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牦牛舍饲养殖呼吸道疾病初探
2022-12-23李妍莲赵延俊
李妍莲,赵 鑫,赵延俊
(1.天祝县华藏寺镇畜牧兽医站,甘肃天祝 733299;2.天祝益牧动物药业公司,甘肃天祝 733299)
白牦牛是重要的畜种资源,也是天祝县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天祝县是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随着白牦牛产业的不断发展,这张稀缺畜种的“名片”也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思路为白牦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为提高白牦牛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天祝县探索出天祝白牦牛从传统的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转全舍饲育肥养殖的转变,打破常规和传统养殖方式,将白牦牛集中在固定的、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快速育肥增值。最初的牦牛育肥方式主要是在秋末冬初牧草枯黄季节、野外放牧牦牛开始掉膘时,将选定的、当年准备出栏的牦牛收集到育肥圈舍内开始集中补饲育肥,在夏秋季节积累的膘情基础上继续强化育肥增重,达到出栏标准时出栏,出栏季节正好在元旦到春节期间,反季节上市的新鲜白牦牛肉深受市场欢迎,产生的经济效益已得到社会认可。
近年来,牦牛舍饲育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全年都在进行牦牛舍饲育肥,从根本上改变了白牦牛养殖周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养殖效益低的现状,是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完善成熟的一门养殖技术,在天祝高寒牧区属于首创。舍饲育肥缩短了牦牛的养殖周期,降低饲料成本,并在秋冬季节上市,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减轻草原压力,保护生态草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从科学饲养方式的角度来说,要给家畜以宽松、适宜、舒适的环境(也就是说动物福利)。白牦牛属草食家畜,在草地上放牧吃草是它们的本能。但近几年来我国北方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现有的草场已不能满足牛羊放牧的要求。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白牦牛的舍饲养殖(育肥)是一种牦牛养殖增效的新的探索,已成为发展白牦牛畜牧产业的必然选择。
舍饲养殖的牦牛采食方式由主动寻觅采食变为被动采食,食源也不再是“百样草”,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提供的几种很有限的饲料[1]。这种人为改变家畜生存环境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势必造成家畜在拥挤、密闭环境中的不适应,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和不适应症,加大了疾病防治的投入成本,尤以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最高,严重影响了白牦牛的养殖效益。本研究旨在总结舍饲养殖白牦牛呼吸道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中西医结合防治经验,保障天祝白牦牛舍饲养殖效益。
1 发病诱因
1.1 环境因素的改变
天祝白牦牛常年在海拔2800 m 以上的高山丘陵和灌木丛放牧,空气清新,草原无污染。但为了提高白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多养殖户改变原有的生活环境而进行舍饲养殖或育肥。舍饲养殖一般在秋冬季节进行,此时天祝高寒牧区气温下降,牧草逐渐枯竭,白牦牛又进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循环中。为了保持牦牛膘份,将白牦牛进行舍饲养殖,减少运动量,给予适量的精饲料,使饲喂的饲料发挥最大的养殖效益。但是将长期野外生活的白牦牛进行圈养,白牦牛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都发生了完全改变,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变化。一方面,尚有野性的牦牛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应激反应强烈,饮食欲下降或不食;另一方面,突然改变饲喂饲料,胃肠道不能适应,抵抗力下降,各种病菌侵入的风险增大。因此,在圈养初期,应保证一定的室外活动场地,使白牦牛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让白牦牛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白牦牛应激反应较大,饮食欲减少或不食,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可给多种致病因素创造有利的致病条件。
