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榻炕空间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2-12-22ZhangLu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式室内空间家具

■张 璐 Zhang Lu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传统家具如何促进现代空间设计的创新,现代空间设计如何注重传统家具的传承,这是设计界由来已久的话题。由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受到西方艺术思潮和现代生活习惯改变的影响,传统房屋中占据起居空间核心地位的“榻”与“炕”(下文简称“榻炕”)逐渐成为过去式,而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榻炕情怀并没有就此消失,随着现代设计思想的解放,内心深处对“家”的记忆再次被唤醒,在很多现代室内设计中都能看到传统榻炕空间的延续,设计师们努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寻找平衡点。为了推动传统室内空间及家具的研究与创新性传承,本文以“榻”与“炕”两种家具作为切入点,从其起源、分流及空间的共通性入手,研究传统榻炕家具及其空间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1 榻炕家具历史渊源

榻炕家具及其所形成的行为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的核心,在历史长河中对人文礼制、生活习俗、审美意趣、民族性格等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榻炕空间在传统室内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与榻炕家具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1.1 榻炕家具的起源

榻炕家具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为避免寒冷与潮湿兼具坐卧功能的席子可以说是榻炕类家具的始祖。席子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常基本需求,从而形成了以席为中心的生活习惯,这一习惯深深影响了后期床的功能与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再席地而居,而是将土台加高形成了榻炕家具的前身——床的雏形,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就可以看到高出室内地面供人们坐卧的土台。早在殷商时期人们便开始使用木材造床,出土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床”字(图1),其形状好似垂直放置的木床,此时的床更多是作为坐具,只有生病和身份高贵的人才可以睡木床。而从出土的甲骨文“宿”字也明显看出,当时席子依然作为人们的主要卧具(图2)。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战国彩绘木床形制与现代床类似,但床板离地面的高度仅为190 mm,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床依然以跪坐为主,其雕刻细致精美、通体髹漆彩绘,可看出床并非普通百姓所能使用。

■图1 甲骨文“床”

■图2 甲骨文“宿”

■图3 敦煌莫高窟《得医图》

■图4 敦煌莫高窟《学堂图》

■图5《韩熙载夜宴图》“听乐”部分

■图6《消夏图》局部

■图7 北京民居室内

■图8 阳台改为卧榻区

1.2 榻炕家具的分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依然以席为中心,但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床和人工堆砌的土炕逐渐成为继席之后的主要坐卧家具,由此坐卧用具发生了演化与分流,形成后来的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的现象。

由于木工技术的成熟,席子逐渐演化出另一种更为方便小巧的坐卧家具——榻。到了汉代榻被广泛使用,与床的宽大相比,此时的榻尺寸较小,形制接近于方形,仅能容纳一至两人跪坐,专供休息和待客所用。这时的“床”成为只用于睡觉的较私密卧具,而“榻”分担了席子与床曾有的日常活动与接待功能。魏晋时期,室内房间面积增大带动了日用家具尺寸扩大,人们的坐姿也因此由跪坐式向盘屈式转变,榻也随之变高变宽,除待客之外还兼具了小憩的功能,在装饰与形制方面也更加复杂,成为文人隐士下棋、谈话、参悟人生的必备之物。隋唐时期,经历了民族大融合后,形成了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此时坐卧家具的种类与尺寸接近于近现代家具。

另一方面,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1]。战国时期黑龙江沃沮族遗址就发现了仅供单人坐卧且下有单洞火道的火炕雏形。与床相比,能够取暖的炕更适合北方的气候,据《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穿土为床,煜火其下,而�食起居其上”,这里的“床”就是指火炕。这种可以取暖的“床”后被引进关内,逐渐覆盖东北、西北以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到了明清时期,火炕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形成了与灶台相连的现代火炕。在北方民居中素有“一间屋子半间炕”的说法,可见炕在北方人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图9 现代书房的榻

