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议题式教学设计
——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
2022-12-23广东李辉云邓燕燕
广东 李辉云 邓燕燕
政治认同素养是新课标中思想政治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之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等的情感、意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度的政治认同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培育青少年政治认同素养,有助于他们树立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通过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结合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从“适合议题为纽带,构建政治认知”“真实情境为载体,培养政治情感”“议学活动为路径,坚定政治信念”“知行合一为旨归,践行政治担当 ”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帮助拔苗孕穗期的青少年系好人生政治认同扣子。
一、适合议题为纽带,构建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主体对政治生活中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政治认知是对基础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构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体系。因此,议题式教学设计一定要明白新课标对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明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标准,深挖教材,厘清逻辑,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学力,考虑教学重难点、思维堵塞点和价值冲突点,进行针对性的议题设置。同时,对议题设置进行结构化和序列化设计处理,总议题起总领作用,子议题要紧密围绕中心议题,往往是一种“总——分”结构;子议题是对总议题的具体化、分层化阐述,子议题间要有逻辑关系,它们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议题关系,往往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者议题描述、论证、延伸逻辑关系等,层层展开、逐步递进,力求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议题结构与知识结构高度重合。
本节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改革开放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的深层原因、时空版图、重大政治意义、未来发展等知识把握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刻。笔者本节课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设置总议题“改革开放是一条怎样的路?”,设置四个子议题“新路”“长路”“好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分别对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历史进程”“伟大意义”“永无止境”四个主干知识点。子议题紧紧围绕总议题展开,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形成“总——分”论证结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落俗套。议题既承载了学科的重点内容,又有效地实现了价值引领,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议题结构与知识结构有机统一,把领悟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落到了实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深度认可,坚定地拥护“关键一招”。
二、真实情境为载体,培养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主体对政治体系、活动等方面的内心体验与感受,是对政治客体的爱憎感、亲疏感,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高级心理活动。政治认同是理性认同与感性认同的交汇融合和有机结合。政治认同需要理性的政治认知,也需要感性政治情感的感染,发挥情感的熏陶作用。真实情境培育真实情感,真实情境选择素材要真实、情感体验要真实。真实素材要符合“三贴近”,为学生的感知、体验提供丰富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知识与思维的构建。真体验是要在真实情境和议学活动中,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自发认同国家发展道路。在这样的爱国情怀基础上,政治认同感油然而生,政治认同学科素养自然生成。
本节课主要选取了四个情境,有真实历史的镜头:观看视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新路的历史必然性;有学生结合家庭或家乡的具体例子,讲讲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同学们畅谈和感受“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变化”;有歌曲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在精美、震撼的画面和歌曲中,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的巨变;还有国家领导人讲话:观看视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激励青少年担当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大任。在这些丰富的真实情境中,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后,从国家到“小家”都发生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科学性和生命力的认可,坚定地拥护这“关键一招”。
三、议学活动为路径,坚定政治信念
政治信念是指对社会政治事业、政治活动基本主张、原则的认同,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思想及态度。政治信念是政治理性,是在政治情感基础上形成的更深刻、更稳定的政治认同,因此,简单说教是难以形成政治信念的,要在活动中逐步领悟、升华、产生,直至坚定。议题式教学中的议学活动,是结合教材重难点、学生思维堵困点,设置相对复杂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围绕议学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合作互动、探究辨析、成果展示的活动。通过议学活动,学生对一些政治问题进行比较理性、辩证的思考和探究,对这些问题认识更加准确、客观和深刻,继而升华为更加坚定的“四个自信”政治信念。
本节课议学活动总体遵循历史时间逻辑顺序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层面进行层层深入地分析、论证、探究。第一,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在观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真实历史镜头后设问“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新路的起点?是一条新路?”,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文化大革命”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继而查找网络资料并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小组合作绘制改革开放推进的时空版图,进行组际展示,代表发言展示议学成果,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历史道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第二,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设置议学活动,畅谈“我眼中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让学生结合家庭或家乡的具体例子,讲讲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进一步观看音乐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后,设置问题“观看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结合家庭、家乡和祖国的发展,谈谈改革开放的意义。”通过活动让学生都说出改革开放后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的巨变,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一步提炼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第三,未来改革开放之路如何走。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讲话视频片段,设置问题“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条必然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在议学活动中,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了更清晰、全面、客观的理解,更明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更认同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更坚定对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
四、知行合一为旨归,践行政治担当
政治担当是指人们在政治信念基础上,对某种政治制度、理论、事业等的责任与担当,是一种高度行动自觉。政治担当强调的是化知为行,知行合一,主动作为,推动政治信念的实现。在我国,中国梦的实现,关键是要培养一代代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青少年。一代代有政治担当的青少年必定与党和全国人民一起勇于直面一切改革、发展中的困难,也必将战胜所有困难,最终实现中国梦。议题式教学是创设相对复杂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议学活动中真正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又要求把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思维拓展到课堂外,关联社会实践。
本节课,在展示“我心中的改革先锋”的先进事迹的同时设置任务“给你所熟悉的广东籍国家改革先锋撰写颁奖词”,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先锋们的历史贡献和政治担当,引导学生感悟享受幸福生活,不忘改革先锋,学习改革先锋。在观看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40 周年讲话视频后,设问“未来的我,如何担当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大任,争做未来的改革先锋?”,在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后,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学生们的答案慷慨激昂、正能量满满,赢得一阵阵掌声,出现抢发言的热烈景象。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布置了课后拓展作业(二选一):1.利用周末时间参观本地区博物馆,进一步了解本地区改革开放历史。
2.制作一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手抄报,向同学展示。
这些议学活动都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未来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主动践行政治担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要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从议题、情境、活动、任务等角度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政治认知、培养政治情感、坚定政治信念、践行政治担当,引导学生扣好人生政治认同扣子,筑牢精神之基,成为让党和国家放心的社会主义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