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主播的现状和优化策略研究
——以紫牛新闻AI播报栏目为例
2022-12-22崔泽瑜
崔泽瑜
(渤海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0 引 言
人工智能主播(或称AI合成主播)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运用语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联合建模训练而成。在播报新闻时,人工智能主播将人工预先输入的文本转化成相应内容的视频,视频中虚拟主播的声音、外观以及表情动作等都与真人主播相似[1]。
2018年11月,新华社联合互联网公司搜狗推出世界上首位以真人形象为原型的人工合成主播“新小浩”。2019年3月,搜狗推出另外一位站立式人工合成主播“新小萌”。据统计,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2019年两会期间累计发稿236条,浏览量达到1.3亿[2]。
2019年1月25日,国家指出要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3]。由此,我国一些媒体机构都在人工智能主播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澎湃新闻于2019年上线了“AI播报”这一栏目,每天固定播出“早安湃AI播报”和“晚安湃AI播报”两条视频,但是其AI播报栏目从2022年1月19日就停止了播出。作为扬子晚报采用全新技术倾力打造的新一代智媒体平台产品,紫牛新闻于2019年9月12日推出第一条AI播报,直至今日,紫牛新闻一共推出“阿紫”、两代“阿牛”三款人工智能主播,打造了“AI播报”“AI早播报”以及“紫牛AI生活”三个主题新闻。
本文以紫牛新闻的“AI播报”栏目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主播播报的新闻内容特点,以及人工智能主播播报新闻的优势和劣势,并且依据其优劣势,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1 新闻内容统计分析
紫牛新闻“AI播报”栏目目前保持着工作日每日更新一条新闻视频的状态,每条新闻视频大致有4~6条新闻。本文选取该栏目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共6个月的视频为样本。在此期间,平台共发布120条新闻视频,一共包含612条新闻。
1.1 类目构建
在这612条新闻里,根据其具体内容对这些新闻样本进行分类,一共将其分成十类,分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经济数据、社会生活、教育、交通、工程、天气、政策、医疗和其他。
(1)新冠肺炎疫情。该类包含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新闻,包括新冠肺炎检测、疫情防控等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若新闻样本涉及学生返校、医院就诊或者景区封闭,那么这类新闻并不归属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大类,而将它们归于另外的类目里。
(2)经济数据。在新闻样本里,涉及油价、房价以及居民消费指数等与经济数据挂钩的新闻,将其归属于经济数据这一类。
(3)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包含婚姻、殡葬、旅游、驾照、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和选调考试以及招聘信息等。由于该样本中涉及交通的新闻样本较多,因此将交通单独构成一个类目。
(4)教育。教育这一类是指与学校以及学生相关的新闻,包括学校复工、学生的各种考试或者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新闻。
(5)交通。这里的交通主要是指提醒居民出行路线及路线变化之类的新闻。
(6)工程。工程是指新闻里涉及的道路建设、高铁建设等工程项目。
(7)天气。顾名思义,天气类是指包含天气预报的新闻。
(8)政策。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规定、规划、公告及规章制度等。
(9)医疗。包括涉及医院和患者的新闻,与医保相关的新闻也包含在内。
(10)其他。该类是指不存在于以上所划分的类别中的新闻,例如与风景相关的新闻。
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分类,对样本进行整理,可以得出统计结果,如表1、图1所示。
表1 新闻样本数量统计表
图1 样本占比统计图
从表1、图1可以看出,紫牛新闻“AI播报”的天气类新闻播报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大,达到19.61%;其次是社会生活类新闻,占比14.71%;教育类、交通类和医疗类新闻分别占比13.40%,10.95%和10.78%;新冠肺炎疫情类、经济数据类和工程类新闻所占比例相差无几;医疗类新闻占比为2.94%,其他类占比最少,为1.96%。
1.3 新闻内容特点
1.3.1 深植本地,服务本地受众
紫牛新闻“AI播报”的新闻,基本是本省的新闻,极少有提及省外和国外的新闻。另外,在其播报的内容中,社会生活类、教育类、交通类、天气类以及医疗类新闻等都能给当地受众提供信息和服务,并且其日更的频率能够让广大受众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让当地受众能够更好地依据这些新闻信息做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决策,获得更佳的生活体验。
1.3.2 议程设置,展示重要新闻
紫牛新闻“AI播报”发布的视频新闻,标题通常都以“紫牛AI生活|+重要新闻内容”命名,这样受众就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当日的重要新闻内容。在视频里,紫牛新闻会按照重要性给新闻排好播放顺序,一般以“最重要+其次重要+…+天气”这种顺序播放新闻内容,让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当日的重要新闻信息,满足碎片化时代人们的新闻需求。
2 AI播报的优势分析
2.1 播报规范化
