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证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2022-12-23叶延转杨权贺光辉
叶延转,杨权,贺光辉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36)
“蒙以养正,圣功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难教难学的现状与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探索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堂形式,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十分必要。
1 为什么引入情景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大学公共基础必修课,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课程,在整个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该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强,基本概念晦涩难懂,对学生思辨能力要求较高,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一门思政课。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纸上谈兵”“讲道理”。“纸上谈兵”使教学逐渐脱离现实,“讲道理”则陷入“教师越讲,学生越迷茫”的怪圈,其最终结果是“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逐渐下降”[1]。程颐在《二程遗书》中提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味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新课程标准相悖”[2]。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奠基者夸美纽斯主张教学应该通过感官来进行,教学应能使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学习。[3]我国高校思政课目前以大班教学为主,思政课严肃刻板的说教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由此,我们势必要转变教学思路,推进教学改革,引入多种教学模式,把课堂归还学生。
情景剧这种轻喜剧的感官演出模式要求学生高度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可调动学生积极性,把知识与思想融为一体,让“明珠蒙尘”的思政课“活”起来。
2 怎样引入情景剧
高校思政课引入情景剧,既要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现实;又要兼顾课程特点,充分考虑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课程定位。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对思政课教学引入情景剧的路径进行分析。
2.1 生活化切入:化抽象为具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存在大量抽象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而在哲学中针对同一命题又往往有互相抵牾的说法,更令学生心生迷茫。如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中关于运动与静止的命题,有赫拉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又有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诡辩。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非常简洁地概括了“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道理;而后者则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诡辩论。如此抽象的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讲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剧,把抽象的“人一次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具体化,从而使学生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加深理解。具体如下:
情景剧:学哲学的老妈
人物:老妈、女儿。布景:家、镜子、书籍。
第一幕
老妈(拿着镜子欣赏自己,缓缓说):时间一去不复返,短短几十年,我已从妙龄少女变成中年妇女。不!我得跟上时代,我得读书!(拿起书本缓缓念)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幕
女儿(活泼可爱):妈,我回来了!
妈妈(惊讶地看着女儿,上下打量):你是谁?你来自哪里?我认识你?
女儿:妈,您没事吧?病了吗?(摸摸老妈的头)没发烧呀!是不是我爸又气您了?
妈妈(一脸错愕的表情):你爸是谁?
女儿(故意逗笑说)哦,我知道了,是不是咱家的猪又下崽了?一窝十个,您太高兴了?
妈妈:猪是谁?(一本正经地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缓慢地说)这家,已经不是你出门时的那个家。我,已不是你出门时的那个我。你,也不再是出门时的那个你了!你走吧!(关门动作)
女儿:妈,妈,有话好好说,您开门呀!
生活化的演出让学生在戏剧效果中深刻体会到,如果不承认相对静止,世界上将不会有确定性的事物,整个世界也将乱套。“人一次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2.2 传统文化切入:化深奥为浅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部分概念对学生来说深奥难懂,往往难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关于价值评价的内容即是如此。按照教材内容,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评判或判断。由于价值评价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评价结果依赖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授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通过创设情景剧,化深奥为浅显。具体如下:
情景剧:赵威后问齐使(新编)
人物:赵威后、齐国使者、众大臣、宫女们。布景:赵威后端坐,宫女伺候赵威后,齐使、众大臣行稽首礼。
旁白:宣,齐国使者晋见!
齐使(声音洪亮):齐国使者,问赵国太后安!
赵威后:免礼。你们今年的收成如何呀?
齐使:今年收成甚好。
赵威后:你们老百姓如何呀?
齐使(面露不悦):……
赵威后:你们国君如何呀?
齐使(生气状):臣奉旨出使赵国,太后不问王,先问民,岂不是先贱而后尊?
赵威后:使者可听闻,商纣王荒淫无度,酒池肉林,百姓都讨厌他,最后,他战败自尽了!周厉王暴虐,鱼肉百姓,“百姓莫敢言,道路以目”。后来,国人暴动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我们的根基啊。我们爱百姓胜过爱自己。没有收成,哪来的百姓?没有百姓?哪来的国君呀?
齐使:赵太后所言甚是!是外臣草率了!外臣谢罪!
旁白:在绪论中马克思已告诉我们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的事,没有小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齐使:谢赵太后赐教!我回去一定冒死告诉我们大王这样一个道理: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价值评价是以主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与主体之间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个主体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需求和利益,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
2.3 对比思辨切入 :化枯燥为趣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有许多原理既抽象深奥,又缺乏趣味性,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这些原理若照本宣科,采用传统课堂教师主讲的模式,其知识留存率想必不会太高。为此,可创设情景剧,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参与中通过对比思辨,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具体如下:
情景剧:放羊与种地
情景一:放羊
人物:威廉(羊主)、仆人。
威廉(唱):天上彩云飘哟,地上羊儿跑……
仆人(急急忙忙跑来):老爷,告诉你个好消息……
威廉:什么好消息?
仆人:邻居亚历山大家生了个大胖小子。
威廉:这算哪门子好消息?
仆人:何出此言啊,老爷?
威廉:他家生的这个大胖小子,将来长大了不跟我们抢牧场吗?
仆人:对啊老爷,我怎么没想到呢?这牧场就这么多啊,多一个人跟咱抢牧草,这羊群就没得吃喽!
情景二:种地
人物:董永(农夫)、邻居。
董永(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邻居(急急忙忙跑来):董哥,董哥,隔壁王大哥家生了个大胖小子!
董永: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邻居:董哥啊,老王家生了个大胖小子,你高兴啥呢?
董永:人多力量大嘛,这小子长大了,咱又可以在东坡开垦出良田了!
邻居:对啊,可不是嘛!
情景剧演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通过参演情景剧,能够对比得出,正是社会存在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中西方社会意识的不同。
3 情景剧教学的意义
3.1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因为学生不是“空瓶子”,他们是活生生的社会的“生活体”,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见图1),主动学习(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的知识留存率远远高于被动学习(听讲、阅读、试听、演示)。传统思政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形式,这种被动学习的知识留存率相对较低。而情景剧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饰演情景剧角色时往往需要对剧情和人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其中蕴含的道理已经有了宏观的把握,相当于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在排练过程中,学生相互讲解自己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相当于是把知识教授给了他人,知识留存率大大提高。
图1 “学习金字塔”理论(资料来源: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崇尚独立自由,反感生硬的说教。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老师作为幕后导演,学生成了课堂主体,他们可以挑选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喜欢的语言演绎抽象的理论。再加上一些服装、道具、场景的布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实现高阶目标教学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可以将教学目标(认知领域)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见图2)。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低阶目标,而分析、评价和创造则属于高阶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剧教学,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低阶目标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分析、评价,创造性地加以演绎。在这一过程中,从角色挑选,剧本修改,到团队配合、排练、演出,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指出别人的优点和不足,优化团队演出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团队作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实现高阶目标教学。
图2 布鲁姆教学目标(认知领域)分类标准
3.3 契合思政课课程定位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领是其固有属性。传统课堂中,单纯的说教形式痕迹太过明显,无法打动学生,其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很难实现思政课的课程定位。情景剧教学可以通过“特殊定制”把情感和价值目标不着痕迹地融入剧本之中,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受到灵魂上的洗礼,从而做到润物无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足思政课的课程定位,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堂形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引入情景剧教学,打造春风化雨的思政课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