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评多卷本《中国环境史》

2022-12-25梁若愚

关键词:通史变迁人类

梁若愚

河北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负责编纂的六卷本《中国环境史》于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付梓。总主编戴建兵、副总主编刘向阳,分卷主编分别为:先秦卷张翠莲、秦汉卷王文涛、唐宋卷谷更有、明清卷孙兵、近代卷徐建平、现代卷张同乐。该套著作篇幅达160余万字,汇集了前人研究之大成,系统论述了整个中国环境史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人与自然互动的恢弘画卷,展现出编纂者们的深厚学养和家国情怀。

一、叙事结构的创新

作为一部环境通史,完整叙事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中国环境史》的编纂者们将全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六个分卷。随着各朝代的国运兴衰和政治变迁,先秦到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乃至近现代,皆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变化。正如戴建兵教授在总序中所述:“(本书)编纂者的宗旨是超越中国古代史传统的王朝史和断代史的编写范型,企图按照历史时期不同时段文明演进的核心特色与环境变迁的自身规律作为分卷的标准。”这种分期方法既尊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特色,也兼顾了环境变迁的自身规律,同时还彰显了通史著作在塑造国族认同方面的价值,克服了片面客观主义的叙事倾向。

二、理论与观点的创新

一方面,《中国环境史》的编纂围绕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从气候变化、动植物变迁、水环境变化、农工业经济发展、自然灾害、疾病等几个人与自然的主要交汇点入手,理清了两者之间冲突与平衡的全貌,进而探讨了人类实现自身永久存续的未来方向。这种专题性的叙事安排符合现行国际环境通史编纂的主流范式,既方便对先期成果的借鉴,也有助于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条理清晰的叙述;另一方面,对问题的论证,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演变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编纂者们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逐步地建构了一个关于环境问题如何发生、如何波及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如何反作用于环境的波浪式论证过程。

各分卷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方法。例如,中外环境史学界长期存在“衰败论叙事”的倾向,尤其是将人类当作自然破坏者的庸俗化预设与定论。对此,戴建兵教授在总序中有言:“这个过程不仅包括衰败,而且包括和谐,特别注重挖掘衰败与和谐的结构耦合点和地方性知识,找寻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的具象化表现,总结人类活动与生态承载力的耦合点与失序点。”又如,谷更有教授在《中国环境史·魏晋至宋元卷》中突破了朝代与区域的限制,将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的一千多年打通,探讨长时段内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互动过程,并总结出当今环境史学科的两点共识:“一是环境史是跨学科的研究,二是环境史的研究内容是历史上人类与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再如,孙兵教授在《中国环境史·明清卷》中针对环境史研究的主题选择提出:“环境变迁史绝不是环境史的全部。若只把注意力聚焦在环境变迁上,对其他问题视而不见,环境史将会陷入僵化呆板的困境。”中国人自古崇尚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天意,并没有征服自然、敌对自然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观念为当今世界的环保主义理论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资料与方法的创新

资料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突破也是该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从资料方面来看,各卷的共同特点是征引文献资料丰富且涉及面广。除了传统历史学领域外,该书的资料的引述范围还包括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学、动物学、植物学、人口学、流行病学、水利学、传说和诗歌中蕴涵的可靠历史资料。尤其是大量诗赋的引用格外惹人注目,展现了环境史这门新兴学科深厚的包容性和史学审美。

《中国环境史》作为环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其学术和现实意义不言自明。它是中国学人系统性编纂环境通史的重要尝试,其有效弥补了中国环境史学科建设的短板,从而可有力推动中国环境史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

猜你喜欢

通史变迁人类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小渔村的变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