据相关统计,我国汉字大约有3万个[4],其中多音字有928个[5]。由于汉字数量庞大及个人掌握的局限性,播报新闻时,真人主播可能遇上生疏拗口的词句,发生口误现象。此外,我国方言众多,真人主播口语难免掺杂方言,导致新闻播报出现瑕疵。但是,利用AI主播播报新闻,它们的口音不受地域限制,并且所有字词的读音已经预设到运行程序中,不管遇到多生疏拗口的词句,都不会发生口误,从而保证整场播报的规范化。
2.2 全天候使用,提升报道效率
真人主播受人本身的生理因素影响,需要休息时间,不能全天候为观众播报新闻。然而,AI主播是虚拟产品,不需要和真人一样休息,它们可以无时无刻、全天候地投入使用。并且,AI主播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一身多用”,同时进行多个报道,大幅度提高了媒体的新闻报道效率。
2.3 节约新闻生产成本
真人新闻主播从新手到“台柱子”,需要各方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AI主播的出现,可以让媒体直接跳过培养的过程,从而节约出足够成本另作他用。AI主播虽然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其运行之后将承担起所有真人新闻主播的工作量,能够降低新闻生产成本[6]。另外,AI主播在播报新闻时,不像真人播报那样需要在新闻演播厅里播报,也不需要摄像机等设备,无需相关人员在场,从这个角度来说,AI播报还可以避免支出设备折旧费用和相关人员费用,进一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
3 AI播报的不足之处
3.1 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一词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他认为,当机器人外型与人类相似到特定程度时,人们心理上会出现非常微妙的不适感[7]。紫牛新闻里的AI主播“阿紫”和两代“阿牛”都是依据真人人脸建模而成,与真人相似度较高。但是在播报视频里,“阿紫”和“阿牛”在动作表情上表现得较为僵硬,观众们可以轻易看出主播为AI合成。这种差异感会让人心理上产生不适感,从而难以接受该类视频新闻,会阻碍AI播报未来的发展。
3.2 内容缺乏深度
AI播报的新闻里,每条视频长度大约在1~4 min,每条新闻所占时长基本上维持在30 s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AI主播只能对新闻内容进行基本阐述,无法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同时,从上述数据统计可知,AI播报的新闻基本上属于通知类、提醒类的新闻,缺乏对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的报道。
3.3 感性、生动性缺失
真人主播在播报新闻时的动作和语气会引导人们更好地投入到新闻里去,更好地了解新闻内容,然而AI主播却无法做到这么感性。AI主播“阿牛”在播报新闻时,其语言一板一眼,缺乏抑扬顿挫,不够生动,无法传达出新闻文字所体现出的情绪和感情。
4 AI播报的优化策略
虽然AI播报是由AI主播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报,但是其背后的记者编辑和开发人员对AI播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此处的优化建议主要是针对其背后的工作人员提出的。
4.1 精选新闻内容,提升内容深度
目前,紫牛新闻AI播报栏目只是对事件进行基本的阐述,缺乏深度内容。因此,记者编辑应该做好栏目的策划,在新闻内容方面一定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在选材方面,应该选择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具备一定深度,能够引起受众注意、引发受众讨论和使受众得到启发的内容。在写稿方面,记者编辑应该深挖新闻内容,突显出新闻或者新闻人物本身的价值。
4.2 加强写作训练,增强语言生动性
一篇新闻报道中,好的标题能吸引受众继续浏览下去,例如,澎湃新闻的“长在菜市场里的‘幼儿园’”“‘代’来的女儿”等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紫牛新闻AI播报里的标题虽然能够凸显出重要新闻,但是标题整体还是呈现出刻板的特点。因此,在标题上,记者编辑应该在尊重新闻客观性的前提下着重加强标题语言的刻画,将新兴词汇和修辞手法等加入到标题中去。
在内容方面,记者编辑首先要对新闻事件本身了如指掌;其次,为了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记者编辑可以对新闻本身进行故事化改写;最后,记者编辑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够以“时髦”的话讲出“有趣”的新闻。
4.3 加强技术学习,丰富AI情感表达
紫牛新闻AI主播的情感表达是由算法程序设定的。因此,为了加强AI主播的情感表达,媒体必须加强技术学习,改进AI主播的算法程序。在技术方面,媒体可以寻求与虚拟人物公司的技术协作,增强AI主播表情的真实感,丰富AI主播的情感表达,缓解人们的“恐怖谷效应”,更好地传达出新闻内容的信息。
5 结 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会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日益多元化的新闻节目形态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新闻节目受众分流也越来越普遍。因此,未来人工智能主播的发展可以运用更多的新闻视听节目形态。另外,当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强烈,每个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为了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人工智能主播可以像“小度”“Siri”等一样,充当起“私人助理”的身份,为其私人定制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新闻节目形态和新闻节目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