1.2 舍饲养殖圈舍建设不合理
大多数牦牛养殖圈舍都是简易棚圈,长、宽、高均达不到牛舍标准,通风口或通风窗留的数量少且位置不合理,空气流通不畅,没有安装换气扇,圈舍内有害气体浓度长时间过高不易排出,尤其是白牦牛排出的粪尿产生的氨气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大,刺激牛的呼吸道黏膜,引发呼吸道疾病[2]。
1.3 饲养密度过大
在舍饲育肥牦牛中,圈舍的饲养密度显著增大,为增加保温效果,圈舍密闭,空气流动不畅,牦牛的排泄物释放的刺激性气体浓度增加,在有限的空间里不能及时排除,排泄物种的氨气、一氧化碳等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刺激严重,从而引起牦牛呼吸道发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综合症状。早晨当打开门时,能见度低,热气外流,气味刺鼻刺眼,氨味和其他有毒气体的浓度过大,不洁的圈舍卫生和浓重的氨味长时间刺激。
1.4 适应期短,饲喂不科学
天祝白牦牛的舍饲养殖为短期育肥,育肥时间3~6 个月。主要原因:一是秋冬季节舍饲养殖可以使秋季草场上放牧获得的膘肥得以保存,不会流失;二是因为进入冬春季节,甚至次年夏季,市场牛肉供应多为黄牛肉或冷冻牦牛肉,而在藏区新鲜牦牛肉为人们所青睐,所以在反季节上市新鲜牦牛肉,其价格比平时要提高30%,甚至达到5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育肥初期,牦牛野性十足,饲养人员不易接近,抗阻人工饲喂,有时不吃不喝的时间达到3~4 d,甚至更长。此时有些饲养人员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怕拉稀不给饮水,怕饿坏加大精料饲喂量,但这时的牦牛还处在环境和饲养管理适应期,机体副交感神经紊乱,消化功能减弱,饮食欲不正常,饥饿和应激反应时牦牛极度虚弱,机体抗力降低,加之饲养环境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超标,容易引发呼吸道咳嗽、眼睛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疾病。
2 治疗
2.1 抗菌消炎、止咳平喘
对舍饲养殖牦牛呼吸道感染和刺激引起的咳嗽,只要及时消除诱因,咳嗽症状就会减轻。对咳嗽较为严重的牦牛可给予麻杏石甘散加减治疗。组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贝母、连翘、薄荷叶;可拌料饲喂,也可将麻杏石甘散等用开水浸泡后滤渣,滤液加适量水后饮水,效果较好(此法用于发病数量多的圈舍)。
对症状比较严重或并发其他症状的还可配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配合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1 天2 次;也可选用30%替米考星或1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1 天1 次,连用2~3 天,效果明显。
2.2 病例分析
2.2.1 病例1
2021 年秋冬季我镇一养殖场调入的300 多头牦牛在进入养殖场20 多天后出现咳嗽、不食等症状,初期发病的有3~4 头,不到1 周,10%的牦牛出现类似症状,并有不断增加之势。遂出诊。群体观察发现:调入牦牛大部分还处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牦牛还处在环境和饲养管理适应期,机体副交感神经紊乱,消化功能减弱,饮食欲不正常,饥饿和应激反应时牦牛极度虚弱,机体抗力降低;加之饲养环境中圈舍活动空间有限,饲养环境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超标,白牦牛排出的粪尿产生的氨气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大,牦牛虚弱,抵抗力降低,有害气体刺激牛的呼吸道黏膜引发呼吸道疾病。引发呼吸道咳嗽、眼睛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疾病。
治疗:鉴于发病牦牛较多,且体虚乏弱,大规模用西医注射治疗不现实,根据中医的止咳平喘、扶正健胃的原则,进行了对症治疗。组方(1 头牦牛的剂量):麻黄10 g、杏仁12 g、石膏8 g、甘草10 g,连翘10 g、黄芪15 g、厚朴10 g。用法:按发病牦牛的数量取药,每剂中药加适量清水在大铁锅中煎熬2 次,每次30 min,滤除药渣后将药液混合加适量清水稀释,给大群发病牦牛饮用,每天2 次,连用3 d。
咳嗽较为严重的用30%的替米考星注射液稀释麻杏石甘颗粒,剂量为0.1/kg,肌肉注射,1 天1 次,连用3 d,效果良好。
通过对发病牦牛按照以上治疗方案治疗3 d后,症状基本好转。治疗的同时给予牦牛易于消化的青干草,在青干草上撒上适量的玉米颗粒,增加营养和能量,提高抵抗力。
2.2.2 病例2
2021 年秋冬末春初,我镇一牧户养殖的放牧加补饲的白牦牛的因气候突变出现咳嗽、喘气症状,最初发病几头,不到1 周时间发病数量达到17 头,且有1 头牦牛因体质较弱死亡,畜主请求出诊。
