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复合生态廊道规划思路探讨
2022-12-24闫慧玉吴文生
闫慧玉,吴文生
(1.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被誉为“亚洲天池”。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格局,通过谋划环丹江口水库复合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实现“保水质促发展”的目标,打造库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廊道。
1 生态廊道规划范围
拟规划淅川县复合生态廊道环丹江口水库,沿途涉及香花镇、九重镇、马蹬镇、上集镇、金河镇、老城镇、大石桥乡、滔河乡、盛湾镇、仓房镇10个乡镇,起点位于香花镇柴沟村,终点位于仓房镇党子口村,全长256.079km,合计约105km2。
横向拟规划复合生态廊道范围为环库路内外两侧各约200m左右的范围,下边线至水库管理范围线,上边线参考丹江口水库保护范围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城镇段至临库干道和主要组团,乡村段至环库路内侧不小于200m,并将跨线的村庄整体纳入,遇山时以山脚为界,若保护范围线超过200m则以200m为限。
2 总体定位及规划原则
2.1 总体定位
淅川县复合生态廊道定位为一条生态廊道、景观廊道、文化廊道、富民廊道。围绕生态、景观,文化,富民四大主题,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夯实生态本底,提升环境质量,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畅享健康”的休闲游憩廊道,实现路畅、水清、景美、民富,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生产空间优化的特色生态区域,引导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休憩空间,为打造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提供支撑。
2.2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为要。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维护良好生态,提升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挥综合效益,坚定不移地走生产优化、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统筹协调、系统谋划。处理好生态、水保、环保、游憩、景观、人居、文旅、产业等关系;空间上,统筹考虑廊道横向、纵向及与外部关系,处理好拼块、廊道、模地关系,绘制一张蓝图,一块空间,一种措施;规划协调上,处理好与区域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关系,统筹各方需求。
因地制宜、保持本色。根据淅川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禀赋、历史文化底蕴等特点,结合不同区段的实际情况、特色和各乡镇、各村地方意愿,以路、景、村、田为依托,因地制宜布局景观要素,选择规划路径,体现本地特色。
环境宜居、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好人居环境、绿色产业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清洁化生产,创造优美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廊道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3 空间总体格局
淅川县复合生态廊道总体规划从纵向布局(即平行于环库路方向)及横向结构(即垂直于环库路方向)两个维度阐述。
沿横向(垂直于环库路)将生态廊道划分为生态岸线区(分为消落区及岸线)、乡村产业示范区(部分路段)、环库路景观区,总体规划结构如图1—2所示。
沿纵向布局将生态廊道分为一条生态保护及环库发展带,五大生态保护区如图3所示,七大开发利用区如图4所示。
图1 总体规划结构图
图2 总体规划布局示意图
图3 五大生态保护区规划图
图4 七大开发利用区规划图
4 生态廊道规划重点
4.1 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岸线带生态屏障
消落区与湿地生态修复。结合管控措施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修复湖库与湿地生态,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规划内容包括湿地生态修复、消落区生态保护与恢复。
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优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布局,统筹水量、水质、水生态三者之间关系;通过严格管理和控制涉水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4.2 景观提升与打造:建设魅力文化休闲廊道
环库公路景观风貌打造。根据各段特色及周边环境,对环库公路两侧5~30m范围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同时布置生态廊道全线统一的标识标牌及公共服务设施。
生态农业景观风貌打造。依据分段特色,对环库路两侧视线范围内的农田景观进行提升。通过保护基本农田,增加互动设施等措施,建设以灌溉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以稻田、林果等各类生产性景观为主的“多彩田园、丰收绿岸”农业景观带。
乡村美化绿化。依据分段特色,对环库路两侧视线范围内的村庄环境及村容村貌进行提升。推进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进行村庄绿化、标识系统及“脏乱差”整治,在户容户貌提升方面,进行村庄建筑风貌、房前屋后及庭院风貌整治。
4.3 产业升级与发展:共建活力环库生态廊道经济带
现代农业及加工业。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农民自愿、积极引导原则,合理布局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布局种植业、设施农业、养殖业及特色加工业四大特色区域。
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生态廊道沿线区域生态价值及文化价值,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生态旅游模式、农旅结合模式、文旅结合模式,总体上构建基于农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4.4 人居环境提升:唤醒生态宜居乡愁新面貌
村庄风貌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以改善增效为主,聚焦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清洁能源普及、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三大方面,实现生活垃圾“能分类·可收集·有标识·强管理”、“生活污水要处理”、“厕所革命干到底”、“村容村貌要增效”、“户容户貌要整齐”等目标,实现乡村干净舒适宜人的生态宜居新面貌。
基础设施规划。提出生态廊道各类节点所在行政村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对各规划节点所在的行政村,从行政管理、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服务、社会保障、其他设施及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几个方面提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5 生态廊道建设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述职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述职会,听取重要节点所在村建设工作汇报,推动工作高效落实。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全程跟进,动态监控。紧盯生态廊道重要节点建设进度、工作成效,定期开展重点督查,及时查找问题、剖析原因,确保生态廊道重要节点建设工作正常运转、高效顺畅。暗访督查。坚持问题导向,不定时开展暗访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推动问题整改。
5.2 突出规划引领,实施“久久为功”
加强县乡联动,自然资源部门和镇村两级通力协作,聘请专业团队,开展多轮深层次调研,达成发展愿景共识,推进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理念,对标“立足现有基础、保留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要求,高质量完成复合廊道综合规划、完成重要节点建设规划。牢固树立久久为功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5.3 强化政策保障,落实项目资金
优先在复合生态廊道重要节点实施产业配套、景观建设、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双基”提升等项目,优先投入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资金。土地政策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优先支持示范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重要节点建设用地需要。金融政策保障。抢抓国家政策性银行融资机遇,利用股权、债券等金融市场功能,引导金融资源优先支持生态廊道节点建设。
5.4 搭建宣传平台,共寻振兴之策
对内,向群众介绍复合生态廊道规划的内容与意义,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外,要加大生态廊道旅游宣传营销工作,加强线路产品包装,通过举办体验活动、开展专题推介等做好市场推广,充分利用电视、网站、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现代媒体,打造廊道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影响,以廊道旅游线路创新全面助推淅川发展。
6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淅川县复合生态廊道规划思路,规划以生态廊道为载体,将自然山水、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串连在一起,充分发挥绿色交通的引领作用,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改善水库周边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并为同类型规划提供参考。推进复合生态廊道建设,需要全面合理的规划和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与监管,需各方通力协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