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借教材,巧用资源
——如何从课本中转化说理资源

2022-12-25陈金华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考古学热议课本

○李 盼 陈金华

主题导读

高中语文课本是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品的集合,是众多专家学者才华与智慧的结晶。课本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也是议论文写作说理分析的源头活水。首先,课本中的事例可让论据更经典,更具说服力;其次,学习经典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劝学》中的比喻论证、《师说》中的对比论证,能够让说理分析更充分;再次,经典议论文的全文结构或段落结构具有典型性,如《六国论》的引议联结的结构、《拿来主义》的破立结合的结构,均值得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最后,学习“逻辑的力量”单元内容,如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引入虚拟论敌等方法,可使文章的说理分析更严密深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2020 年8 月,考 出 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好成绩的农村女孩钟芳蓉,在选报专业时,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这姑娘有头脑,能辩证地看待冷门和热门的选择问题;也有人说,钟芳蓉能将个人发展和时代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还有人说,考这么高的分数,完全可以选报更好的专业……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基于社会热点的材料作文题。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之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不同人对其行为的认识不一、评价不同,这些都能够为写作打开思路,提供切入角度。

从材料叙述中,我们需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钟芳蓉高考成绩为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二是“选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三是“人们的热议”。由此,我们可以提取三个核心概念:个人选择、时代需要、大众期许。

题中的三个“有人说”也是从以上三个概念的角度来举出不同人的看法。第一个,有人说“这姑娘有头脑,能辩证地看待冷门和热门的选择问题”,这是从钟芳蓉的个人选择来评价的。据此,我们可以从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等角度来谈谈为什么或怎么样坚定自己的志趣或选择,不因功利的“冷”“热”而迷失。第二个,有人说“钟芳蓉能将个人发展和时代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从钟芳蓉选择的考古学专业来评价的。据此,我们可以分析其选择考古学专业,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而非为私利,进而把个人选择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思考。第三个,有人说“考这么高的分数,完全可以选报更好的专业”,这是从一般的大众期许的角度来评价的。据此,我们可以从钟芳蓉的角度和大众角度,分析各自认为的“更好的专业”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进而探讨什么是“更好的专业”,以及人生应该如何选择。

立意可以选择三个核心概念中的一个角度切入,但若要写得深刻,可探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个人选择与时代需要的关系、个人选择与大众期许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思考:个人选择、时代需要与大众期许之间的关系难道一定是矛盾的吗?进而结合三个核心概念进行辩证分析。

原文呈现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〇一考生

①农村女孩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毅然选报冷门的考古学专业,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引发质疑之声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成绩优异的高考佼佼者本该选择未来收入预期颇高的专业,但这个女孩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考古。而我认为,钟芳蓉的选择,正是告诉我们:心之所向,即为最好。

②“心之所向”是心中要追求一生的事物,是兴趣,是德才,即使是富贵,也未尝不可。“素履以往”是面对一生的追求时,矢志不渝,面对箪瓢陋巷、艰难困苦,也不改其志、不忘初心。

③张富清愿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藏起一身的功勋,请求到艰苦的地方去;黄文秀愿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她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直面环境的恶劣和村民的质疑,带领贫困村通了路,发展了产业,脱了贫;王继才夫妇三十多年守护开山岛,保护国家领土,人在旗在岛在,死而后已……他们的初心,是为人民福祉,为国土安全,明明可以选择更富裕安乐的生活,却甘于吃下这种在外人看来避之不及的苦。钟芳蓉的选择不也是如此吗?考古学专业能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可以沉淀在每个人的骨子里。这难道不是个人价值与时代需要的完美融合吗?这难道不是绝佳的选择吗?

④难道怀有对考古的热爱、继承考古事业的志向和学好考古专业的能力,却要转身去学金融、计算机,只为大众眼中“更好的专业”吗?金融、计算机并非不好,学好了也可以助力国家发展,成就一番事业。张富清也可以佩戴勋章,助力国家军事发展;黄文秀也可以在城市任职,坐在办公室中办实事;王继才也可以在朋友邀他投资时离岛,回归正常生活……在不少人的眼中,这是更好的选择,他们却放弃了,叫人很难理解。然而予以这样评价的人,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人身上罢了。他们或许也曾有过初心与梦想,只是接受了世俗的眼光后,销蚀了那心之所向,走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而如今他们又将那迷失自我的过程强加给他人,以减轻当初未能坚持的负罪感,岂不悲哉!

