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档案开发模式构建研究*

2022-12-23陈浩冉

档案与建设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色互联网+

刘 念 陈浩冉 施 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红色档案蕴含着丰富深邃的革命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对于拓展“四史”教育形式、丰富“四史”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受限于开发主体单一、档案资源分散、挖掘力度不够、传播手段落后等因素,红色档案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掘和释放。在文化强国和数字经济语境下,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互联网+”档案记忆再生产模式,让红色档案“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1 红色档案的价值及开发现状

1.1 红色档案的价值体现

如何书写百年大党的恢宏历史,传承红色记忆和红色基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的重要命题,红色档案作为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党史教育提供了切入点。所谓红色档案,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党领导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记忆属性和记忆价值的历史性留存,包括纸质文献、历史照片、影视素材、口述记录、遗存实物等形式。[1]作为一种具备记忆功能的“物质客体”和“象征符号”,红色档案具备鲜明的历史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凭证价值。红色档案是构建党史记忆不可替代的要素,可为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提供客观翔实的史料支持。同时,其历史叙事性契合党史研究的“诠释”性质,为基于档案素材的“档案故事”注入了历史温度与人文关怀。二是思政教育价值。红色档案反映了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和艰巨性,蕴含着“最好的营养”和“强大正能量”,具有正本清源、净化心灵、铸魂育人之功能,可从认知、情感、信仰等方面为思政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生动教材。三是治国理政价值。以史为鉴方知兴替,红色档案承载了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不竭的生命力以及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堪为当代治国之咨和理政之鉴。

1.2 红色档案的开发现状

近年来,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档案部门在资源搜集、内涵阐释、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在理念、机制、技术、渠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开发理念陈旧,重“保护”轻“开发”,潜在价值挖掘不深。档案部门在红色文献、红色遗产等抢救性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资源开发与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对红色出版(影视)、创意演出、红色旅游、红色餐饮等间接经济价值的挖掘还处于探索期。二是协同机制欠缺,重“单干”轻“合作”,资源整合力度不足。31个省级档案馆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主要以线下形式为主,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协同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出现重复开发、标准不一、跨度断裂等“孤岛现象”。三是开发技术落后,重“物质”轻“数字”,产品品质有待提升。新兴信息技术有助于优化业务流程、拓展开发渠道并节约运营成本,但档案机构利用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力度不够,如开展全景展览的省级档案馆仅占48.4%。[2]由于缺少多元技术手段,产品开发局限在文字、声像、实物等传统载体上,在准确预判消费偏好、增强产品时代感和年轻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存在差距。

2 创新“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模式

2.1 “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模式及其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给档案事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档案业务信息化战略呼之欲出。一方面,信息化是一种技术趋势,它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标准化、非线性、开放性数据,可实现实时跟踪和在线共享;另一方面,互联网彰显了一种结构转型趋势,它为档案部门提供了一套创造新价值的工具、技术和流程,使之演化为数据驱动型组织。[3]由此,互联网与档案事业深度融合,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模式,即多元协同开发主体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基于互联网平台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发布,推动档案信息组织、价值挖掘、产品设计、对外传播等环节完成信息化转型和全流程升级,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与传统模式相比,“互联网+红色档案”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开发理念上,突破“有编无研”瓶颈,推动资源融合、关联、挖掘与应用,加强信息管控、业务评估、风险预警等功能,实现档案服务精确化、人性化和知识化,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二是开发机制上,档案机构从“绝对主导”向“分权合作”转变,公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档案中介机构介入深度逐步加大;三是开发技术上,以提供精准化、智能化、一站式档案服务为目标,技术手段从单一、手工、普适向多样、智能、个性转变,技术体系从“程序化”向“智慧化”转变;四是开发渠道上,从文书档案向实物、影视、新载体档案扩展,档案开放时间和利用范围逐步扩大,产品从单一纸质展示向集图、文、声、貌于一体的多维立体化展现转化,从“载体开发”向“内容开发”转变。

2.2 “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模式的运行优势

传统开发模式以行政导向和内部需求为动力,忽视了价值深度挖掘以及公众多元需求。“互联网+红色档案”通过融合新要素,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念、技术和平台准备,有助于红色档案的高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其运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跨行业、跨部门要素整合有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与纪念馆、图书馆、高校、企业等“外脑”的跨界协作,能够弥补档案部门在创意性开发、市场推广、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实现资金、人才、创意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例如,江苏省档案馆、新华报业集团、江苏省内多家红色纪念馆联合组建“红色文化资源战略合作联盟”,合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总之,“互联网+红色档案”以尊重公众权利和服务社会为宗旨,推动档案开发向“部门主导、社会协作、个人参与”的“公众参与模式”转变。[4]从实践角度看,在档案主管部门引导和规制下,档案行业将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协同生产机制,档案社会化生产将趋于规范化、智能化。

