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价值与实施路径

2022-12-2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困难

王 健 龙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2020年我国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目标,从着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阶段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阶段,步入了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贫困的含义将由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贫困、收入贫困和农村贫困演变为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和普适城乡贫困。教育扶贫作为国家扶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为实现教育扶贫目标,通过各种方式能够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但是当前的资助体系还难以满足后扶贫时代的新要求。发展型资助作为当前高职院校主流的资助育人形式,能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帮助贫困家庭尽快摆脱贫困状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迈向后扶贫时代的过程中,面对贫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路径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议题。

一、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发展型资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后扶贫时代的要求,助力我国减贫战略的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促进我国扶贫战略落实的角度,对教育扶贫进行了一系列批示和重要的战略部署,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教育扶贫的思想体系[1]。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将教育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之后我国要继续坚持减贫战略。要在消灭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继续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作为解决学生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承担着推动中国减贫战略落实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通过创新资助方式,在解决贫困学生物质短缺问题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资助的精准度,消除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意识贫困和能力贫困问题,满足学生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二)创新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高质量的实现教育公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后扶贫时代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治理贫困主体的精神困境,就更需要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进行创新。而发展型资助就是在满足贫困家庭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强化对学生的“志”“智”的培养和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发展型资助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型资助是指在充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性需要的前提下,以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发展型需要,促进他们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资助。在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通过大力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继续坚持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注重教育效率,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有助于高质量地实现教育公平。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最根本的目标是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着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富有竞争能力、抗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的资源较少,遭受的困难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他们的自信心不足,尤其在面对一些能够表现自身的机会时,缺乏主动竞争的意识。后扶贫时代的贫困不再聚着于生存性特质,而是将更多着力点放在生活资料之外支撑个体发展需求的发展性资本上。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基于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加精准地配置资源,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四)破解高职资助工作的主要矛盾,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与此相对应的贫困学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原本的保障型资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亟需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来满足贫困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经济困难学生对成长成才的需求与他们所获得的资源、机会相对较少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也要运用发展理念破解主要矛盾。从根源上分析,资助工作的主要矛盾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相一致,对贫困学生的发展型资助也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种举措。发展型资助体系有助于满足贫困学生日益增多的个性化需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是破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主要矛盾的最佳选择,也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必然之路。

二、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的实施路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需要从思想引领、精准帮扶、能力提升、范式转换和体系构建这五个方面夯实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基础,以全面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一)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作为资助体系的思想基础

2020年以来,我国全面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进一步缓解相对贫困、缩小贫困人口和其他人口之间的发展差距。面对后扶贫时代的新政策,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必须坚持习近平教育扶贫的新思想、新理念,落实相关新举措,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4]步入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仍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扶贫工程,也是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5]。通过发挥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将“立德树人”的工作贯彻到贫困学生资助的各个环节,利用“奖、助、勤、贷、减、免、补”等举措满足贫困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通过提升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实现显性教育扶贫和隐性教育扶贫的统一。特别是要借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新兴媒体宣传、思想政治课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贫困学生对于脱贫攻坚的认识,引导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现状,立志服务于脱贫攻坚战略,坚定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精准帮扶:构建基于“四个精准”的精准帮扶体系

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关键在于做到精准资助,包括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的精准安排、资金分配的精准化和管理精准化[6]。后扶贫时代,贫困对象由物质贫困单向度向精神贫困、能力贫困、心理贫困等多向度转变,如何对相对贫困学生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和帮扶,是决定发展型资助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详细记录贫困学生校内消费行为,结合学生的家庭基本收入等情况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做到数据的实时更新,对资助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发展型资助不仅要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补贴,还要注重他们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针对贫困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资助项目的精准设计,打造多元化的资助项目,包括:对外交流项目、实践技能养成项目、沟通能力提升项目等。再次,促进资金分配的精准化。高职院校要根据受助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资金分配,不能再搞简单的“一刀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域、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向西部地区、经济极为困难的学生倾斜资助资金。高职院校应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资助工作的线上管理系统,包括评优评先、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学生资助板块,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的线上办公,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7]。使参与贫困生资助相关的各个学校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受助学生信息,了解学生资助项目的进展,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资助。

