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12-25程一鸣

群众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双碳载体领域

□ 程一鸣 张 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系统提出统筹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方向指南。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能耗大省、碳排放大省,需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夯实基础性力量

创新载体既是技术成果孕育、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需要不断加大“双碳”领域创新载体建设力度,提高资源集聚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创新载体布局。聚焦能源绿色低碳、工业减污降碳、建筑交通节能减碳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低碳技术创新中心、低碳重点实验室、能源创新研究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技“小巨人”企业共同布局建设企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科创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着力打造推动“双碳”发展的平台载体集群,提升江苏对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能力。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双碳”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促进“双碳”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水平的提升。围绕能源智慧管理、碳排放核算与监测等领域,布局建设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多主体协同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各行业、各园区、各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碳排放核算、能源管理、数据检测等服务。比如,江苏省建材与建筑碳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筑、材料、土木、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碳排放核算与数据共享。

提升载体能级水平。推动“双碳”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在全省范围内共同遴选一批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数据、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配置,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不断提升科创载体能级水平。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蓄关键性力量

加强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动力。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改革,梳理出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性技术难点,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锚定“双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由首席科学家领衔、领军人才集聚的攻关队伍,并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旗舰团队合作,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氢能与储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发展清洁能源。深耕零碳、负碳等技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快发展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深化数字技术在“双碳”领域的探索应用,强化数字化赋能。

优化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以“双碳”科研项目为导向,进一步厘清行政和科研管理权责分配,赋予创新团队更充分的自主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创新效率。大力推广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持续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围绕工业低碳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等组织开展共性、关键和战略性前沿技术研发,实施一批节能减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研究项目,打造“双碳”领域的科技标杆企业。支持领军企业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享成果,把企业打造成为技术创新策源地。

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战略性力量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因而,要在强化“双碳”领域技术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科教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端与产品供给端紧密结合,实现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

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企业联合江苏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成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专家会诊、现场解难、技术交流、成果对接等形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布局建设一批技术中试基地、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引导低碳成果向当地特色产业需求应用转化。

建立市场化创新组织。搭建关键技术攻关新型组织架构,集聚各专业领域顶尖人才和创新资源,形成合力,打造高水平、高效率的创新组织体系。推进创新资源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新范式,探索构建高效的“资源聚合+科技赋能+产业服务+金融资本”四位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精准的市场化解决方案。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培育一批精通市场和技术的科技中介、技术经纪、专利服务、咨询评估等机构,不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着力打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鼓励全省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建立科技信用贷款、融资担保等风险共担机制,优化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完善政府引导资金运行机制,发展技术孵化基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力度。

加快人才队伍引培,筑牢保障性力量

实现“双碳”目标,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的一环。需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队伍发展高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引进高端研究队伍。建立江苏“双碳”领域紧缺人才清单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强化柔性引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依托重大科研载体,着力完善高能级人才载体建设的机制,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夯实江苏在“双碳”领域的人才储备。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对标《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要求,推动江苏争创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加强项目、基地和人才协同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合力。聚焦“产业人才图谱”,通过划拨专款支持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的创新研究,大力推进“双碳”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打造专业领军人才。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推动构建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晋升机制,改善薪酬分配管理办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借鉴国际人才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因地制宜创新江苏人才服务工作,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定、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消费优惠和便利服务。遵循人才集聚规律,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的创新创业舞台,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双碳载体领域
“双碳”目标下清远建筑陶瓷低碳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领域·对峙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