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与实践路径

2022-12-23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大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出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超越。纵观中外历史可以发现,民生好坏决定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政党命运与国运昌衰,这是一条历史公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亿万人民衷心拥护,正是因为其“守的是人民的心”,总是能够带领人民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并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饥寒交迫不断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进程,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已经行进在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大道上。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必定更加着力促进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新时代十年奠定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国家发展全方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的十年,它集中地体现在两个历史性变化和五个全方位跃升上。

第一个历史性变化是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现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有力指导下,中国如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县帽子,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96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改变了世世代代贫困的命运,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使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个历史性变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性地跨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017年为29.3%,首次低于30%;2018—2021年间分别为28.4%、28.2%、30.2%、29.8%,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有所回升,恩格尔系数处在30%以下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21年,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5732万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6.3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3.0%,旅游成为大众化消费品等。所有这些,均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跃上了较高台阶。

教育事业全方位跃升。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近十年来,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遍跃升的同时,更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经过2019年的51.6%,到2021年进一步跃升到57.8%,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4亿多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就业发展全方位跃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城乡居民生活来源的最基本保障。近十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逾1300万人;就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如2021年全国城镇就业占总就业人员比达62.7%,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分别为22.9%、29.1%、48.0%,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28.4%、118.7%。

社会保障事业全方位跃升。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肩负着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重任。近十年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从7.9亿人增长到10.3亿人,按月领养老金者从2亿人增长到近3亿人,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87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82元增长到179元,中国已经进入老年人皆享养老金且养老金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达13.6亿多人,全民医保目标已基本实现,职工与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70%左右。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从人月均330元、人年均2000元分别提高到逾700元、6200元,军人抚恤待遇以年均10%的幅度持续提高,等等。社会保障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有效制度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全方位跃升。医疗卫生关乎人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与幸福中国的重要支柱。近十年间,人民群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之比从33.9%下降到27.7%;人均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4.5/10万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0.3‰下降到5‰。伴随健康优先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并在继续向前稳步迈进。

住房保障全方位跃升。住房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乡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96%以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从2012年的32.9平方米、36.2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39.8平方米、48.9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改造城镇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惠及逾亿人口,使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得到有效保障,新市民住房问题正在加快解决。

此外,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交通便捷度的大幅度提升等,都直接提升了人民生活的质量。

近十年民生发展的全方位历史性飞跃,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民生为重的政策取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而且事实上显示出了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成效,并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党的二十大对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战略部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为民造福视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守江山、守民心的具体指向,事实上对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延续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但细化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特别是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这为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宏观背景和路线图。如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除了重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等,更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从十九大报告中的“基本实现”提速到了“实现”,增加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再加上“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未来五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民生发展目标任务,如果再加上“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等,就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行动路径。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延续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又增加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等内容,从而更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基本理念,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明确要求,并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与主攻方向。报告将完善分配制度确定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并摆到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在坚持原有正确政策取向的同时,首次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是就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发出的明确信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谁更优先的争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事实上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针不变,但完善分配制度确实应当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只有分好“蛋糕”才有利于继续做大“蛋糕”;同时,从现在起,我们需要的是所有人都有人生出彩、合法致富的机会,应当是“边富边共同”。报告在强调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同时,突出了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平等就业,同时发出了重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信号。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注入了安全规范和全方位提升其质量的要义,预示着这一重大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将更加积极稳妥。报告还对全方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统筹规划。所有这些,均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稳定预期。

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有许多内容与共同富裕直接相关,它同样构成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部署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就像绝对贫困与区域性整体性贫困现象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一样,农村居民作为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构成部分也构成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以及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均是促使农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长久之计。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等,均是从不同侧面促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且有效举措。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是全方位的,各系统之间也应当是有机协同的。

当然,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普遍处在物质丰裕和精神丰盈的状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一个需要全体人民持续不懈、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如期完成未来五年和到2035年的目标任务后,再经过15年左右的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此后应是不断提升共同富裕的成色,最终让世代中国人民生活在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从空间维度来看,完善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保障、促使乡村振兴等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全国行动,浙江省则被赋予要在2035年即较全国早1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其他地区则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设定走向共同富裕的小目标。要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树立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并重、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公正社会并重的发展理念,并通过分好“蛋糕”推动继续做大“蛋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将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抓手,在2035年如期实现均等化目标,进而朝着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均等化目标迈进。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有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选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而基于目标导向,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发展显然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难题,现行民生保障制度安排亦还存在诸多缺陷;不仅如此,还面临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地走向深度老龄化、灵活就业与人口高流动性,以及复杂环境对民生发展的影响等诸多挑战。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特别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并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稳妥地走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路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总的政策基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底并不厚实,仍然是低收入群体规模庞大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是现实写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走向共同富裕必须抓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促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进而使社会财富积累规模不断壮大,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奠定日益雄厚且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特别要突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和激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致富的政策取向。

