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12-23周支贵

影像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粒子病灶剂量

李 涛,周支贵,王 刚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新市医院)放射科,广东 510410)

恶性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且临床疗效较好。有研究认为[1],非手术治疗以局部消融、介入治疗等方式为主,且临床治疗中效果较好[2],但部分患者存在病灶转移,致使脏器功能受损,导致患者手术不耐受,致使治疗效果不佳。临床以放射线粒子于肿瘤周围及病灶内进行种植,对肿瘤细胞进行高密度“内照射”实施治疗。经足够剂量对患者进行照射治疗,半衰期后,能有效灭杀肿瘤细胞的繁殖能力,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照射量,机体组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自我修复。研究中指出,影像引导下根据机体肿瘤状态,对粒子进行相应的“内照射”植入,并按照对患者的治疗计划实施布针,使粒子能够在病灶进行充分分布[3]。现针对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的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1212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17:289,平均年龄(51.76±5.73)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09:297,平均年龄(52.49±6.17)岁。 两组对比,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恶性肿瘤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症;②严重精神异常;③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首先根据病情,给予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实施动脉造影。待患者肿瘤供血动脉明确,将导管插入肿瘤动脉中。完成动脉插管后,通过肿瘤特异性化疗药物及栓塞剂碘化油(生产厂家:烟台鲁银药业公司,国药准字 H37022398)10ml、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生产厂家:杭州艾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93131657)混合为乳化剂注入肿瘤内对患者进行治疗。每3-4周治疗1次。

1.2.2 仪器与设备

采用西门子AS128排螺旋CT进行定位;粒子植入器采用国产18G粒子植入针和弹夹式推送套管系统。

1.2.3125I粒子

采用日本日医公司银柱吸附125I粒子(参数:长度 4.5mm,直径 0.8mm,内置 3.0mm×0.5mm),其外壁厚0.05mm钛壳;平均能量27-35keV,半衰期59.6d,半价层0.025mm铅。

1.2.4 观察组实施CT引导下125I粒子置入治疗

①术前检查:术前给予患者常规检查,并接受CT增强扫描检测,同时详细检测病灶情况。

②制定植入计划:根据CT扫描图像数据输入立体治疗计划系统(TPS)勾画肿瘤靶区(GTV)与计划靶区(PTV),计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粒子放射性活度、所需粒子数目。

③植入过程:心电监护于患者,经CT定位后,实施靶点穿刺,并通过重复扫描的方式,确认穿刺角度,待穿刺深入确认无误后,将粒子籽源于肿瘤中植入。

④术后处理:对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再次进行CT复查平扫,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气胸、出血以及125I粒子异常分布。给予患者常规保肝、支持治疗,并在1-4周内每周对患者血常规与肝功能进行复查。

⑤并发症处理:常见并发症多为肺栓塞,于术后对呼吸状况进行密切观察,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并要求其绝对卧床、吸氧,并做好抢救准备。详细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⑥感染预防:及时更换术后床单,病房定时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与时间,加强呼吸道感染预防。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及时对渗血、红肿进行处理。体温变化定时观察,及时汇报异常情况。定期复查患者血常规,若白细胞下降,则及时给予保护性隔离,避免感冒、交叉感染等。可于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回升至正常。

⑦放射防护:放射治疗时,家属等候于手术室外,避免射线损伤家属;植入过程中,以铅衣覆盖非照射部位,避免不必要损伤。于专用病房治疗与观察患者,病床间距超过1米,避免相互辐射造成损伤。护理人员应佩戴铅衣、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进行防护,护理动作保持轻快,避免时间过长。近距离护理中,需将铅衣覆盖于患者施源部,患者出院无需特殊防护,与家人保持1米距离即可。

⑧定期复查:术后避免剧烈活动,嘱咐其行CT定期复查,对粒子是否存在位移、丢失等情况进行观察。若出现粒子排出体外,切不可徒手捡起,可采用长柄钳或镊子捡取,并放入铅罐中,同时对数量与时间进行记录,并交医院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对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疗效评分标准: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稳定(SD):病灶未变化;进展(PD):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②术后疼痛程度对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评估。

③临床指标对比。

④术后生存率与复发率对比。

⑤并发症对比。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腹痛腹泻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P<0.05,见表 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2.2 术后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术后疼痛程度对比(±s)

表2 术后疼痛程度对比(±s)

组别 n VAS观察组 606 1.05±0.32对照组 606 2.17±0.65 t—12.367 P—0.000

2.3 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对比,P<0.05,见表 3。

表3 临床指标对比(±s)

表3 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血清总胆红素 血清结合胆红素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血清甲胎蛋白观察组(n=6 0 6) 1 7.3 8±3.3 5 5.5 6±1.3 7 4 2.7 5±3.1 8 4 9.5 2±3.5 7 5 4 6.7 5±5 8.7 5对照组(n=6 0 6) 2 1.5 3±3.4 6 6.9 2±1.1 7 5 3.3 6±4.2 3 5 6.7 5±3.9 6 7 5 8.4 7±5 9.3 5 t 2.7 2 5 2.3 8 7 6.3 4 0 4.2 8 8 8.0 1 7 P 0.0 1 4 0.0 2 8 0.0 0 0 0.0 0 0 0.0 0 0

