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春电影不同时期的叙事美学特征
2022-12-23天津师范大学周艺城
■天津师范大学:周艺城
台湾的青春电影发展至今已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尤其是受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影响,从四位台湾电影界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台湾青春片类型电影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创作。而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思潮逐渐平缓,台湾青春电影便逐渐开始放弃了前者所秉承的宏大叙事,开始关注个体的精神状态,以表达出典型性的人物情感令观影的观众感同身受。因此研究台湾青春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叙事美学特征,对大陆青春片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1.新电影运动下的青春电影
1982年由于四段形式的电影《光阴的故事》因为其淳朴清新的质感,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与赞赏,也标志着台湾新电影的开始。这段时期的青春片通常以个体的成长作为影片的叙事视角,带有现实主义的批判色彩和社会反思。
1.1 现实主义叙事
经过时代的变迁以及一些政策的宽松化,新电影时期的新锐导演大多都从欧美留学归来。此时的台湾在不断的发展,对本土进行了工商业的经济改造与转型。而逐渐深入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台湾的农村与城市在不断的割裂,衍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新电影运动下的影片大多将镜头对准了现代化发展对人的异化,而这些人群大多是新旧交替的“载体”即青少年群体,他们一方面传承着家庭的“旧传统”同时也在接受社会、学校给予的新知识,新旧理念的交替衍生出了一系列关于“家庭伦理、社会方面”等社会问题。
在个体成长的叙事视角之下,来达到对现代文明世界的审视,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平淡生活的祭奠。例如像《童年往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不朽印记的作品,更多的是借青春之名来传达创作者对历史和生命的反思,其实质已经远远超越了青春电影这一概念本身所涵盖的范畴。
1.2 宏大的社会背景
在《童年往事》中,讲述着主人公阿孝咕随着家人的变迁,搬家到了台南生活,但是生活的琐事以及各种问题,使得父母、奶奶相继离开人事,而后长姐业开始嫁人了,家中只剩下兄弟四人相依为命。历经如此人生百态,主人公阿孝咕的思想开始产生了变化,他曾经的少年梦想一点点被现实所侵蚀,最后被迫成为了一个充满现实感的成人。随着主人公的叙事视角,同时也展现了台湾社会数十年的变化进程,例如1958年发生的台海空战,以及随时都准备返回大陆的奶奶等想法,无处不展现出台湾人民的集体记忆。虽然是简单的以个人叙事视角展开的故事,但是其宏大的背景却深刻的展现出了台湾社会的变化。无论是伏笔抑或明言,皆与片中的情节汇聚一流,使得《童年往事》的记忆成为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同时期的台湾青春电影如:1996年张作骥的《忠仔》、1992徐小明的《少年吔,安啦!》、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等电影,也都以个人的青春梦想一步步被社会现实所打败,最后成长为了一个现实骨感的成年人。
2.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
21世纪到来,台湾的青春电影也开始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由于工业化以及大陆政策的放宽,使得台湾的经济迅猛发展,此时的台湾的社会思潮逐渐平缓。沈小风《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一文曾对之作过统计,列出在2000~2009年期间台湾电影人拍摄的21部青春片,并指出其占到这一时期台湾出品电影总数的近10%,十分惊人。新世纪后的青春电影无论是在主题表达上还是叙事风格中都与之前的作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那些以社会变革作为背景的影片不再受台湾年轻受众的青睐。
2.1 个体情感的叙事
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开始将镜头聚焦到个体本身的精神世界当中,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蓝色大门》《逆光飞翔》《我的少女时代》等电影大多以校园题材为主,着重表达着青涩懵懂的校园青春或者是校园恋情等,这些影片的风格也得到了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群体的喜欢。在这些作品当中,这些年轻的主人公不再同新电影运动时期的叙事框架一样,他们不再与现实社会或是成人世界所对抗,而是关于个人青春成长的纯粹表达。
在《盛夏光年》中,讲述着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与三角恋情,在影片的叙事当中现实世界的残酷或是成人世界的规则不复出现,而放大的是个体之间的情绪波动以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达。这样针对于个体情感的叙事,令青春命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呈现了新的表达,放大了个体之间的情绪,也放大了青春情愫的议题。
2.2 青春美学的表达
