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教科书插图特色研究
2022-12-25乔思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00081
⊙乔思瑾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81]
对于教科书来说,插图和文字同样重要,由于儿童学习中的心理特点,很多信息通过插图获得,从民国时期教育部对教科书形式的具体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对插图的重视。由于这种重视,民国时期教科书美术编辑队伍强大,带动了各出版机构和教育界人士对教材插图设计的反思和创新,认为插图是教科书形式上的存在,与课文内容同样重要。这些知名的大家投入到小学教材的编辑行列队伍中,使民国教科书插图设计在兼收并蓄西方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风格,走出了独立的民族道路,也为这个阶段教科书的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一、教科书插图风格的多元化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
民国初期出版的教科书插图以中国传统的工笔线描为主,延续了清末教科书的插图风格,但插图质量有所提高,造型上更准确。除了对形象的整体把控外,还添加了许多细节描绘,使画面更加生动(见图1)。色调上更丰富,除了单线插图外,还出现了一些插图应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示明暗关系,使形象更逼真。①此外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彩色插图的数量大幅增加,用来描绘一些较难理解的事物。
图1 《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1913 年,中华书局出版)第一册课文插图
(二)日本艺术风格的借鉴
近代以来,旧中国的没落和日本的逐渐强大使中日文化的交流出现逆转,由中国向日本输出文化转为中国向日本学习文化。很多有识之士留学日本,如陈之佛、丰子恺等,他们带来了日本化的西方艺术形式。由于文字、语言上的接近,日本教科书被引入中国,在“五四”前后中国教育与文化改革浪潮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近代著名装帧设计大师陶元庆、钱君陶等人在从事装帧工作初期也学习了日本装帧设计的风格。因此,民国初年的教科书设计风格受当时日本艺术风格的影响较大。比如民国早期教科书插图中经常出现穿西装的成年人、穿童子军服的男童和学生裙的女童就是插图受到日本风格影响的范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丰子恺创作的小楷漫画,其吸收日本插图画家竹久梦二的漫画风格,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与意蕴。他为《开明国语课本》绘制的充满童趣与意境的插图也成为当时教科书的典范。
(三)欧美艺术风格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插图继承了清末教科书中传统工笔线描的风格,又先后受到日本和欧美绘画形式的影响,最终将西方绘画风格与中国特色融合,形成了本土教科书插图风格。影响民国教科书插图风格的主要欧美因素包括装饰艺术风格、西方写实绘画风格、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和“儿童本位”教育观。
首先,民国教科书插图受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具体表现是比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②用以配合教科书内容主题,有时甚至与主题关系不大,只是为了纯粹装饰(见图2)。其次,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风格对民国教科书插图风格也有很大影响。由于解剖知识的丰富和对人体结构认识的深入,绘画中人体比例更准确,脸部描绘更生动,身体部位在体表的影像处理更自然。另外,民国时期教科书插图表现为轻巧的线条和浪漫的画面,体现了绘图者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以及20 世纪初期西方盛行的儿童书籍插图与装帧的模仿与借鉴。比如男孩身着西装皮鞋、西式的汗衫短裤、学生装,女孩身穿连衣裙、头戴蝴蝶结和脚穿小皮鞋等形象,完全是比照欧美儿童书籍插图描绘出来的,体现了很深的西方印迹(见图3)。最后,由于这一时期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教材大量使用了拟人化手法,插图中的动物形象也像人一样,穿衣服、交谈、生活和工作。
图2 (左图)《复兴音乐教科书》(193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高小第四册 课文
图3 (右图)《复兴国语教科书》(193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册 课文
二、教科书插图的类型及特点
著名作家吕伯攸曾说:“文学的教科书和科学的教科书插图应有区别,文学教科书的插图,目的只在供给儿童们美的欣赏;科学教科书的插图,目的却注重在明了实物。”③下面将阐述民国时期不同学科教科书插图的特点。
(一)文科类教科书插图特点