■图10 新式炕

■图11 《补衲图》

2 榻炕空间的共通性

“榻”“炕”家具本是由席子和土台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坐卧家具,但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化,南北方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榻”“炕”家具在材质、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渐行渐远,形成了各自的形制与特点。由于二者均是通过水平要素的抬起作为空间划分手段,并且长期作为生活空间主体,所以导致其在所构成的行为空间、陈设习俗和精神传承等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2.1 日常生活行为的中心体

榻作为坐卧家具,在传统空间中与现代的沙发作用较为接近。在过去无论是民居、医馆还是学堂均以榻作为日常生活行为的中心。如唐代敦煌莫高窟217窟的“得医图”(图3),图中正堂中央的榻宽且大几乎占据整个房间,女主人盘腿而坐,仆人怀抱婴儿垂足而坐,二人正手持玩物逗乐婴儿。98窟的“学堂图”(图4)中共有两榻,先生单独坐于左侧榻上授课,中部长榻上则是三位学生,两榻几乎充满整个房间。从两图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屋内的摆设、榻的尺寸以及用途都可看出在古代日常生活行为中榻的核心地位。自唐后受高型家具的影响,榻的家具核心地位才慢慢减弱。

炕在很多北方人的意识里不只是家具而是“家”的代名词。清末民初徐珂在《清稗类钞•风俗类•北人尚炕》中写道:“北方居民,室中皆有大炕。入门,脱屦而登,跧坐于炕,夜则去之,即以荐卧具。……若贫家,则于旁端为灶,既炊食,即烘炕,老幼男妇,聚处其上。”由此可见炕在北方民居里集中了待客、休息、餐饮等日常行为类型,可以说是家中最重要的核心空间。

榻和炕虽然在材质与形制上有所差异,但从日常生活行为角度来看,二者既是坐卧工具,同时又囊括了传统生活中大部分的日常行为,人们的日常起居几乎都是在榻炕上进行,在传统民居中均是重要的行为中心体。

2.2 多种功能家具的集合体

在传统空间中,由于榻炕空间是日常生活行为的中心体,所以逐渐形成了以榻炕为中心的居室陈设习俗。不同功能的家具依存榻或炕而设立,使本只具有坐卧功能的榻炕空间变成了多功能空间的集合体。

在以榻为中心的房间中,各类家具围绕其而设置,有些置于其上,有些置于其侧,为榻上之人的行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也使榻可以随时实现多种空间功能的转换。如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听乐”部分(图5),图中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于榻上,榻上与榻前的矮几和平头案为二人提供倚靠和餐食所用,此时的榻集合案几家具形成就餐娱乐空间。元代刘贯道的《消夏图》(图6),前景部分为一人半卧于榻上,身后放一琴,榻后的桌上陈放有书卷、砚台、茶盏等文人常用器物,而榻后屏风里的后景也有一榻,榻上有一小小书案,案上放着文房用具,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幅画中既有榻和桌组成的自在消夏空间,也有榻和书案组成的读书办公空间。

■图12 新式炕

■图13 改良榻

时至今日,传统空间中的榻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为日常生活的中心而存在,但是以炕为中心的生活习俗依然在很多北方农村地区延续,继而以炕为集合体的各类炕上家具也继续发挥着作用。传统的炕上家具有炕几、炕案、炕桌、炕柜等,相较于用于倚靠的炕几和放置物品的炕案,炕桌和炕柜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更高,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吃饭、工作和储物的需求,是最常见到的两类家具(图7)。除炕上家具外,有的火炕还与灶台相连,具备做饭功能。很明显,不同功能的家具均以火炕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功能家具集合体。

2.3 人文精神内涵的承载体

无论是流行于南方的榻还是在北方被广泛使用的炕,其除满足基本生活与交往外,还是表达高洁风骨、信仰崇拜、美好愿景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与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榻从最初的坐卧之具到后期成为与文人风度相关联的表现体和传承体,经历了从“形”到“意”的转换。自汉末以来,文人雅士和隐士们都必备一榻,以竹榻、石榻、木榻来说明自己的风骨,表示自己不被世间功名利禄所吸引。到了明代,以榻为布置中心的明式书房成为文人墨客表达傲骨审美的主要空间,无论是在家具的布置、选材、形制还是装饰上追求着古、雅、洁的审美意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对倪云林的居所十分推崇:“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2]。”

