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2022-12-22侯锡忠
侯锡忠
(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随着当前西红柿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西红柿的整体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随着相应种植环境、条件等改变,导致种植西红柿过程中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发病原因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极大提升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传统化学农药防治方式的弊端逐渐凸显,不仅防治效果难以得到良好保障,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增强,还对土壤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此情况下,为保障西红柿品质以及种植产量,加强对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西红柿的常见病虫害种类不同,相应防治措施也存在较大差异。
1 育苗期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育苗期的西红柿抵抗力相对较弱,十分容易受到各种真菌性病害的影响,造成西红柿大幅度减产。移栽初期是西红柿受到病虫害侵袭的高发阶段。尤其是在温室大棚种植模式下,环境温度相对较高,且通风性较差,病菌的繁殖速度加快,使得西红柿受到大面积感染,影响种植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育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关注[1]。
西红柿育苗期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农业防治,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合理选择西红柿品种,结合种植区域实际环境情况、病虫害特点等,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高产品种,提高西红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二是对种子进行灭菌处理,通过高温灭菌、浸泡等方式预防病害。高温灭菌可采用温室封闭方式,达到升温效果。将存放种子的温室温度逐渐升至30 ℃并维持1 h 以上,然后再进行通风,当室温降至20 ℃时停止通风,以此消灭种子表面病毒,达到预防早疫病、晚疫病的目的。若在高温灭菌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阴雨、潮湿的天气,需要加强对于通风换气的重视,将温室湿度控制在70%~80%,避免环境过于潮湿滋生细菌、真菌等。此外,还可以将种子浸泡在55 ℃的水中15 min,预防叶霉病、早疫病等。也可以使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 min,预防病毒病。三是为保障种植环境良好,种植前需要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将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照1∶1 比例混合,再与细土混合并将其覆盖在种子以及床面上。四是加强害虫防护管理,可在温室大棚的入口位置,设置防虫网,避免害虫进入种植区。五是加强温室环境管理,做好室内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控制,为西红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 生长期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灰霉病
灰霉病是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种类,主要由灰葡萄孢引起,多发生在花期以及结果期,对于花、果实、叶片以及茎等均有较大危害。该病害持续的时间较长,主要为害果实,导致果实大面积腐烂,造成的损失相对较为严重,病发后西红柿减产20%~30%,最高可达50%。
该病害不仅会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在后续贮藏、运输过程中也将持续影响,尤其在室内外温差较大、气候环境变化明显的情况下,发病更为严重。此外,由于灰霉病病菌会以菌核、菌丝、分生孢子的形式留存在土壤中越冬或者越夏,也能通过腐生方式存活在有机物上,或随着气流、雨水、农具等传播,循环侵染特点明显。在实际进行灰霉病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 种。一是科学通风。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合理升温消毒以及适当通风,灌水2~3 d 后,选择晴朗天气的早晨通风15 min 并关闭风口。当温室温度达到30 ℃时,应慢慢通风,能有效减缓孢子萌发速度,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在日间管理的过程中,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 ℃,下午温度下降至20 ℃时关闭通风口,避免热量过度流失,温室夜间温度应控制在15~17 ℃。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温室内的湿度情况以及天气状态,通过合理地通风降低室内湿度,避免细菌滋生[2]。二是合理应用栽培防治技术。例如使用小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通过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处理,以此实现对于种植区湿度的有效控制,降低发病概率。在晴天上午浇水,确保灌水量,发病初期还应适当减少灌水量,并做好后续通风排湿处理。对于已经发病的部位,应及时摘除病果、病叶等,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三是物理防治。在夏季以及秋季高温季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太阳能蓄能,使得室内温度达到70 ℃以上,实现高温消毒。
化学防治措施是根据灰霉病自身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在关键节点时间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例如,可在西红柿蘸花期间,按照0.1%比例,将浓度为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加入到蘸花稀释液中。在定植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喷雾种植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出现抗药性,应合理控制用药量、用药频次以及用药种类,需要采取多种药剂交替使用的方式,保持防治效果。
将传统种植方式下西红柿产量作为对照组,与采取上述处理措施的西红柿产量进行对比,由试验结果可知,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西红柿单果重量、单株产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对于西红柿增产有着显著效果。
2.2 早疫病
早疫病主要为害西红柿的茎、叶、花以及果实,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脱落、断枝、果实开裂、出现黑色霉层等,危害十分严重,减产高达30%以上。早疫病的病菌多藏在土壤或者种子上越冬,而且能够借助风、雨等大范围传播,多发于结果盛期,当温度在20~25 ℃、湿度在80%以上时较为流行,而且当种植土壤状态较差、灌水量较大或者通风较差时,发病较为严重。