国文国语、党义修身、英语、历史和地理教科书是民国时期代表性的文科教科书。民国时期的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诗歌、故事、韵文类课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的文字语言优美精练,字字珠玑,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插图作者借助创作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语言将课文中的“情趣”与“意境”表现出来。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是用图传情的典范。他的漫画作品常常诗趣盎然,耐人寻味并富有哲理。他为《开明国语教材》所配的插图蕴含着深厚的文学性和童趣性。④他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意境深远的画面,使插图成为课文的会意,既拓展了儿童的想象,又涵养儿童的美感(见图4)。此外,还有一些说明类和识字类课文,主要是利用插图提升课文内容的表述,图画与文字相符,以图解形式为主。
图4 《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开明书店出版)第二册 课文插图
党义修身教科书的插图辅助课文内容进行道德教育,传播思想政治观念。插图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漫画、图解类插图或对具体现象真实再现,或对观点高度概括。
英语教科书插图则完全是国外插图风格。插图来源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根据画风推测,有些插图可能是连同课文以整本教科书形式从外国引进。另一方面,有些插图由我国画家自己绘制。由于课文内容和中西文化的差异,画家多是模仿西方绘画风格,以求还原英语课文的原貌。
历史地理教科书的插图绘制除了真实外,还要求刻画得精密、细致,从而准确地展现出物体的形态。在这两类教科书中主要是运用插图对历代人物、历史事件、地域特征、地区发展等进行描述。此外,在这两类教科书中地图的应用也比较频繁。作为一种特殊的插图,地图的绘制需要专业的机构参与和严格的审批,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理科类教科书插图特点
理科教科书通过插图表现科学内容、实验过程等,插图能客观、清晰、准确地说明科学原理,解释科学内容和规律,如物理、化学和高年级数学教科书插图。理科教科书也通过组图或流程图表现运算过程、工作步骤、动植物、工农业产品特点等,多见于自然、生物常识、低年级数学等教科书中,除了准确地图解课文内容外,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不影响插图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插图画家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这种图解型插图更具趣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
(三)艺术类教科书插图特点
民国时期的美术和音乐等艺术类学科来源于西方,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美术教科书中的图画都是范例图示,大多是让学生学习或欣赏西方的绘画门类,如素描、水彩、油画等。⑤音乐教科书基本直接使用了当时西方教科书的模式,除使用五线谱为代表的西方音乐符号外,其插图也采用了西方绘画风格,画面复杂,细节丰富,线条优美,带有很强的装饰性(见图2)。
三、教科书插图的时代特色
(一)基本生活常识和技能的获得
儿童的日常生活是民国教科书插图描绘的主要内容,儿童接触的生活场景,包括物品、服饰、风俗、人物等,都是教科书插图创作的素材来源。另外,插图对儿童可见的人物相关特征也有涉及,将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及相应元素放入教科书,使儿童对各种元素的背景和区别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儿童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
(二)家庭、社会和国家观念的获得
民国时期教科书中插图经常描绘到的场景主要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学校四方面。⑥家庭是对儿童进行道德伦理等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场景在教科书插图中频繁出现的着眼点也是对儿童观念产生影响。民国时期教科书插图对家庭场景的描绘比较模式化,形成了对母亲、父亲和孩子的人物特征和服饰描述的固定风格(见图5)。
图5 (左图)《复兴社会教科书》(193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初小 第一册 课文
在社会和国家观念教育方面,由于儿童接受抽象内容的能力有限,插图可用来代替甚至超越文字所能承载的抽象内容,比文字传达方式具有更加易于接受的形象内涵。教科书对学生的历史、国家、民族等方面观念塑造上有重要作用,通过把抽象的政治观念以插图具体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儿童的真实生活和体验中,使观念更加易于被接受和消化(见图6)。
图6 (右图)《新时代三民主义教科书》(193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小学校初级用 第一册 课文
总之,民国时期中国教科书插图设计取得了很大发展,摆脱了传统束缚开始学习西方插图风格,建立了中国本土插图设计产业,在继承中华传统和学习外来风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国的教育在这一时期也由封建教育逐渐转向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为之后向现代教育转变打下了基础。
①④⑤⑥ 张蓓:《合度·深度·尺度——民国时期教科书装帧设计之研究》,《中国出版》2014年第7期,第66页,第66页,第66页,第66页。
② 韩小丽:《本体的拓展与创意的跨界》,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集,第19页。
③吕伯攸:《小学教科书的封面和插图》,《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4期,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