与榻的“傲骨清冷”相比炕则更接地气,从家具雕饰纹样到炕围装饰画,均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后代的殷切希望通过热气腾腾的炕上空间进行传达[3]。比如满族的民间炕柜除有铜合页外,还常用玻璃、瓷砖、瓷片等材料在柜面上镶嵌成象征富贵的牡丹花,象征农耕文化的渔、樵、耕、读和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等[4]。以山西地区为代表的炕围画则是多采用瓜果、花鸟、人物等寄予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希冀,通过大俗大雅的炕上装饰实现美学品格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3 榻炕空间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住宅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同时受西方住宅审美的影响,传统居住习惯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人们不再以榻炕作为生活的中心,而是有了更为合理的室内空间分布和分工更加明确的现代家具,但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床”文化并没有就此消失,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室内空间设计[5]。

3.1 坐卧习惯对室内空间设计影响

当代室内空间设计深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注重空间感与实用性,传统的榻炕家具也被具有明确待客功能的沙发与私密性较强的现代床所取代,将“坐”这一社交行为与“卧”这一私密行为严格区分开来,但作为具有上千年坐卧一体习惯的中国人并不会轻易妥协,总会在家中择一区域,或是将飘窗制作成卧榻区,或是在阳台、客房、书房制作具有多功能的新式炕榻(图8-图9)。传统榻炕空间所延续下来的坐卧习惯被现代人搬进高楼大厦,虽该区域空间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日常生活起居行为与室内陈设的中心,但它依然是人们对过去生活习惯延续与留恋的一种表达[6]。

3.2 功能多样化对室内空间设计影响

传统的榻炕空间是多种功能家具的集合体,不同功能用途的家具或是以榻炕为中心进行围合,或是将其作为承载体置于其上,甚至有些榻炕空间会在自身内部置于功能,方寸之间将其空间功能进行最大化地挖掘,形成不同功能空间的组合。榻炕空间的功能多样化特点对于现代小户型来说更具明显优势[7]。

■图14 现代茶床

■图15 新式炕榻造型

近些年,在小户型室内空间设计案例中,有许多采用将榻炕空间进行柔和的方法,从中汲取各方优势形成多功能的新式炕空间,在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空间价值[8]。如图10的新式炕空间就采用了传统炕常用的靠墙设置,且形制大小相仿,并以新炕为集合空间在其上定制了现代化衣柜与桌体,其下方则采用了流行于唐宋时期的箱型榻(图11)结构,制作成具有储物功能的抽拉箱体,在材质上也采用了与榻相仿的木材,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炕的宽展与舒适,也使有限的空间实现了功能多样化[9]。

3.3 托物寄情对室内空间设计影响

榻的简朴优雅,炕的蒸蒸日上,二者通过榻炕家具的选材和榻炕空间的装饰,表达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一借榻炕空间寄托个人情怀的手法也延续到了现代新式榻炕空间设计中。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利用率最大化的新式炕,还是书香浓郁的新中式书房,很多沿用了传统榻炕家具取材自然、造型古朴、结构简洁的手法来表现空间的真实感和天然感,从而营造出含蓄且优雅的空间氛围[10]。

如图12的新式炕在有限的空间中集合多种功能家具,在使炕功能多样化的同时,素雅的木质材料、炕中的现代升降茶桌,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些许宁静与温馨,展现出居室主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图13的室内空间中,将传统明式榻进行现代化改良,整个空间仅凭一榻一桌一屏风满足了待客、小憩、品茶、冥思等功能,厚重简约的榻卧空间传达出主人静心、反躬自省、感悟生活的心境。图14将传统榻与炕进行融合,用现代简约手法重新诠释茶床空间的典雅与静谧[11-12]。