青春的成长,必然与梦想息息相关。校园爱情必然是青春电影不能错过的题材之一,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对校园爱情的纯真和美好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柯景腾在女主沈佳宜的帮助下,学习成绩不断变好,两人的关系也逐渐亲密起来,可惜最后两人并没有在一起。这样的结局,至今仍影响着大陆内地的许多青春电影。比如沈腾的《夏洛特烦恼》,本以为是穿越的成功人生,后来也是空梦一场。这些青春电影想表达主题思想便是青春中有遗憾是正常的事情,或许曾经幻想过改变过去,但是青春的遗憾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青春校园当中的爱情题材,影片在强调爱情的质朴与挥洒汗水的青春时光之外,其叙事之中也有一些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例如柯景腾父母的矛盾、老师对学生的过度标签化,都在影片中得到体现,但这些也只是影片中的一个小小点缀,对剧情的进展和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表达青春之美的同时,也令台湾的青春电影逐渐陷入了一个狭小的世界,影片的表达远没有前辈所来得深刻。
3.台湾青春电影变化的原因
台湾新电影运动时期与新世纪的台湾电影两者出现了极大的差别,一边是偏向于现实主义纪实的青春片,另一边则是关注个体情感的青春片。仅仅二十年之间,两者的风格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追究其变化的因素,其实主要有三点占据主导:
3.1 商业片的主导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台湾本土电影也开始引进欧美影片,尤其是以美国好莱坞代表的商业片持续影响着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们。新电影运动时期的青春片例如《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等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说这些影片是极好的佳作。但是从受众角度来看,这些影片常常是晦涩难懂、节奏沉默,加上好莱坞商业片的入侵台湾的电影市场开始逐渐低迷。显然商业片带来的庞大市场收益导致了许多艺术创作者倒向商业化创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影响也在大陆的青春类型当中得到体现,例如八九十年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新世纪初的《十七岁的单车》无一不再反映着社会时代的背景与主题。然而新世纪以来,商业片的主导也让大陆的青春片开始了“伤痕文学”吸睛式的作品创作。
所以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片也就开始抛去了宏大沉闷的叙事节奏,开始偏向商业片的节奏进行制作。并且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片也在口碑与票房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便开始往艺术商业片的方向越走越远。
3.2 时代背景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政策开始大兴工业化发展,1987年台积电成立随后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台湾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而新一代的年轻人生长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上世纪台湾社会的转型历史知之甚少。时代的伤痛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了教科书里的名词,所以这种类型的纪实类青春片,自然与年轻的受众群体格格不入,票方号召力也比较弱小。有着“台湾电影教母”之称的焦雄屏就评价:“原先只是一种写实的向往,后来却逐渐发展出文化记录功能。‘新电影’在累积中,逐渐从自传性的叙事里,辐射出台湾地区过去数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过程。某些创作者更已经有意识地成为撰史者。”
可见时代的变迁也同样影响着青春类型片的叙事策略,原先台湾新电影运动时期的主题表达已然不再适应新世纪的社会时代背景与生活节奏。而新世纪的社会相较于上世纪来说平缓且稳定,此时的青春片如果仍去关注社会现实而不考虑观众的喜好,那么青春类型也难以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电影镜头开始对准了个体情感内容的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
3.3 政策因素的影响
新世纪以前,仍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其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没有变动。并且,此时的台湾大部分人员都是大陆迁移过去的外省人,所以有着浓厚的民族情节以及两岸情感。所以在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的创作下,这类唤起民族记忆、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大受欢迎。而新世纪以后民进党上台执政,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新世纪的台湾电影也就不得不抛弃了原来宏大的叙事背景,所以新时代的导演开始在电影的叙事上产生了转变。
4.总结
台湾新电影运动时期的青春片是对农村与城市化进程之间个体纠葛的变化与矛盾,面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年轻的台湾人也陷入了迷茫与不安。电影中所展现社会大背景下的主人公,也便成为了各式各样典型人物的缩影,成就了属于一代人的专属回忆。而到了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片,则是创造出一个美好但又伤痛的青春时代。既有少年的玩闹也有对青春情感的重新审视,最后表达出接受遗憾,保持热爱的青春之感。显然两者叙事策略截然不同,但并不妨碍不同时期的观众对他们的喜爱。所以不论是台湾新电影运动时期的青春片,还是新世纪以来的青春片,他们都在对应的时期获得了成功,勾起了观众的回忆。
不同时期的青春片有着不同的叙事美学表达,但其核心主题都是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这些真切的叙事也是打动我们每个人的原因之一。所以大陆的青春类型片不仅仅在适应时代主题上下功夫,仍应该在叙事策略上尽可能的将社会背景的元素融合进去,以人物个体的本身去表达出更加宏大的叙事主题,创作出更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富有内涵的青春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