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英语课融入医德教育探索
2022-12-24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王向旭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王向旭
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对提高医务人才培养质量,改变英语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之需,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之需。本研究分析了实施现状,从提高教师医德教育能力、完善医德教育相关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做好混合式教学设计、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维度探索融入路径,并通过具体教学事例加以阐释。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所提倡的教学改革之一,医德教育是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教育都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个科目齐头并进,担负起全方位育人的责任。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1],是医学生接触时间较长、授课面较广的学科。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医德教育因素,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2],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教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从elearning演化而来的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把传统课堂优势和网络学习优势相结合,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医德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4]。
研究如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有效地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之需,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之需。
2 混合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融入医德教育现状
为了解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的现状,在“中国知网”等各学术期刊网,以“英语医德”为主题或篇名共搜索到相关文章47篇,以“英语医德翻转课堂”为主题共搜到3篇文献。以“英语医德混合式教学”为主题或篇名未搜索到相关文章。可见,在英语教学中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尚未深入开展。
通过对河南几所医学院校进一步的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发现目前开展该项教学改革的阻力如下。
2.1 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医德教育观念和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英语教师以英语语言能力提高为教学重点,忽略其工具作用和人文教育作用。英语教学和学生专业严重脱节,没有深入思考英语教学对医学专业的意义,能为医务人才的培养有何贡献,不了解国家对医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对医德教育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中国医药历史知识欠缺,对中国医药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细致的了解。种种原因造就了英语课在医学生眼里犹如“阳春白雪”,可望而不可及,所学非所用,逐渐使学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热情。
2.2 缺乏系统的英语医德教育线上资源
目前英语教材鲜有涉及医德内容,网络也缺少现成的英语资源。同时,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部署,也鲜有相关的研讨及比赛。医学院校大多英语教师自行结合现用教材挖掘医德元素,积累课程资源,缺乏体系性,造成医德教学内容贫乏,不能实现对学生实施全面、有效的医德教育。
2.3 缺乏易操作的、可复制的融入医德教育混合教学模式
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将医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仅搜索到3篇文献,已有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可以供借鉴的成果,如依托三个课堂打造“课堂+实践+网络”三合一的教学模式[5],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借助学习强国等优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但模式相对简单,未能从教师层面、教学资源层面、学生层面、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如何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3 混合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融入医德教育路径探索
针对以上所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本研究从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储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3.1 提高教师医德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医德教育能力直接关系着实施效果。将医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对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语言教学能力还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对医德素材敏锐的捕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感染学生[6]。提高教师的医德教育能力要从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两手抓。
(1)个人层面。教师要通过多种媒体,如CGTN关于疫情、医务工作者的报导,微信公众号,如CNN,CHINADAILY,中国日报双语版等,加强学习,积累资料,这样才能有充分的语料与理论向学生施教。再次,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所学、所需,做到有的放矢,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提高教学效果。
(2)学校层面。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制定教师激励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会,交流医德教育经验;开展医德教学比赛活动,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医德教学水平。此外,加强校际交流,多派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学习和借鉴其它学校的相关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3.2 组建团队,完善医德教育相关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将医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教师需要在备课时从单元知识点和学生专业学科特点入手,努力挖掘与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契合的素材,积极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唤起学生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培养学生伦理道德及人文情感。这项工作任务艰巨,单靠个别教师单打独斗无法完成,因此要组建团队,分工协作,共同挖掘医德元素,提炼教材核心知识点,寻找相关视频,制作PPT、微课、测试题等,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保障教学资料到位。另一方面,要根据医德教育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调整教学目标,突出医德教育目标,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只有完善各项教学制度,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有章可依,才能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达到改革目的。
3.3 结合信息化教学,做好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和模块化处理,教学环节分为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医德核心要求和对学生英语技能要求巧妙地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7]。但是,要注意兼顾语言教学模块和医德教育模块,不能背离课程的体系性,前后割裂,将隐性融入变成了显性宣传[8]。
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自主学习资源包括课件、微课、慕课及短视频、案例资料、等推送给学生自主完成。课中,根据课前预习及学情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和融入方式进行优化,以案例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后,根据线上平台数据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轨迹进行全过程记录和评价。基于教学平台数据反馈调整后期教学策划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利用线上平台答疑并展示点评优秀学生作品。
3.4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医德教育评价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立德树人、价值塑造是一个持续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尤其德育目标很难短时间内量化,但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模式,实施效果才能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因此,要建立多元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相结合,医德内容和语言知识相结合,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相结合。上述评价维度中,评价内容处于关键性地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反拨作用[8]。因此,教师要在评价内容上下功夫,以促进语言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实现。
3.5 教学案例展示
以《新编实用综合教程1》第2单元文章ThankYou,Volunteers为例,并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之一—雨课堂,详细阐述医德教育融入教学设计。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目标及思想素质目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团队协作,结合当今的疫情、洪水等,把灾难当教材,集体制作ppt等教学资源,在设置语言目标的同时设置德育目标:作为当代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能挺身而出,加入志愿者行列;对志愿者及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懂得感恩;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围绕这个目标,预设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任务渗透至课前、课上、课后各个环节,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和实践当中达到语言技能提高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精神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统一。
其次,课前利用雨课堂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观看疫情期间医学学生挺身而出成为所在社区的志愿者的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在雨课堂讨论区用英语发表观看感想。
然后,在课中即课堂教学,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认知。如,第一步,向学生展示讨论区优秀的评论,强化学生对医护志愿者的认知,增强未来职业的自豪感。第二步,采用讲练结合、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引导学生阐述作为医学生能在志愿工作中承担的任务,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获得学习的动力和使命,以达到情感目标。第三步,通过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成为志愿者的目的,并让学生掌握文中5种表示感谢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及点燃传承志愿者精神的热情。最后,通过观看公益歌曲,让学生的情绪被推动到高潮,感受传递爱、传承互助友爱精神所带来的感动和温暖。整个教学过程同步使用雨课堂,通过弹幕的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且利用雨课堂答题功能及时强化学生获得语言技能。
最后,课后利用雨课堂布置作业:假如你是一名社区抗疫志愿者你会从事哪些具体的工作?自拟小标题,并写3-5句话阐释,发表在雨课堂讨论区。通过这种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
整个教学设计使知识目标和医德目标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并突出了价值塑造。关于教学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可在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设置有关医学生志愿者的文章或者作文;在过程性评价中,通过雨课堂等平台的客观评价功能和师生的主观评价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弹幕情况和讨论区的表现及在课堂小组讨论等综合表现给学生评定成绩。
4 结束语
英语课程是医学院校实施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德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自身政治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科学规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高尚医德,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医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