游品牌延伸到历史遗迹、抗战遗址、红色旅游乃至自然风光当中,从而形成文旅资源的集聚效应。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但需要弘扬当年三线建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要真正地活化利用相关文化资源,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黔南州设立了“都匀东方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园”及相关博物馆、公共景观项目,学界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关注黔南州三线工业遗产,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利用三线工业文化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