(三)能力提升:帮助受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职业提升了入职门槛。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他们能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职位。但是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做好这些方面非常不容易。报课外辅导班来学习专业技能和支付高昂的考试报名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贫困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成为一种奢望。以往的保障型资助体系也没有涵盖这些方面,导致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缓慢。能力提升也是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发展型资助体系当中,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资助,要高度重视学生群体的能力贫困问题。例如,贫困学生想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可以根据他们的考试成绩和是否通过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和考试费用补贴,鼓励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还可以通过职业院校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开发培训课程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为贫困生分担培训费用或减免费用,降低他们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成本。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为他们开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多样化渠道。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弥补他们的短板,并为贫困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通道,帮助贫困学生深入了解目标企业,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我。

(四)范式转换:推动高职院校资助范式的四重转换

贫困的精神性是后扶贫时代贫困的主要特征之一。反贫困实践表明,比物质贫困更难治理的是精神贫困,由此要求高职院校的资助范式进行转换。首先,高职院校的资助范式由无偿的物质帮助转变为鼓励性的公益资助。近年来我国针对学生的贫困资助覆盖面广,大部分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帮助。这种资助模式助长了一些贫困生的懒惰思想,心安理得地接受贫困资助,却不肯从事勤工助学工作。这种传统的物质帮助只能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来说并无明显作用。为了培养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应建立公益学分制度。将贫困学生参加

公益活动时长和所获奖励转化为公益学分[8]。在评选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奖学金的时候作为依据,以提升贫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从传统的经济资助转变为育助并重型激励。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必须坚持“育助并重”的原则,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做到物质帮助与思想帮助并重、解决经济问题和解决心理困难结合起来,鼓励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自强自立[9]。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励志”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从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保障型资助当中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的问题,但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开发并不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需要进行资助改革,由原先的“普降细雨”转变为重点激励[10]。对于那些比较有发展潜力和上进心的学生投入更多的经费,帮助他们提升个人素质,满足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后,由简单的勤工助学转变为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以往的勤工助学岗位都是一些简单重复性劳动较多的岗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报酬也相对较低。为了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设立更多锻炼学生能力的助学岗位,如“科研助手”“学生助理”“校园网管理员”等。在这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助学岗位当中,贫困学生的能力更容易提升,也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开拓视野,并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创新创业机会。

(五)体系构建:探索“五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后扶贫时代的贫困具有多维性、派生性、精神性等多维度特征,贫困的表现样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1]对此,为了适应后扶贫时代的资助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经济资助、心理辅导、精神帮扶、学业指导和能力提升”五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这五方面的资助体系相辅相成,共同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首先,经济资助体系。经济资助体系是这五方面体系的基础,必须做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合理分配。对于贫困生的精准认定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手段,实行动态管理制度。然后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经济资助方案。最后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经济奖励体系,也就是贫困助学金和奖学金,按照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进行资助资金的合理化分配,避免贫困学生滋生“等、靠、要”的懒惰心理。其次,心理辅导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与其他同学沟通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辅导员和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来负责,辅导员负责发现贫困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再次,精神帮扶体系。发展型资助要将“扶困”和“扶志”相结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相结合[12]。通过“身边的榜样”宣传活动树立正面形象,引导受助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然后,学业指导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学业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开展学业指导有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成绩,最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高职院校还需向受助学生宣传“终身学习”的思想,帮助他们获得持续性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职场生活中也能够不断进步。最后,能力提升体系。发展型资助体系不仅要关注受助学生的基本生活情况,还要关注受助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从时代的角度来审视发展型资助,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还是夯实国家减贫战略成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更好地发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为我国后扶贫时代培育更多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