基本情况:畜主养殖的白牦牛存栏311 头,因为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牦牛体质普遍较弱。牦牛在天热时在圈舍附近短暂放牧,早晚在圈舍内进行补饲。补饲在圈舍外活动场所添加草料,夜晚在圈舍内休息。圈舍比较封闭,潮湿且空气不流畅,粪便未清理,养殖条件不好。问诊:主诉发病牦牛食欲不好,咳嗽时好时坏,大多数时间在圈舍站立或卧地,天气变冷时症状加重,用安乃近注射液、庆大注射液等治疗效果不好,且1 周之内发病牦牛达到17 头。
现场诊断情况:发病牦牛体质普遍瘦弱,大多数发病牦牛眼睛有分泌物,且流鼻涕;饮食欲较差,反刍时有时无,体温39.8℃~40.5℃。安静时咳嗽较少,但驱赶时咳嗽声较多,呼吸、心跳加快,出现喘气。
初步诊断为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中医治疗:自拟中药方剂配合西药治疗。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 g、黄芩10 g、甘草10 g、半夏5 g、生姜10 g、厚朴10 g、焦三仙20 g、大枣5 枚(为1 头牦牛剂量)。用法用量:按照发病牦牛数量,按方采集中药,在大锅中加水适量煎熬2 次,滤渣后加入饮水中自有自由饮用,1 天1 次,连用3 d。
西医治疗:板蓝根注射液20 ml 稀释氨苄西林钠1.0g×2 支,肌肉注射,1 天2 次;替米考星注射液20 ml 稀释麻杏石甘颗粒4 ɡ,肌肉注射,1天1 次。
饲养管理:主要加强饲养管理,喂营养易消化的饲料,以麸皮、玉米粒、电解多维、50%葡萄糖等煮成流食投服,配合青干草或苜蓿草饲喂。
治疗结果:经过以上配合治疗3 d 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饮食欲基本恢复,牦牛抵抗力明显增强。1 周后回访,发病牦牛基本痊愈。
3 预防措施
3.1 改善养殖环境
天祝白牦牛舍饲育肥方法主要为集中、短期、快速育肥,最为适宜的温度为8℃~10℃,最低不低于4℃,最高不高于20℃。育肥牦牛圈舍应及时清除牛粪等排泄物,减少氨气等刺激性气体的排放,加强通风,使空气流通顺畅,保持圈舍内空气清新,从而减少对牦牛呼吸道的刺激,减少疾病的发生。牦牛育肥圈舍宽敞、高低合适、通风良好,活动场地大,能够满足牦牛育肥初期的活动需要。育肥牦牛在圈舍种的养殖密度要适中,以每头牛占地3 m2为宜。
3.2 科学设定过渡期,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饲养人员要耐心驯养,科学饲喂。初期适应期一般在21:00~22:00 饲喂为宜,此时圈舍光线较暗,外界杂音减少,对白牦牛的应激反应小,牦牛可以少量采食;初期饮水要干净,水温在10℃左右,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减少应激反应和补充微量元素;饲草选择优质青干草,牦牛育肥饲草要干净、易消化、无腐败变质,且饲草储存能够满足育肥需求;主要有青干草,青贮玉米秸秆(全株玉米秸秆最好),玉米秸秆和充足的精饲料。饲喂方法为少量多次饲喂,使白牦牛逐渐适应饲喂环境和饲草料变换。
育肥牦牛在活动场过渡期一般10~15 d 左右为宜,然后逐步采取白天在活动场饲喂,夜间到圈舍内过夜,到20 d 左右后,改为在舍饲圈舍内固定饲喂,适应期尽量长些,以1 个月为宜,期间要完成对牦牛的防疫、驱虫和健胃工作。育肥牦牛在圈舍中的养殖密度要适中,以每头牛占地3 m2为好。
3.3 圈舍建设符合牛的舍饲养殖要求
舍饲育肥牦牛圈舍应宽敞、采光好、通风条件良好,圈舍长以30~50 m、宽12~15 m 为宜,牛槽成双列式,中间为人行道,高3~3.5 m,弓形式,前后左右均有通风窗。圈舍应有2 倍与圈舍面积的活动场,保证牦牛在育肥过渡期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场所,保证下一步育肥工作顺利开展。
3.4 定期消毒
场地、圈舍的消毒是我们预防牦牛发生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保证育肥成功的关键。它能提前消除在人畜生活环境中的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从而消除传染源,达到预防传染病发生的目的。在育肥开始前10 d 用3%的氢氧化钠对圈舍进行二次彻底消毒,间隔3 d。育肥开始后,应每周进行一次带牛消毒,用不同的消毒剂交替消毒,所用消毒液要求选用无味对牦牛刺激性气味小,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
常用的圈舍及环境消毒药品有,2%~3%烧碱溶液、30%草木灰、它们对病毒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可用于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时的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饮水消毒药品:0.2%新洁尔灭,0.1%高锰酸钾,过氧乙酸。
4 小结
舍饲养殖(育肥)白牦牛呼吸道疾病多发与突然改变生活环境、舍饲养殖过渡期安排不合理、养殖圈舍建设不规范、养殖密度过大、圈舍通风换气不畅等有直接关系。在舍饲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改善养殖环境,确定科学的过渡期,给予新鲜的青干草和清洁饮水,让白牦牛逐步适应舍饲条件环境,减少环境应激反应,减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常发病的发生,从而保证舍饲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