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机理、效应及优化路径

2022-12-25马文杰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转型民族传统

马文杰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机理、效应及优化路径

马文杰

(南京工程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大众传媒构建了广阔的虚拟社会与空间,易发社会效应。文章从大众传媒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机理、效应及优化路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向多元文化相融合。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单边元素向多元价值、传统文化向大众文化、民间传承向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向城市文明转型,可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发展的社会效应,重新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定位,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归大众视野,并在创造性与创新性转型中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大众传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文化使命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互动,大众传媒与群众交流日趋频繁与广泛,随之也带来了各个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如此。大众传媒新技术的发展,承载着传承历史文明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应抓住契机,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与手段,在新传媒的渗透过程中不断汲取新型元素,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加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向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多元价值、城市文明转型,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优质基因,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发展所用。

1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机理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以往主要以报纸、书籍、横幅、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传播,现在更是有手机自媒体、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网站通讯工具等新的媒介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传播更加迅速及时,范围更加广泛。从广义上讲,传统的门户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管理平台,集数据资源、应用系统于一身。国内有很多比较成熟的信息门户网站,例如网易、百度、新浪、搜狐、腾讯等等。网络通讯工具,主要指的是QQ、电子邮件等通讯软件,这些通讯软件的应用率比较高。手机自媒体主要是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网络,这些都与智能手机的关联性比较强,每个人都有信息发布、传播的权利,这类传播软件更具有自由性、开放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提供逻辑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全部体育文化,它在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精髓。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伦理以及价值体系需要凭借新媒体的传递、传播功能赋予新的活力,从而对拥有自由话语权的大众进行无障碍沟通和多元化交流。[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表现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家思想,以及重视“人”的儒家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渗透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中,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体育价值观。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是突破人体极限、超越对手的,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体育文化不尽相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机理形成具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价值取向;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尚养生、注重修身养性。我们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主要代表,它不仅是国人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精神家园和文化血脉。梳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机理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辐射范围,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面对技术飞速发展的大众传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机理既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又能与大众传媒所代表的多元文化产生共鸣。所以,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丰富其精神内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以大众传媒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进行审视,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机制,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回归生活,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

2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效应

史友宽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以从技、理、道的角度进行传播[2]。如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可传播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进行外在技击之术的传播,也可以进行内在体育项目的技巧传播。但是,从更深层次的传播过程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体育相关的价值观念传播方面力度不够,无法真正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精髓传播出去,显得有点泛泛而谈[2]。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受众群体对信息的接收。从观念层面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需要冲破固有的体育价值观念、心理距离;从技术层面来看,民族文化转型过程中,会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这就需要时刻把握体育文化价值观传播的规律,加大传播网络的建设力度,借助灵活的资产运作手段,提升体育文化的传播质量[3]。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应具有两个效应,一是促进信息公开,提高传播力度效应;二是坚持舆论导向,增强发展价值效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主体要紧紧抓住“政府职能部门、文化类企事业单位、体育群体及个人”等渠道,在传播过程中保障受众群体享有知情、表达、参与等权力,增强网络监督影响力,相互配合、统筹发展,促进信息公开化。大众传媒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传播资源和多元化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开放程度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另外,社会体育传播团体需要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政策优势,可以更好地收集民众信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更具有灵活性。文化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4]。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快速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出行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更多地积极工作,在转型过程中加入了全新的理论,正面诠释网络群体极化效应。

3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优化路径

3.1 加强转化筛选,挖掘价值,由单边元素向多元价值转型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工作中,第一,要充分符合时代需求,将落后糟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与内容进行剔除,将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出其功能价值优势,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筛选、发掘、整理出符合时代价值的文化形式。例如,原本具有祭祀意义的龙舟项目经过筛选、挖掘价值已经得到世界人民广泛的认可。第二,要整体把握新旧传播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价值的重要作用[5]。传统传播媒体的突出优势,在于它的影响力、以及权威性,例如校园电台、广播、报刊杂志等,可以有效控制信息传播的源头,发表权威信息、观点,具有全方位报道的特征、以及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受众群体信赖的传播平台。国内传统传播平台,包括丰富的文字、视频、音频等数字化信息资源,涵盖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转机制,确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功能的合理开发。单边元素多元化有利于优化资源、信息整合,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功能提供有机载体,加深了信息传播之间的联系。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可以集图片、声音、文字于一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的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教育功能、文化传播等信息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多样化,信息交互性比较强,提升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效率,为民族体育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更多方法和途径[6]。第三,掌握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用以下三个词语概括:交互性、开放性、裂变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媒体应运而生,它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快捷。新媒体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大众不用订购报刊、杂志,就可以便捷地获取世界的信息资源,打破了之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便可通晓天下事的局面[7]。正是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让多元化价值实现成为可能。再者,新媒体具备强大的信息反馈功能,使受众群体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打破了之前的封闭式的单边元素。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裂变式传播功能,拓展了留言、转发、评论等新服务,这也是融媒体的特色。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信息发酵,一个话题可以引发多个相关话题的讨论,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裂变、以及碎片化,信息量暴增,出现信息爆炸的情况。新媒体的这些优势,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受众群体,有效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转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进行多维度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内涵。除此之外,还要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发挥优势,引领媒体融合的传播导向。