4 基于传统榻炕空间的创新设计实践

传统榻炕家具从最初的同根同源,到后来的南北各制,再到现在的兼容并蓄,所经历的每一次变化无不印刻着传承与创新,这种传承和创新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起居习惯在不同设计理念的冲击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居所或大或小,人们总希望择一处空间安放曾经对家的记忆。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传统榻炕演变出来的新式炕颇受欢迎,其在以延续坐卧习惯的基础上,将榻与炕两种家具中的功能多样化和托物寄情等共通点进行现代化表现。纵观这些具有现代标签的新式炕,更像是茅盾在《子夜》中提到的“炕榻”(茅盾《子夜》中的《八》:“冯云卿忽然烦躁起来,右手将账簿一拍,就站起来,踱到厢房后半间朝外摆着的红木炕榻上躺了下去,闭了眼睛,叹一口气。”),即炕床。除个别寒冷地区外,大部分新式炕没有了传统火炕的加热功能,而是在造型上将“榻”“炕”“柜”进行堆叠组合,以求功能上的复合与延伸,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榻炕两种家具的优势,将南北各异的榻与炕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发生碰撞与结合,形成更具普适性的综合体来满足现代审美与需求。由此,新式炕主要集中在对榻炕共通性上的不断探索,在艺术兼容和全生命周期设计方面的系统性思考尚显不足。

鉴于此,本设计方案在权衡案例空间户型特点和客户需求后,以传统榻炕作为设计参考,并在传统榻炕共通性的基础上,加入艺术兼容和全生命周期设计的考虑,使新式炕榻空间在兼顾艺术与技术的情况下,能遵循动态设计理念,在同时满足家庭多功能的需求外,还能实现与家庭共同成长。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造型:由于本户型面积较小,为了能使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在符合功能需求与现代行为习惯的同时,汲取传统榻炕家具空间优势,在造型设计上依托传统北方炕的造型和炕上家具摆放习惯,用现代艺术手法重新诠释传统炕、炕围、炕案、炕柜等,并采用多功能集合的方式衍生出炕的新型形态(图15)。

■图16 新式炕榻功能及结构

■图17 新式炕榻效果图

(2)功能:在传承传统榻炕空间功能多样化的同时,本方案加入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考虑。在横向时间维度里,同时具备炕的多人睡卧、榻的喝茶待客、炕柜的衣物收纳、炕案的物品摆放和书柜的书籍收纳等功能,在单一空间内,集中实现了休息、待客、工作学习等行为类型;在纵向时间维度里,该方案中炕的尺度和可开启盖板又可以满足孩子成长周期中的爬行、扶站、玩耍与学习等功能需求,实现陪伴孩子成长(图16)。

(3)结构:在炕的箱体结构上借鉴了唐宋时期箱型榻和元代榻的模数化(文震亨《长物志》卷六:“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使这一新式炕既能实现更多的储物功能,又能实现箱体的自由移动和拼接,形成不同需求的形体;炕案下的盖板也可随意拆装,使该区域实现炕案与书桌的转换,为未来留出更多的可能(图16)。炕面开有通气孔,在对地暖热量进行更好传导的同时,对箱体内部也起到了防潮作用[13]。

(4)情感:炕及其附属家具均采用传统榻常用的木材质,沉稳厚重的颜色与纹理为该空间增添了雅致与温馨的氛围[14](图17)。

5 结语

纵观榻炕发展,从席地而居到土台、床的出现,到榻炕分流,再到现在兼容并蓄的新型炕榻,中国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床”文化和坐卧习惯深深影响着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本文通过梳理榻炕家具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传统榻炕空间在日常生活行为、室内陈设习俗和人文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均具有不谋而合的共通性,这些共通点正是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历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与智慧,并在坐卧习惯、功能多样化、托物寄情等方面深深影响着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针对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因素,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传统榻炕家具及其空间的优势与实际空间案例相结合,对其进行现代新式炕榻空间的设计实践,在满足现代化室内空间需求的同时,延续传统榻炕起居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新式室内空间家具
新式汽车
《室内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甘露/新式婚爱珠宝《爱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妙组——室内空间灯具设计
浅析植物在北方室内空间的作用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