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2-12-23韩庆祥王海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韩庆祥 王海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版,第19—21页)这是我们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可从五大关系入手。第一大关系主要阐明“六个坚持”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意在论述其哲学基础;第二大关系主要阐释“六个坚持”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系,意在阐释其所开辟的哲学新境界;第三大关系主要分析“六个坚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的关系,意在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第四大关系主要阐述“六个坚持”与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关系,意在说清其是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和框架;第五大关系主要论述“六个坚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意在揭示其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五大关系完整系统地阐释了“六个坚持”的哲学基础、思想内涵、理论实质、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深入阐释“六个坚持”背后的哲学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六个坚持”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六个坚持”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具有丰富内涵。“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框架。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看,它体现为“六”个坚持;从“六个坚持”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来看,又体现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即“六位一体”。在“六个坚持”中,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注重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坚持自信自立是立足基点。自信自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是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自觉和充分肯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解答,并对这种正确解答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充满自信。离开自信自立,是不可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坚持守正创新是科学态度。守正创新,实质上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科学态度问题,它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定盘星和压舱石。何谓“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只要坚持“守正”,坚定地走在人间正道上,就不会迷失方向、犯颠覆性错误;同时还要在坚持“守正”的前提下,使一般走向特殊,使抽象走向具体,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创立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具体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并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只有如此,才不会僵化保守。由此就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动力源,问题意识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能够把握国情、反映民意、赢得民心进而掌握历史主动的一个重要密码。思想理论要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就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准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赢得民心就要能够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握和顺应世界大势就要摸清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就要认清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想方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问题就需要运用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系统观念体现了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唯物辩证法。党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要拓展世界眼光。从世界历史潮流看,中华民族发展史已汇入世界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加入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相互激荡、交织互动。这就可能会使中国的问题成为世界的问题,也使世界的问题成为中国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世界大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解放全人类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离不开胸怀天下的眼光、胸襟和情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六个坚持”的哲学基础。“六个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而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内在要求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既要“守正”,注重矛盾的普遍性,也要“创新”,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即坚持守正创新,况且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其具体体现就是问题,问题的背后就是矛盾,坚持唯物辩证法自然要坚持问题导向;唯物史观坚持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民的主体能动性有机统一,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自然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唯物史观又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有机系统,这自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在立场观点方法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蕴含着能够经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真理,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同上),“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入揭示和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比如,“六个坚持”中的“坚持问题导向”,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矛盾和问题的分析密不可分,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同上)再如,“六个坚持”中的“坚持人民至上”,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

二、“六个坚持”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起了“六个坚持”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本质联系,它既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成果和鲜明体现,也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向和思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哲学首要是面向时代的。过去,我国理论界也注意从哲学高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系统、成熟且大家公认的哲学上的研究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到哲学新境界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强调要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都属于哲学层面的凝练和概括,既系统又有逻辑,既全面而又深刻,既根本又彻底,既抓住了要义也抓住了精髓,真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时代化的哲学新境界。

“六个坚持”是我们党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勇于推进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取得的重要哲学成果,它从哲学上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通篇都是从哲学上立论的,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六个坚持”。“六个坚持”第一次从哲学上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也成为我们从哲学上深入认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点,还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框架。“六个坚持”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内在本质联系和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六个坚持”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结晶和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六个坚持”,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才会更加深入,对真理的认知和理解才会更加透彻,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会更加深刻,也才更加能够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不断作出原创性贡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三、“六个坚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主要体现为:在形成逻辑上,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十个明确”,是扎根于“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历史、实践、现实之中的,它体现为从时代到思想、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目”到“纲”、从“基本”到“根本”形成逻辑;在理论逻辑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取得了“十三个方面成就”,基于这种基本方略和历史性成就,可以从中进一步提炼概括出“十个明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贯穿“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六个坚持”。

首先,“六个坚持”是贯穿“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的精髓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六个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中。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就能更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党中央治国理政具有问题意识,它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创立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贯穿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本体论、世界观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际上是“坚持人民至上”核心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要贯穿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因为问题倒逼改革,新时代改革所解决的问题大都是系统性问题,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来面对,等等。

其次,“六个坚持”是取得“十三个方面成就”所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深深植根于“十三个方面成就”之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同上,第17页)“六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具有本质联系:一方面,我们党取得的“十三个方面成就”,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就能深刻地理解“十三个方面成就”;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确证“六个坚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从主体上看,“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党和人民。这些成就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具有的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离不开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更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勤奋进取。这体现和证明了“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和“系统观念”的正确性。

从客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统一上,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上,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上,体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上,体现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体现在外交工作上。这里既体现着鲜明的“系统观念”,也体现着自觉的“守正创新”和具体的“问题导向”。

再次,“六个坚持”贯穿于“十个明确”之中,是“十个明确”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中的精髓要义,是其本和纲。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六个坚持”贯穿其中。以下选取“十个明确”中的五个方面略作论证。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里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建设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体现着“问题导向”的鲜明意识和“自信自立”的立足基点,我们要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坚信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里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问题导向”的自觉意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这里鲜明地呈现出“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主要体现着“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系统观念”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守正创新,也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四、“六个坚持”与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六个坚持”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框架,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遵循。

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时代的纵深发展呼唤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需要明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自信自立”,发挥着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结合”进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始终成为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的“真经”,也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还需要为其提供总体框架和具体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要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扣住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并给出合理性回答。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天下,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不稳定不确定和系统性风险挑战,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总之,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是坚持系统观念;理论创新的世界眼光是坚持胸怀天下,理论创新的立足基点是坚持自信自立。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现象和本质、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五、“六个坚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六个坚持”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哲学导向作用。

“六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真正的哲学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当然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导。人们的所有活动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分析问题、认识世界,二是解决问题、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就是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指导。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活动中,我们要从“六个坚持”中不断汲取哲学智慧的滋养。

“六个坚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内容之一,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既可以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根本指导作用,也可以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初心使命、完成中心任务、锤炼党性修养、实现自我革命等发挥具体引导作用。我们要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要将其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同理,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离不开哲学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实践过程和历史征程中,要始终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的哲学智慧,保持思想定力,从而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走向胜利。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