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萧友梅的钢琴作品看西方作曲技法对中国早期(1919-1937)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

2022-12-24蔡君如贾韵

黄河之声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作曲技法

蔡君如 / 贾韵

一、二十世纪初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才辈出,作曲形式也为多样式的。

(一)时代背景

在古希腊时期,音乐就被人们当作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用来抒发人们对美好世界感叹和赞美的特殊语言,人们甚至将音乐当作唯一一种与神交流的天国的语言。直至二十世纪乃至现在,作曲家们依然还在用音乐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一时期,西方作曲家们对当时的传统音乐提出质疑,并对音乐作曲技法提出了再次创新。面对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曲家们试图运用各种作曲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想法与情感。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家们摈弃了传统的作曲构架与调式调性等,运用新兴的作曲方式,例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贝尔格的表现主义等,但是这些作曲虽然新颖,但是他们的技法都见建立在传统的作曲技法之上,所以深层次分析这些作品时,还是能分析出来传统的框架结构。作曲家们想要重新塑造音乐价值,突破这种传统的艺术性,让音乐为自己服务。作家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文艺复兴时期以调式核心的传统思想打破,并对音乐中的元素进行调节变化,如音色、音高、织体等,并他们的功能性重新定义。这一系列新兴的元素结合成新的组合——全新的音乐形式。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趋向于个性化发展,作曲家们在探索全新的音响效果和发展手段时,随之也出现了新的音乐流派和作曲技法。

(二)主要的音乐流派以及它的作曲技法

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了大批的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经历、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出一篇篇令人震撼的音乐作品。使音乐在调性上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以下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音乐的几种主要流派与其作曲技法。

1、印象主义

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出现了,它由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所建立的。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象征主义,还是绘画方面的印象主义,它们都比音乐出现得早,因此也音乐的创作必然会受到象征主义文学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强大影响。到了19世纪末乃至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这种新型的音乐表现手法逐渐闯进人们的世界,即由印象派大师德彪西创立的印象派。印象主义更注重的是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朦胧美。强调多变的色彩气氛和朦胧的感觉印象。为了使作品更加突出音响和音色在气氛和色彩上的效果,德彪西在和声、旋律、调式、节拍的运用上都做出大胆的革新,形成一套全新的、独特的作曲技法。

在和声方面,德彪西摈弃了传统和声中从协和到不协和、从简单到复杂的解决方式。大量的使用了不协和音程,将协和与不协和音程穿插在一起。使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同时也传统的和声体系濒临瓦解。在他的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平行四、五度音程及和弦,而在传统的作曲技法中是不允许的。如他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就运用了平行五度、四度和弦组成的伴奏织体,这不仅使乐曲更加突出朦胧感,也使得织体更加丰富多彩。

在调式、调性方面,德彪西没有脱离大小调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五声音阶、三全音、半音阶混合使用。不同调式有它自己不同的色彩处理,形成德彪西独特的作曲技法。

在节奏、旋律上方面,德彪西大量使用复节拍、复节奏、以及不规则节拍节奏,使音乐呈现出一种松弛、流动的状态。在旋律上采用了零碎化、片段化的一些新型组曲组成,削弱了作品的旋律性。

2、表现主义与十二音技法

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的创作技法完全不同,它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表现主义更加注重音乐的表现力,要求音乐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本质,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人文情怀。表现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想要冲破传统音乐的束缚,创立自己想要的精神自由世界,所以他们在作曲技法上进行了新创新,忽略传统的调式调性以及记谱方式,不再追求大而夸张的结构,而是非常简单而精致的结构。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技法,放弃了印象派神秘朦胧的模糊感,打破了音乐正常的顺序,体现简单、热情明亮的情感。

3、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这一音乐新兴概念出现后风靡一时,它所要表达得更为简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希望能脱离这种混乱的社会和政治形式,回到之前安稳、宁静的状态。他们认为音乐的创作应该回到大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因此他们的创作回到了传统的技法上,保持了音乐专属的美感,用客观冷静的音乐来表现古典主义那种平衡性、稳定性,又与新兴的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这首作品中,他大胆地运用自己创作的“新音乐”作曲技法,将和弦与和弦相互叠置,还出现了“多调式和弦”,平行和弦等,这一系列新的创作技法,彰显了他的个性。

二、萧友梅及其钢琴作品

近代中国音乐的起源来源于学堂乐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学堂乐歌逐渐形成。这时的音乐家们为了唤醒国人、拯救国人,一大批的爱国音乐家们提出了“救亡音乐思潮”的口号,希望能够用音乐去唤醒国家,唤醒民族。他们提倡用音乐来感化人心、振奋精神,带动当时的人们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1902-1911年间,我国有十三人赴日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钢琴艺术,其中有萧友梅。在他学成归来后,积极向国人推广钢琴艺术,充分地体现了“西学中用”的这一特点,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对当时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萧友梅简介