第二,将分好蛋糕置于优先位置,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关键是要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充分体现公平、第三次分配中注入正向激励,形成有利于通过奋斗成就幸福的政策环境与共享发展的社会氛围,而促使初次、再次、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和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需要有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确保财富“蛋糕”得到公正合理的分配。在优化初次分配制度安排时,宜采取综合治理、循序渐进式的中医式疗法,以提高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重点,辅之以开辟财产性收入等新途径,促使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得以实现。在再分配环节,可以采取西医式的外科手术疗法,以优化税制结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着力点,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财产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促使社会财富分配格局不断走向公平合理。在第三次分配环节,要积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关键是要强化社会褒奖机制和财税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人心向善、人皆行善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促使其发挥积极有益的补充作用。总体而言,通过健全法制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至关重要,前者是要为财富分配提供明确的规范,后者则是要划下财富积累的红线,凡守法、合法所得均应当得到法律保障,凡非法、违法所得均应当被剥夺,要让合法致富者安心,让非法致富者付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正有序的分配格局,并促使社会财富分配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健迈进。

第三,将全面提高就业质量摆到就业优先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目的是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放在“充分就业”之前,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就业质量不仅关乎劳动者个体切身利益,而且关乎社会公正。针对弱势群体就业困难、就业市场上各种歧视现象充斥以及灵活就业特别是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报告还明确提出要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让劳动者平等就业、劳有所值、安居乐业应当成为未来就业优先战略总的政策取向,而着力促进平等就业、实现劳动报酬正常增长、完善对包括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劳动者在内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显然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尽快清理现行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中的不合理规制,在进一步健全劳动法制的同时加快推动编纂劳动法典,以便通过完备的法律赋权明责,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第四,在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条件下促使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标配,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论述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与重大举措。在重申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时增加了“安全规范”的新提法,因为只有维护制度安全才能为全体人民提供长久可靠的稳定预期,只有确保制度运行规范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意味着这一公共政策将付诸行动,它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长寿时代促使人生更具意义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制度安排中,提出要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抓住了这两大制度发展的关键,其中筹资机制的调整方向应是促使主体各方责任分担逐步走向均衡,同时真正实现单位与个人的缴费基数与缴费率全国统一;待遇调整机制的改革方向则是真正统一养老金计发公式与待遇调整政策、实行统一的医保待遇清单制,以此维护制度公平。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基本取向应是积极推进社保基金有效投资运营,并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来杜绝一切侵蚀基金的现象。报告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意味着新时代社会救助的责任更加重大,它必须确保兜底保障万无一失、救助水平水涨船高,并需要按照“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三位一体”来重构救助政策体系,增强社会救助的积极功能,强化传统救助与社会福利、公共服务、慈善事业等有机联动等,以提升其精准性与有效性。报告还提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以及继续强调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质上是要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与残疾人福利事业,实现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的目标。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能够按照上述路径向前迈进,这一制度就会实现由数量规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升华,进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效且有力的制度支撑。

第五,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具普遍性的诉求,没有健康也没有全面小康,更不可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健康中国建设方略。突出强调健康优先的战略,明确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慢病管理、疫情防控,以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任务;明确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便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任务,包括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全面快速发展,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而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业无疑是解除老年人后顾之忧并安享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加快完善养老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及家庭四种资源,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在夯实兜牢失能、困难老年人服务保障底线的同时,促使养老服务业真正成为普惠全体老年人、释放老年消费潜力、助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而成为老年人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依托。

第六,将民生发展融入所有政策,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破除本地户籍居民与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之间的政策壁垒,尽快帮助农民工群体市民化;在乡村振兴中,应当将提升人的素质与乡村文明程度作为重要方向,在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境况的同时实现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在文化建设中,更要努力繁荣文化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形塑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匹配的社会风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宜将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作为重要目标,除了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将无障碍环境、宜居环境、适老环境建设等纳入其中;在平安中国建设中,应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大力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并使之成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稳定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协同,如教育与就业需要有效协同,以化解积久难治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医疗保障需要与医疗服务、医药产业相协同,以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提供疾病医疗保障;养老保险需要与养老服务等协同,以确保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等等。