另一方面,跨区域、跨层级在线协作有助于提升开发效率和行业效益。“互联网+”以多元化、协作共享和需求驱动为核心理念,从红色记忆的整体传承、建构角度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力图打造跨区域、跨层级的在线协作平台。该平台是“人、技术、资源”三维一体的动态化合作联盟,融合了内容载体、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有助于实现要素的高效聚合与协同。具体来看,首先,依托“互联网+”云端、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共建红色档案云平台,提供更安全、更便捷、可共享、可追溯的基础性数据服务,实现开发内容从档案实体向实体与信息并重转变;其次,通过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档案数据共享技术标准和交易规则,充分保护数据提供方的知识产权,有利于形成协同式质量控制生态[5];最后,采用协作编辑、项目化、众筹模式等机制,实现“大众参与、集体智慧和需求倒推”的线上线下协作开发。档案部门可采取资源集聚、项目组织、信息传达、长效激励等举措,引导公众深度参与。

3 “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模式构建路径

基于红色档案开发现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机制、新技术和新渠道,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模式,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更具创意的红色文化产品,显著提升红色档案文化的辐射效应。

3.1 塑造“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理念

档案部门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开辟发展新路径。一是要“走出去”,把红色档案价值和效用注入各行业领域的底层建设中,实现“档案力”与“行业力”深度融合,制造红色“新活力”和发展“新动力”;二是要“请进来”,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借助红色力量打造区域文化“命运共同体”;三是“活起来”,发挥红色文化凝聚、引领和增值作用,沿袭“档案遗产—文创产品—文化产业”的进阶式开发思路,实现“互联网—文献遗产—市场”的链式活化反应,使红色档案获得更高生命力与更长延续力[6];四是要“融起来”,用多种技术手段诠释新时代“记忆”,一方面要对红色档案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开发,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发挥融媒体优势,讲好档案故事,以还原革命历史全貌、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为己任。

3.2 搭建“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平台

“互联网+红色档案”开发平台建设要依据政策导向和实际需求,着力解决开发主体单一、协同力度不够、红色资源分散等问题,努力推动跨界合作、在线协同与融合传播。

工业控制系统应用空间相对封闭,在设计之初很少考虑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系统的开放,系统漏洞不断涌现,黑客极有可能通过这些漏洞发起对工业控制系统有针对性的攻击。2016年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中提到:“2000年至2016年间已发现1 552个工业控制软硬件设备漏洞,涉及123家工控厂商,其中516个没有被修复”。工业控制系统的漏洞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如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工控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2012—2014年统计的漏洞报告和涉及的工控产品见表1所列。

(1)确立多元开发主体

依据角色和职能差别,可将多元主体系统分为两类,即“档案部门主导+社会协助”以及“档案部门主导+社会主体自主”,后者以“强政府+强社会”为内在价值取向,更加契合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和要义,是“互联网+”环境下档案治理的最佳范式。主管部门应强化“大档案观”,发挥好“舵手”和“枢纽”作用,通过完善平等参与规则,实现从“指挥—控制”向“协调—服务”的机制转型。

(2)健全在线协同机制

为摆脱传统封闭生产形态,可从理念、行动、成果三个层面构建协同开发机制。具体来看,一是形成理念协同。促使多元主体在思维、心态、价值认同等意识层面达成一致,确保无障碍交流和沟通。档案部门应发挥“主导”而非“垄断”之作用,在协作中增进多方共识、促进有效融合并建立行为规范。[7]二是达成行动协同。各方共同推动治理结构从“中心—边缘”向“多中心”转换,营造共存、共生、共荣的协作氛围。三是做到成果协同。协作开发机制的本质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这一制度安排能够避免某些“趋利行为”,以维持系统内资源投入和服务输出的公正有序。因此,合作方要改变“什袭珍藏”心理,愿意与他人共享稀缺性、异质性资源,促使资源配置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异构走向整合。

(3)打造融合传播体系

“互联网+”思维为档案记忆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场域,即一种“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的网络关系,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叠加效应十分明显。首先,这一新生场域为档案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与生机,红色档案以流动、活态、动感的姿态“展演”在公众面前,让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的受众都能够及时获取、深切感知红色历史;其次,基于民生和文化休闲需求,运用VR、AR等新兴技术强化视觉效果、互动效应,通过图片、音视频、虚拟场景唤醒历史记忆,让红色档案从“高堂庙宇”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的价值增值、共享和消费;最后,社会化协作生产摒弃了单向线性传授模式,使“受众”转变为“互众”,唤醒了公众对历史的认同与热情,多元化、个体化、大规模的知识分享行为重塑了公共价值空间,新的个体意义和现实意义被不断注入社会集体记忆。