2.4 术后生存率与复发率对比

两组对比,P<0.05,见表 4。

表4 术后生存率与复发率对比[n,(%)]

2.5 并发症对比

两组对比,P<0.05,见表 5。

表5 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对患者健康与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有研究指出[5],该病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新兴的针对实体肿瘤治疗的有效方式。该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对放射线粒子的数量与分布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肿瘤组织得到高剂量照射治疗,能够达到最大化局部肿瘤控制率,从而做到真正的适形、调强[6-7]。

临床研究中指出,于肿瘤周围进行粒子种植,并给予高密度照射,可达到消除肿瘤细胞繁殖能力的目的。对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因受到的射线照射剂量较小,仅造成较小损伤,且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当前该治疗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被认为是“最佳的适形放疗”[8]。采用TPS设计方案,在CT等影像学技术的引导下,根据肿瘤病灶的额状态,对患者实施相应的照射治疗方式进行粒子植入,保持粒子均匀分布。但研究中发现,受到肿瘤形态不一的影响,其病灶内部结构状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照射治疗的同时,需要对穿行血管、神经等进行避让。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对病灶的布针出现偏差等情况,从而导致籽源布局出现缺失[9]。

肿瘤治疗使用放射线粒子历史悠久,1914年经镭管插入治疗前列腺癌起,开创了放射线粒子的治疗先河[10]。随着近年来这类治疗方案使用领域的日渐广泛,其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25I粒子属低剂量核素,可用于组织永久植入治疗。经植入后可释放27.4-31.4kew的x线与35.5kew的γ射线。其作用可促进癌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可最大限度灭杀癌细胞[11]。

125I粒子治疗治疗距离短,且穿透性强,粒子可于肿瘤中永久植入,有效核辐射近距离于肿瘤。虽然存在周围正常组织纤维化现象,但与疗效相比,损害可忽略。同时治疗中减少对氧依赖,克服了肿瘤乏氧细胞抗拒放射作用,使之疗效增长。对中晚期患者及手术不耐受患者而言,其治疗方法更为合适[12]。

有研究指出[13],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微创、安全、一次治疗长期持续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中广泛使用。125I粒子在临床中属于内放射治疗,通过对患者采用125I粒子植入针与植入器将其植入肿瘤内后,125I粒子能够持续释放出低能γ射线,从而对肿瘤细胞中的DNA链进行破坏,导致其失去增殖能力。此外,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休眠期肿瘤细胞进入分裂期,进而转变为易被灭杀的增殖期细胞,对肿瘤组织进行最大程度的杀伤。同时研究发现,由于γ射线作用的距离相对较短,只能对高靶区剂量进行增高,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进行降低,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14]。

还有研究认为[15],125I粒子组织间内放疗具有以下优点:①125I粒子辐射距离只有1.7cm,组织剂量遵循距离反平方定律,随距离增加组织剂量迅速下降,靶区与正常组织剂量比增加,从而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组织、保护正常组织。②125I粒子半衰期长(60.2d),能够对肿瘤细胞起持续性放疗作用,因此能不断杀伤肿瘤干细胞。③125I粒子释放的射线能量较低,易于防护,植入后不易产生过热点而损伤主要脏器;对周围组织和接触人员都相当安全。④可精确定位,高度适形。⑤方法简便、微创,毒副作用小,明显减少了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4]。目前,125I粒子植入已应用到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组32例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56.3%和81.3%,疼痛总有效率83.3%,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了病情。

相关研究指出[16],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变小。究其原因,可能首次治疗前,根据TPS系统进行术前125I粒子置入计划,从而使置入的125I粒子能够对整个病灶进行基本覆盖,随后将CT扫描图再次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中,并进行质量验证,若患者病灶中存在粒子植入盲区,则需要及时进行补充置入。另外,由于手术时间过长,患者无法坚持或植入部分需要再次进行评估[17]。

但也有研究认为[18],该治疗方案费用较高,若病灶体积较大,则治疗费用承受能力有限。此外,尽管在治疗中的放射线防护局域较好,但在术后管理、护理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不便,甚至会造成家属恐惧心理[19]。

在放射性粒子治疗广泛运用时,CT引导下的粒子植入治疗也在临床中受到广泛重视。CT引导具有与B超相比更高的组织分辨能力,其病灶定位更加准确,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20]。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肿块体积明显缩小,同时咳嗽、咯血、疼痛等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且患者无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经临床治疗,取得以下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因此,在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有效改善疼痛评分和肝功能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术后生存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125I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广泛推广。但本次分析研究中未能把各个系统的肿瘤及相同分子分型肿瘤的粒子植入进行单独对比分析,这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分析论证。

猜你喜欢

粒子病灶剂量
·更正·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