3.2 打造内容为王,与时俱进,由传统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大众媒体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应该牢牢抓住内容为王,与时俱进的原则,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进行转型。内容为王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之需。虽然,现在一些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对内容为王不再重视,但是受众对大众传媒优质内容的追求并没有发生改变。内容为王,与时俱进仍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模式,使工作环境、方式、宣传任务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必须要渗透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必须将其渗透在受众群体的心理层面,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积极发展。扩大内容为王的魅力。提高与受众群体的共情能力,受众群体是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主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与受众产生共情能力决定着其扎根现代社会的深度。因此,我们应该打造坪石、真实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呈现给受众,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现代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同时对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质量具有直接关系,这是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象征,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先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是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前进目标[8]。

3.3 以受众为中心,依托高校,由民间传承向创新发展转型

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传播平台、传播形式迅速发展,社会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大众文化必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工作,应该充分了解信息接受者的意识形态变化,避免生硬、死板、守旧的传播手段活和内容,突破信息接收反馈方面的局限性,减少工作效果不太好,传统传播信息方式过于单一的局面,让信息接收者主动接受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个讲话精神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与中国大众文化新时代的先进性具有重要关系。先进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之前文化单一封闭的状态,真正实现了文化的大众性与共享性,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化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加强了时代精神的传播。这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转型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人的个性发展,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这些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顺利转型。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转变单纯地依靠民间传承和政府强制等传播手段,实现统筹考虑、践行全员出击、全面教育的新思想。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的潜力阵地,应该不断丰富体育文化宣传内容,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融合文字、视频、音频等多样化传播方式,在拓展平台过程中不断丰富传播手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过程中,不断创新,科学定位教育对象,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灵活掌握教育内容,深度挖掘拓展的素材,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的专业性、实效性。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贯彻整个教学工作当中,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寻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点。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过程中,第一,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浇灌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加强体育项目的训练与学习,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悟体育精神[9]。第二,学生要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动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情感内化的主体。第三,丰富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单一化教学内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建立配套的资源库、案例库、学科专题网站等等。最后,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设备,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认知水平、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要努力达到两类媒体间的共同采访、共同编制信息、各有侧重的分类汇总,突破民间传承瓶颈,利用高校学术优势,构建起功能互补、覆盖广、互通式、全方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格局。

3.4 多种传播方式,拓展平台,由地域文化向城市文明转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地域特征比较明显,但依旧沿用传统的本土传播,这将限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项目传播受到城市文明发展的限制,长此以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政府在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应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的场地与器材,培养应用人才,满足社会的个性化需要,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社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最佳阵地,要充分依靠社会,追溯本源,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城市文明转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要深入挖掘校园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还要充分发挥微博、手机自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的优势。既要体现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传统校园媒体功能,也要充分体现手机、两微、校园网络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受众广泛优势,有效处理部门协调、制度支持、技术整合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整合运用,使之形成融媒体发展的合力并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的作用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表现性、娱乐性、地域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人的体育文化综合素养,借助身体上的本体认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如今,受众群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对这种传统项目兴趣不高,传播效率低下,并且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为是为一种意识文化形态,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建设的发展。其实受众群体乐于接受新鲜、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内容,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念,深化社会责任感,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朝着城市文明方向顺利开展。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过程中,要不断守正地域文化方向,在发展中不断渗透“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第一,在转型过程中,要让百姓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局势,掌握“文化自信”国家需求,引导社会对文明进程的热切期盼,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第二,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存的问题,指引社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的重要性。城市文明程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强度具有重要影响。社会要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文化习性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积极开展相关的人文讲座,正确引导受众群体参加体育文化建设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4 结语

无论是客观的民族体育物质文化还是主观的民族体育精神文化,只要有利于提升整体体育文化水平的措施和路径都应该受到重视。由于拥有不同的教学条件、历史文化传统,面临的文化受众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时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例如,当民族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时,民族体育精神文化和民族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因此停滞,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另外两方面的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建设既要拥有引领的方向,又要注重体育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整合。

[1]梁新华,张冬梅.新媒体影响政府决策的机理、效应及优化路径[J].情报杂志,2014,33(7):151-155.

[2]王有凤.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294.

[3]韦霞,黄梅.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初探[J].体育风尚,2018(2):94-95.

[4]徐发扬.对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探析[J].体育科技,2013,34(5):25-26.

[5]焦豪杰.社会转型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8):48.

[6]沈云峰.社会转型期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4(19):270.

[7]刘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3):218-219.

[8]沈锡昂,王钧.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4):92-95.

[9]王宝庆,李红军,陈晓洁.社会转型期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演进特征[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4):122-125.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Effect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Media

MA Wenji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Jiangsu, China)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0463)。

马文杰(197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转型民族传统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