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2-12-25杜志娟赵光勇
杜志娟 赵光勇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杜志娟 赵光勇
(临沂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当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配套细则不完备、育人目标不明确、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评价机制不健全以及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不到位等。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章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进一步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即通过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配套细则;细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形成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改革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方面改进。
三全育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困境与对策
教育是国之大计,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我国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风向标”与“领航器”[1]。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因其自身课程特点和特有的育人功能,使得它在思政育人方面较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既要教会学生运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其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还要重视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即培养学生拼搏进取、永不放弃、规则意识、坚韧不拔以及团队合作等品德的培养。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大学体育”“体育课程”等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等网络系统搜集相关资料,整理与主题相关的2017年以后公开发表的论文30篇,评论20篇,网络新闻20篇。另外,通过线上访谈高校体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一线体育教师,就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梳理分析指出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探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将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落实。
1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从“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再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都是为进一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养课程,既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体育道德,增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4]的使命,又处在“五育并举”之中,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得它在“课程思政”整体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举措也是实现“五育并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7]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
2.1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高校大学体育思政教育的引领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9]《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0]明确提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中,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手段的价值塑造是首要任务,所以说,“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是高校大学体育思政教育的引领。
2.2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五育并举”中的作用。所以说,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和新方向,又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3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3.1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配套细则不完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2],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依托这类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和要求,但是具体到高校操作层面则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如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标准、方案、计划等操作性文本的实施细则。各地高校根据各自理解进行建设,这就导致许多概念出现模糊,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如,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以及评价体系等要素缺乏具体表达;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缺乏统筹考虑;尚未形成大学体育教师思政课程建设培训机制等。
3.2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不明确
高校大学体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13]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多数目标趋同化现象严重且停留在表面。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会提到“爱国主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以及“公平诚信”等思想教育目标,没有更加具体的育人目标。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教学内容在项目特点、表达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制定出差异化、具体化、可操作性的育人目标。如,中华传统项目应凸显“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传承文化、使命有我”以及“德艺兼修”的精神;现代体育项目应凸显“规则意识”“公平公正”“顽强拼搏”的精神;第二课堂的“步道乐跑”应凸显“持之以恒”“诚信守信”的精神。
3.3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既是开展思政建设的载体,又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其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从一线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也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的程度。据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不到位,尚停留在“某一优秀运动员事迹”、“某一场精彩赛事”或经典的“女排精神”、奥运故事等显性的课程思政资源层面,未把隐性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形成相应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使得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与育体目标结合不够紧密。
3.4 高校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不到位
学校是体育课程思政成果的培育主体,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主体[14],它们直接负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程思政成效的直接要素。调查发现,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把握不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的问题[15],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对体育“育人之道”的认知、觉悟和责任意识。如,仍有部分体育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忽略了价值观级情感的引导教育;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无精力探索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3.5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难以满足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需求。调查发现,大学体育课程传统的期末考核评价更多注重“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抑或是“专项运动技术的达标与技评”,而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评价则束手无策。它缺乏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育人目标的达成度,即情感导向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所以不能全面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更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即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4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4.1 切实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配套细则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这是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对于高校来说也应该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比如制定明确的“进度表”以及可操作的“路线图”[16];给予人、财、物等各类教学资源的支持[17];树典型、推优秀强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应坚持系统观念对其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首先,形成体育课程思政的氛围,扭转部分学生、老师甚至管理人员对体育课程思政认识的偏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形成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格局相互融洽的良好局面。其次,落实国家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召开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等,出台专门实施细则,形成全校多部门联动机制。最后,建设一批体育课程的精品成果,形成体育教学有特色、有品牌的精品课程、打造一支勇探索、敢尝试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名师)。
4.2 拓展思政教育资源,细化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的制度目标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应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规定着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与方法。高校制定出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围绕“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4.3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体系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形成思政资源整合体系,保障“三全育人”理念能够有效地落实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所以,要挖掘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思政元素,科学编制建设标准,应该避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生硬地植入思政元素以及零散、碎片式的植入,而是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思政元素真正“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地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4.4 积极推进激励机制,强化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
高校应积极推进大学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激励举措,让教师自觉主动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功能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活动内容来设计思政教学场景,将理论付诸实际教学中。定期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各级各类培训活动,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研修、说课、训练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之间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资源获取以及教学加工设计的交流;在教学创新大赛、教学项目立项、教学成果获奖、各种评聘制度中增加思政课程建设的指标和力度,以此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5 创新多元评价模式,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一是根据学校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的力度,二是根据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观”或“情感”体验以及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应强化“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标准的评价模式,积极探索鼓励构建由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机制。
具体可从三个层面来实施: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中的价值导向审核,对违反主流价值观的一票否决;其次设计课程育人实效的评价指标,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评价;三是常态化督导制度的建立,对体育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考评,确保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向同行”,发挥育人实效。
5 结语
当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立足“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及存在问题入手,从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配套细则;细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形成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改革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方面,分析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对策。
[1]戴郁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育人体系建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1(5).
[2]康雅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路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5).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5):5-12.
[5]罗晓琴,李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3):192-193.
[6]刘鹏飞.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路径探究:兼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3):113.
[7]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1-03-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9]姚世超.郑州市高新区家校体育合作开展现状及对中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20.
[10]吕万刚.凝聚专业优势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0-12-25(09).
[11]明平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9(10):54-55.
[12]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13]胡金富,程艳.“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吉昌学院学报,2021,4(9):34-38.
[14]王耀东,杨卓.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J].高教学刊,2020(32):85-88.
[15]李春林,王开薇,陆风,等.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1-117.
[16]王耀东,杨卓.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J].高教学刊,2020(32):85-88.
[17]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from Three Angles"
DU Zhijuan, etal.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i, Shandong, China)
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SZ2021013);临沂大学2020年本科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CH-SPOC的<体育社会学>课程创新课堂的教学研究》(JG2020M21);2020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2020SZ086)。
杜志娟(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赵光勇(197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