⑤揆诸当下,我们也将面临成年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无论这大千世界如何熙熙攘攘,我都愿我们能够朝着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升格建议

上文的优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立意切题;二是全文采取“是什么”“为什么”的结构进行论述,层次逐步深入;三是例证较丰富。

但上文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事例过于集中,文中主要围绕张富清、黄文秀、王继才夫妇进行分析,观点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不足。二是论证较为单一,多为例证分析,缺乏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说理分析的力度显得单薄。三是行文结构可更严谨,上文在结构上缺少“联”的部分,针对现实问题的内容较少。同时,结尾仅为号召性语言,回扣观点不足。

建议汲取课本的资源,进行如下升格:

1.引入虚拟论敌,强化辩证思维。结合文题中“有人说”的提示,将之引入作为虚拟论敌,进行反驳,突出说理的思辨性。

2.化用课本资源,增加事实论据。运用课本中的经典人物事例,如屈原、陶潜等人选择心之所向的事例,增强说理的丰富性。

3.借鉴课文分析技法,综合使用论证方法。学习和运用课本经典篇章,如《反对党八股》的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师说》的正反分析。如③段中“钟芳蓉的选择不也是如此吗?”可进行因果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以进一步突显中心论点。

4.借鉴经典课文,升格文章结构。如引入《六国论》结构中“联”的环节,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加强说理分析的现实针对性。

升格佳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①农村女孩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毅然选报冷门的考古学专业,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惋惜地说,她可以选报更好的专业。可是何谓“更好”?是热门的吗?是毕业后薪资高的吗?“更好”只是从个人主观价值判断和立场出发的一种认识。也有人说,她辩证地看待了冷门与热门的选择问题,而我认为她只是选择了坚守本心,而心之所向,即为最好。

(紧扣材料内容,引入外人的说法作为虚拟论敌,进行反驳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

②“心之所向”是心中要追求一生的事物,可以是兴趣,可以是德才,也可以是天下民众的安康与福祉。“素履以往”是面对一生的追求时,矢志不渝,面对箪瓢陋巷、艰难困苦,也不改其志、不忘初心。从古至今,人各有志。古有屈原抱石沉于汨罗江,心中仍怀坚定的爱国之志,因为这是他心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有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隐居山林,只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内心追求。今有屠呦呦遵从本心,心系民众健康,矢志医药攻关,成就自我,造福人类;有袁隆平心系百姓温饱,持守“禾下乘凉梦”,矢志不渝,造福世界。循心之所向,坚定前行,即为最好的人生。

(阐释观点的内涵,即“是什么”,并引用课本中的经典人物事例作为例证。)

③张富清愿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藏起一身的功勋,请求到艰苦的地方去;黄文秀愿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她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直面环境的恶劣和村民的质疑,带领贫困村通了路,发展了产业,脱了贫;王继才夫妇三十多年守护开山岛,保护国家领土,人在旗在岛在,死而后已……他们的初心,是为人民福祉,为国土安全,明明可以选择更富裕安乐的生活,却甘于吃下这种在外人看来避之不及的苦。钟芳蓉的选择不也是如此吗?她的选择,不是出于未来就业薪酬的考量,而是出于对考古学的热爱,还有一份传承文化的使命。这难道不是个人价值与时代需要的完美融合吗?这难道不是绝佳的选择吗?

(从“为什么”的角度,列举多个事例,结合个人选择与时代需要进行议论,针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演绎推理。)

④难道怀有对考古的热爱、继承考古事业的志向和学好考古专业的能力,却要转身去学金融、计算机,只为大众眼中“更好的专业”吗?或许有这种看法的人,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钟芳蓉身上罢了,而没有换位思考,不明白钟芳蓉有不顾世俗的心之所向。他们或许也曾有过初心与梦想,只是接受了世俗的眼光后,销蚀了那心之所向,走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岂不悲哉!

(与上一段形成正反对比,即对坚守心之所向之人与迷失心之所向之人进行对比分析。)

⑤于我们而言,也许我们曾迷失方向,也许我们曾误入歧途,但至少从认识钟芳蓉这一刻起,要敢于在心灵中开辟一片净土——名为“心之所向”的天地,时刻在翻涌的时代洪流中保有自我的本心选择。

(结合自身现实,从“怎么办”的角度进行简单阐释。)

⑥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内心的净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论这大千世界如何熙熙攘攘,都愿我们坚守初心与梦想,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结尾引用孟子之言,再次强化观点。)

猜你喜欢

考古学热议课本
人大代表热议『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明星离婚事件引发热议数月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