3.3 构建“互联网+红色档案”技术体系

(1)构建数据库共享联盟

以“开放、共享、互助”为原则,协调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为红色档案数据库联盟建设提供系统化、工程化的规划思路和技术支持。一是利用数据挖掘、关联文本、GIS等数据智能技术提高档案资源处理效率与质量,引导社会主体以“共同体”身份参与档案资源采集、筛选和整合工作,推动粗放型数字化加工向精细型数据化加工转型,实现红色档案资源永久存储和在线共享;二是采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智能技术提升档案资源的存储与管护能力,通过实施在线整合与共享方案破解“数字异构”“信息孤岛”“共享壁垒”等问题,高效聚合同一主题的档案资源,营造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享顺畅的红色档案资源生态圈;三是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认知智能技术解决档案数据管理中的多元化、复杂性业务问题,加强场景类、人物类、实物类档案获取、展示与应用,推动红色档案综合化利用由“数字档案”向“档案数据”“档案知识”转变。

(2)提高数字化开发水平

传统开发手段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多元主体对档案产品的丰富性、便捷性、共享性以及个性化等需求,必须尽快推动开发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具体来看,一是提供开发技术支撑。一方面,要提升移动视觉搜索、多媒体、VR、AR及3D等技术水平,围绕用户听觉、视觉、触觉等需求打造个性化、情境式、体验式的多维感知环境;另一方面,应依托数据库存储、检索和交换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化资源推送服务,如特定情境下的交互式问答需求、基于特定任务的多元数据检索,以及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可视化需求。二是运用数字开发技术。运用机器学习、VR/AR+5G等数字技术对红色档案进行历史内涵的解读与现实价值的挖掘,通过融媒体、多介质、活态化开发,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使公众在场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环境中“触摸历史”。三是提升产品品质和体验度。借助信息技术动态预判和精准捕捉红色消费偏好,向道德修养、善行义举、家风家训等领域延伸,将分散的档案资源串点成线、由线成面,使公众在场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环境中“触摸历史”,直观感受红色档案的文化魅力。

3.4 健全“互联网+红色档案”生产机制

(1)红色档案开发影视化

进入移动媒体时代,相较于纸质出版物,年轻人更青睐通俗易懂的档案影视作品或短视频。档案开发影视化,是以数字化手段对档案资源进行内涵挖掘与可视化制作,通过电影、短视频、综艺、动画、游戏等作品传递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近年来,影视机构和档案部门充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视听手段,兼顾历史感、趣味性和娱乐性,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北京卫视《档案》、重庆卫视《记忆》以及中央档案馆《红色档案》、江苏省档案馆《红色珍档》、上海市档案馆《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等。基于“互联网+”技术优势,将档案记忆与时代背景、艺术美感结合在一起,让公众跨越时空,切身感悟历史之厚重与革命之激荡,这便是档案影视化的魅力所在。

(2)红色档案开发创意化

档案开发创意化,是将档案内涵和创意价值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聚合档案知识、传承档案文化等功能,是互联网思维、文化产业和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结合体。[8]作为创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为红色档案创意产业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和渠道支持。首先,“互联网+”倡导用户参与、内容挖掘和体验关怀,推动题材选择由单一、宏大、陈述式向多元、片段、体验式转变,将生涩、严肃、有距离感的档案元素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严肃性与活泼性的有机结合;其次,“互联网+”鼓励档案产品形式和载体创新,利用三维图像、虚拟现实、特种视效等新技术创作立体式产品,能够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组合形式进行呈现,用户在线即可体验产品魅力;最后,“互联网+”消除了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生产商可根据用户需求、消费习惯等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可通过数字档案馆、电子商城、APP客户端等“无限延伸”的立体化营销网络选购产品。

(3)红色档案开发产业化

“跨界”是“互联网+”的重要特性,旨在推动行业间横向整合与纵向重塑,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红色档案开发要主动融入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实现要素整合和产业延展。一是与其他行业、机构组建战略合作联盟,跨界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合力打造红色档案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收益模式;二是发掘红色档案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链条式旅游产业,如“红色+生态”“红色+民俗”“红色+餐饮”等模式,讲好红色故事,彰显旅游价值[9];三是对红色故事、红色诗文、红色歌曲等进行二次创作,融入现代流行元素,提高作品感染力和传播力。此外,还可借助现代编排、光影处理、3D展示等技术,打造类似于“印象井冈山”的视觉冲击作品,创造红色文化新体验。

猜你喜欢

红色互联网+
红色的眷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红色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