四、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景展望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及“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的蓝图,可以展望从“十四五”到2035年再到本世纪中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前景。总体而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尼系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精神文明程度等指标应当可以观察到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与实现程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是社会富裕程度的评价指标,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指标。根据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的发展目标,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情形,一般认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人均GDP约2.5万美元;最发达国家指标更高,以G7集团国家为例,2021年人均GDP最高的美国为6.94万美元,最低的意大利为3.56万美元。以此为参照,则我国2035年人均GDP应当达到2.5万美元以上,2050年左右要达到5万美元左右。由此可见,面向未来,我国还需要努力保持国民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并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表1 2021年G7集团国家的GDP和人均GDP

基尼系数的降低幅度。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它可以作为衡量社会平等度或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核心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亦然。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的界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指数等级极低(高度平均),0.2~0.29表示指数等级低(比较平均),0.3~0.39表示指数等级中(相对合理),0.4~0.59表示指数等级高(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指数等级极高(差距悬殊)。因此,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北欧福利国家通常为0.25左右,美国偏高逾0.4。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基尼系数2012—2021年分别为0.474、0.473、0.469、0.462、0.465、0.467、0.468、0.465、0.468、0.467。可见,我国的基尼系数仍处在0.46~0.47之间的高位徘徊。从现在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意味着要持续不断地降低基尼系数。“十四五”期间应当有明显的降低但仍然会处在0.4以上,但到2035年应当处在0.35左右(一般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时应当降至0.3以下(达到或接近西方福利国家的水平),这才意味着共同富裕目标基本实现了。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结构。我国现在仍然是低收入群体规模庞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高收入群体规模更小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应是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的进程,尽快从低收入群体规模庞大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进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进而在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的条件下通过持续壮大中间阶层,从橄榄型社会结构走向扁平型社会结构即可视为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目前,根据相关指标测算较为公认的结论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为4亿人,占总人口之比约为30%。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应当达到8亿人左右,占总人口之比约为60%,这是橄榄型社会结构,它意味着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应当是伴随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绝对主流,占到总人口的80%以上,则我国就进入了扁平型社会结构阶段,这应当是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理想境界。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社会共享机制,直接反映着社会共享的程度,社会保障水平高低与社会平等度事实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之比、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之比是两个重要指标,它分别反映整个社会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全民共享的份额和公共财政用于全民共享的份额。目前,OECD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之比为20%,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之比约为45%,福利国家的上述指标更高。我国目前的上述两项指标分别约为13%左右、30%左右。因此,我国还需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在持续壮大其物质基础之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时,上述指标应当分别达到20%和40%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应当达到25%和50%左右。如果能够积极稳妥地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共享份额,则转移性收入会成为城乡居民日益重要的收入来源。不仅如此,还必须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统一公平。如果能够实现上述提升目标,就不仅能够彻底解除全体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水涨船高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成为造福世代人民的福利中国大厦的重要支柱。

健康状况。它反映国民健康素质,应当是衡量共同富裕的又一重要指标。一般而言,人均预期寿命是最具综合意义的发展指标,以当今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参照,其在1950年时人均预期寿命为61岁,1990年为78岁,2010年为82岁,2020年达84.77岁。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为78.2岁,略高于日本1990年的指标,较日本现有水平还相差6.5岁以上,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使人均寿命持续延长,最终达到能够位居世界前列的水平。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健康余命亦需要同步延长,妇幼保健水平还需持续提升,居民健康指标均应当提升到世界前列位置。

精神文明程度。它反映人们的精神富裕状态,是生活品质、生活品位与生存境界的重要表征。我国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双富裕,因为物质丰裕精神贫乏的富裕,是土豪式的富裕,也是品质与品位低劣的富裕;只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才是符合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富裕。因此,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而判断精神文明程度,应当看社会主流价值、个人责任意识、公众公益行为、互助友爱氛围,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大功夫。

当然,还可以确立一些重要指标作为评估指标,如人均预期寿命应当达到80岁以上,居民健康指标应当处于世界前列,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乃至个人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等,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共同富裕的进展及成色。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14亿巨量级规模人口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的现代化。现在,我国已经处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尽管这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历史进程,但过往的篇章并不只是揭开了序幕,而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社会生产力继续不断提升,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且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等,均决定了我国一定能够按照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将坚定地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共同富裕愿景变成现实之时,就是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成熟之日。而能够让一个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更加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给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能够造福中国人民,而且必定为人类现代化贡献全新的制度文明。

猜你喜欢

二十大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喜迎党的二十大
“数”读二十大报告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