萧友梅(1884--1940)字雪鹏。他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音乐史上的开端,也是中国音乐史的奠基者。他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早年间在外留学刻苦学习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他对于中国的“新音乐”的发展,吸收借鉴西洋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相当独特的见解。首先他肯定了“国乐”,并表明国乐要符合人民思想情感和表达时代特征。其次,他认为不必限定音乐的表现形式。他认为“新音乐”应该是本国“国民乐派”的音乐。

(二)萧友梅代表作品及其技法分析

1、《新霓裳羽衣曲》曲式结构与织体、和声

这首钢琴曲选自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但与其曲式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萧友梅先生的《新霓裳羽衣曲》采用了西方作曲结构ABA的形式,即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萧友梅先生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入本民族五声音阶,使这首作品既具有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有富含浓郁的民族韵味。在这首曲子中,萧友梅先生选择大量运用三度重叠和弦、以及频繁地使用大小六度音程、纯四度音程以及阻碍进行等。

在《新霓裳羽衣曲》中较多地运用了四六和弦,受到二十世纪初西方作曲技术的影响,突破传统的模式,追求强烈的音响效果。这样强烈的音响效果体现出了唐代大型歌舞壮观的气势。

2、《哀悼引》的曲式结构及其调式调性

《哀悼引》是萧友梅先生留德时期所作的一首钢琴器乐曲,这首钢琴作品只保留下来了手稿。这首作品与1916年创作而成,是我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曲。这首作品曲式结构为西方传统的复三部曲式。首部以c小调进入,发展乐思。采用慢板节奏,奠定了整首曲子的哀悼之情。中部调式转入了C大调,它的同主音大调上,调性色彩转换,情绪由暗淡转换为明亮。与首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部回到主调,将首部音乐变化再现了一次。

萧友梅先生合理的、巧妙地汲取西方的创作技法,将这些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技法相结合,对后世的作曲家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萧友梅的钢琴作品体现出了民族性与爱国性,所以他的音乐作品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他所留下的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3、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的织体与和声

萧友梅先生几乎为他所有创作的艺术歌曲都编配了钢琴伴奏,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几乎重复了作品旋律中的主旋律,而左手的伴奏织体多以简单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为主。如《女子体操》中将连贯的八分音符运用到从头至尾。在《五四纪念爱国歌》中采用左手与右手节奏型完全相同的伴奏织体。这种伴奏织体能够烘托旋律声部、加强气势、体现更浓烈的情绪。如谱例五:

萧友梅先生曾说道:“中国人民是非常富于音乐性的,中国器乐如果依照欧洲技加以完善,也是具备发展可能性的[6]。”由此可以看出萧友梅先生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唤醒民族、人民的决心,改变当时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现状。

三、西方的音乐作曲技法对中国早期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曲式结构

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记谱法就已经存在了,在节拍、节奏、记谱方式等方面都是极其严格,这样就使得曲式结构相对完整。在萧友梅先生看来,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和声、节奏等。要用不可缺少的作曲技法来呈现音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和声是曲式结构扩大和发展的一大来源,因此向西方学习音乐作曲技法最重要的和声的借鉴于表达。西方作曲技法中的曲式结构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由之前的节奏节拍不准确、结构不完整不断进步,从乐曲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伴奏主体与旋律,结构越来越明晰,更加的规整、严谨。无论是从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迈出了一大步。

(二)调式调性

我国传统的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七声调式。这种调式在我国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曲家们都在我们传统调式的基础上引用了西方二十世纪传入的作曲技法。将大小调式运用到了我国音乐的创作中。使当时的音乐更能表达人们当时的心情、现状。萧友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调式调性的重要性,将西方的多声创作思维运用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之中,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所运用的西方调式调性为后作曲家提供了如何借鉴西方作曲技术和如何将我国传统的作曲技法相融合,为我国钢琴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和声运用

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是非常单一的,更是没有和声的使用。赵元任先生曾说过:“中国的音乐与西方的音乐相比,相差的地方如果细细数来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就在于和声。音乐中一旦有了和声的变化,就会出现转调这一丰富的音乐表现技巧,作品中只有运用了转调,整个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旋律中赋予和声的变化才会变得更有意义[7]。”因此集中于一点在音乐作品的表达中和声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和声作曲技术,加入多声思维,中国的钢琴创作才会越来越进步。

四、对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的思考与展望

本文对当代中国钢琴作曲的展望。大致的中国当代音乐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西方音乐的相互交融与渗透、我国作曲方面人才辈出,中国的钢琴作曲技法随之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也不断扩展升华,作曲家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学习西方创作技法及其风格,而是将西方创作风格与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西方国家也相应地开始接纳与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诗词歌赋。例如西方二十世纪著名的音乐家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成果。它运用优美的中国诗句深刻地反映了曲子的意境,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提供新的思路,新的途径。

结 语

西方的作曲技术对我国早期钢琴音乐的影响体现在丰富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语言等音乐元素中。从萧友梅先生的钢琴作品以及为艺术歌曲所编配的钢琴伴奏中可以看出,西方作曲技术对当时钢琴音乐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曲家们开始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与本国传统的技法相结合,使作品既有西方先进的理论技法又不失本国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别出心裁的音乐风格。■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作曲技法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逐梦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手绘技法表现
邀你来我家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George Gershwin
作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