农业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在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应选择抗病品种,同时做好种子处理;通过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避免病菌越冬侵袭;加强对于苗床温湿度的控制,并做好分苗处理工作,避免徒长患病;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浇水,控制好室内温度以及湿度,确保通风、透光合理,并定期进行种植区巡查,及时摘除病叶,并做好病叶处理,避免病毒扩散传染。
化学防治技术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苗期,应适当进行喷药预防并带药定植,合理控制用药频率,避免过度用药;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使用百泰60%唑醚·代森联40~60 g/hm2或安泰生70%丙森锌125~214 g/hm2喷雾防治。传统化学药剂直接喷洒措施不仅会对环境和空气造成严重危害,也会影响作物质量。
现代化背景下,化学防治措施得到了有效改善,可通过剂熏蒸法进行化学防治,不仅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对于环境和作物的影响。例如,在西红柿生长初期,可使用70%甲基硫菌灵每7 d 蒸熏1 次,以达到防治早疫病的效果。在进行化学药剂喷施时,需要对不同药剂进行交替使用,保证防治效果,延缓病虫害抗药性。
2.3 晚疫病
西红柿晚疫病由疫霉菌引起,发生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的整个生长期,对于幼苗、叶、茎、果实等均有影响。在高湿低温的环境下,容易暴发晚疫病,而且该病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较大,减产量高达50%,发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绝收。此外,晚疫病病菌还能越冬并借助气流、雨水等进行传播。当日间温度在22~24 ℃、晚间温度在10~13 ℃并且相对湿度高达80%时,晚疫病病菌就会侵染植株。因此,在梅雨季节、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品种自身抗病性较差、栽培管理不良,或者上茬晚疫病严重的情况下,也十分容易引起晚疫病[3]。
主要农业防治方法如下。一是选择抗病品种、避免连作;二是加强壮苗培育,在未种植过茄科的土壤上进行育苗,或者采用营养钵、营养袋等方式培育无病壮苗;三是合理密植,结合西红柿品种以及生长发育特点,科学确定种植密度,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避免湿度过高;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施肥、灌溉、除草以及整枝、摘心等工作,注意避免偏施氮肥,应保障肥料的均衡性,确保西红柿茁壮生长。
主要化学防治方法如下。一是在发病初期,可使用72.2%普力克水剂800 倍液等进行喷洒,可结合实际情况每7 d 或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4~5 次;二是可在植株茎部病斑位置涂抹高浓度药液,如56%嘧菌酯百菌清1 000 倍液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为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保障防治效果,应及早用药并合理控制用药范围。为避免药剂残留,在用药10 d 后摘果上市。
2.4 病毒病
病毒病是西红柿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对于西红柿产品质量以及产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西红柿绝收。
在整个西红柿种植过程中都可能会受到病毒病的侵染,而且不同生长阶段植株的患病症状不同,病毒病的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病毒病主要依靠蚜虫传播,还能在多种植物上越冬,多发生在高温、干旱天气或施肥不合理、排水不良等情况下。
在采取农业防治措施进行病毒病防治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种子消毒,采取轮作方式,加强水肥管理,控制好施氮量,并确保田间湿润。应采取少量多次方式进行施肥和灌溉,同时做好通风工作,避免种植环境温度过高。此外,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优先处理健康植株,并在处理完病株后做好工具的消毒清洗工作,避免病毒传染。
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需要从预防和控制两个角度进行用药。在预防阶段,可通过苗床喷雾的方式进行消毒;若西红柿为易感品种,应使用TY 病毒2 号等进行灌根处理;在缓苗期以及花期,通过喷雾的方式也可达到良好预防效果。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一旦发现病株,需要适当提高药剂浓度进行喷雾防治,当患病情况得到控制之后,再按照预防措施合理进行施药。
除上述防治措施之外,由于病毒病以蚜虫、粉虱为媒介扩散,还需要借助生物防治技术控制蚜虫、粉虱[4]。
2.5 蚜虫
蚜虫是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在实际进行蚜虫防治的过程中,不仅能使用化学药品展开应急治疗,而且可以根据蚜虫的趋避性采取相应生物防治措施,在降低蚜虫对西红柿种植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有效避免传统化学农药对环境以及土壤等产生的污染,在避免蚜虫出现抗药性方面也有着较好的作用效果[5]。
化学防治方面,在蚜虫高发期喷洒相应化学药物避免蚜虫扩散,如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等。化学药剂防治措施的主要优势在于防治效果好、见效快。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应轮换使用多种药剂,避免蚜虫出现抗药性,还应合理控制用药量以及使用频次,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避免对环境、产品等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不同药剂、不同用量对于西红柿蚜虫的防治效果展开试验。由表1 可知,表中从下至上药剂的应用效果逐渐增强,其中30%宰蚜可湿性粉剂与40%毒死蜱乳油的应用效果差异不明显。
表1 同药剂、不同用量对于西红柿蚜虫的防治效果
在生物防治方面,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趋避,避免蚜虫进入到种植区域。对此,可使用银灰色地膜覆盖蔬菜、或者挂条等方式达到避蚜效果。二是根据蚜虫趋黄性的特点,制作黄板,诱杀蚜虫,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蚜虫对于种植区的侵袭和危害,而且还能测报蚜虫发生趋势,帮助种植人员提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三是引入蚜虫天敌,例如七星瓢虫、食蚜蝇等。四是与韭菜进行套种。韭菜的气味对于蚜虫而言有一定趋避作用,能有效降低蚜虫密度,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6-8]。
3 结束语
在西红柿的种植过程中,由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相应病虫害种类、特点不尽相同,为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确保西红柿产量、质量,同时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防治投入,需要结合实际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各时期病虫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措施。通过科学选种、消毒处理,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环境温湿度管理,提升西红柿自身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合理利用害虫趋避性特点、天敌等,同时科学使用化学药剂,采取轮换用药等方式,实现综合防治,在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全面保障西红柿种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