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2-12-22石鑫
石鑫
(费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3400)
生物技术是指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通过改造生物的某种特征,来预防、消除病虫害的技术。原理是借助害虫的生物特征杀灭害虫、培育天敌,或采用生物农药消除病虫害,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保障蔬菜健康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遏制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产生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便取得更为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大棚蔬菜产品。
1 大棚蔬菜病虫害概述
大棚种植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相对复杂。通常,大棚蔬菜病虫害呈现以下规律。首先,霜霉病、炭疽病、黑星病、蔓枯病、白粉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毒病、青枯病等次之。其次,虫害多为蚜虫、叶螨、棉铃虫、温室白粉虱等,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防治难度较大。
实践表明,病虫害会对农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少则10%,多则30%,甚至50%,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保障农户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地区病虫害发展演替情况可知,常发性病虫害会重复发生,例如灰霉病、霜霉病等;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蜗牛、蓟马等害虫种群迅速扩张,严重威胁大棚蔬菜种植,为大棚蔬菜种植带来严峻挑战;土传病害发生频率高居不下,滥用肥料及农药对大棚蔬菜种植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生理性病害常发,提升了危险性病虫害传入的概率。因此,创新、优化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 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原因
2.1 大棚特点
首先,相较于露地蔬菜栽培,大棚蔬菜栽培具有良好的密闭条件,较为潮湿,在昼夜温差的影响下,蔬菜叶片常会起雾,致使病虫害蔓延[1]。其次,大量实践表明,多数农户完成大棚建设后,不会再改变大棚的位置,会对大棚土壤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蔬菜种植,大棚土壤中会有较多致病菌,长此以往导致蔬菜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类病虫害。再次,相较于露地蔬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可为蔬菜提供良好的温度条件,但也为害虫提供了越冬场所,影响了蔬菜生长。
2.2 滥用农药
近年来,大棚蔬菜种植广受欢迎,发展空间较大,大量农户投入大棚种植中,但农户对科学的种植理念与种植手段了解较少,在种植过程中,常会出现滥用农药的情况,例如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上升,阻碍了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农户甚至习惯于一次性混用多种不同的农药,为大棚蔬菜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部分蔬菜发生药害,不利于蔬菜正常生长。
2.3 混合种植
个别种植户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几种不宜混种的蔬菜种植在一起,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例如将芹菜与黄瓜种植在一起,芹菜湿度大,与黄瓜一同种植会导致黄瓜患霜霉病。混种蔬菜时,种植户需针对大棚环境,做好清洁卫生管理工作,避免病株、病果散落在大棚各处,导致病虫害在大棚中迅速蔓延。同时,应做好通风、光照管理等工作,避免蔬菜种植密度过大,导致部分蔬菜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减弱蔬菜对病虫害的抵抗力[2]。
2.4 大棚环境管理不当
在种植大棚蔬菜的过程中,农户需强化对大棚环境的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正式种植前,应对大棚土壤进行消毒,避免残留大量的致病菌,为蔬菜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培育秧苗时,应做好培土工作,促进壮苗生长,进而增强蔬菜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再次,蔬菜种植期间,农户应持续观察大棚的环境,排除病虫害隐患。
2.5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影响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冬季温度相比过去明显提升,害虫越冬变得更为容易,易导致病虫害暴发蔓延。同时,夏季过于干旱,大棚中出现白粉虱、甜菜夜蛾等害虫的频率明显上升。
3 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
近年来,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不断提升。现阶段,生物技术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常用的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有以下几种。
3.1 借助害虫生命特征防治
农户可针对昆虫的生命体征,制订病虫害防治策略,使蔬菜病虫害防治更具针对性,例如利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近年来,相关机构大力推进对此类技术的研究,相信随着蔬菜种植业的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率与应用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丽蚜小蜂是粉虱的寄生蜂,幼虫会寄生在粉虱的若虫体内,吸收粉虱若虫的养分,致其死亡,该过程多在10 d 内完成,效率较高,因此将丽蚜小蜂放置在大棚中,用于防治白粉虱,无疑是极为高效的选择,同时具有成本低廉、效果突出等优势[3]。大量研究及实践表明,农户在大棚中放置一只丽蚜小蜂,其产下的幼虫可寄生于120 只左右的粉虱若虫。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此种方法防治粉虱的过程中,农户应把控好放置丽蚜小蜂的具体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一般情况下,秋冬时节,白粉虱若虫长至半熟龄时,放置丽蚜小蜂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春季大棚内白粉虱数量较多,农户可在完成蔬菜种植后,尽快放置丽蚜小蜂。
3.2 培育害虫天敌
农户可结合生物链规律,针对大棚中常出现的害虫挑选天敌,之后将天敌放置在大棚中,有效杀灭害虫。用瓢虫杀灭蚜虫及介壳虫就是典型的例子,也可用食蚜瘦蚊杀灭蚜虫。同时,将食蚜瘦蚊应用到对鳞翅目、缨翅目害虫的防治中,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蚜虫是同翅目蚜科昆虫,具有取食范围广等特点,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具有较强的危害性。食蚜瘦蚊是一种以蚜虫为主要食物的昆虫,隶属于双翅科,外表形似蚊子。大量研究及实践表明,在蔬菜大棚中,一只食蚜瘦蚊可杀灭40~50 只蚜虫,可见天敌防治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农户可提前培育食蚜瘦蚊,在此后的大棚蔬菜种植中,若有蚜虫出现,即可第一时间放出食蚜瘦蚊。将食蚜瘦蚊放置到大棚之中具体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其一,将食蚜瘦蚊放置在蛭石中,直接放置在大棚中;其二,放置食蚜瘦蚊的幼虫。通常在秋季释放食蚜瘦蚊较为适宜,该时间段大棚的环境较为温暖、潮湿,利于食蚜瘦蚊生长及繁衍,可延长食蚜瘦蚊寿命,从而杀死更多蚜虫。第二年春季,农户可结合食蚜瘦蚊在大棚中的生长与存活情况,释放第二批食蚜瘦蚊,实现连续性防治。
3.3 喷洒生物农药
现阶段,生物农药在大棚蔬菜种植中的应用率较高,其成分多为直接从生物体内提取出的物质或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的生物活性较强,应用于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在生物安全性、生态环保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在大众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生物农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4]。针对大棚蔬菜种植常发病虫害,列举出生物农药防治策略及具体的注意事项,如表1 所示。
表1 大棚蔬菜病虫害生物农药应用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对生物农药的选择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若选择、应用不当将无法有效防治病虫害,甚至会影响蔬菜正常生长。农户在选用生物农药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农户应结合病虫害的具体类型,合理选择生物农药,明确农药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若自身能力不足,可与农药售卖者沟通,请其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盲目用药[5]。例如,细菌性角斑病是农户在防治病虫害时常会选错药的病害之一,该病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与霜霉病十分相似,但前者的致病菌是定向假单胞杆菌,后者为鞭毛菌正门真菌,很多农户无法正确区分这两类病害,常选错生物农药,导致病害更加严重。通常情况下,推荐农户采用中生菌素防治细菌性角斑病。
其次,农户应控制好生物农药的使用时间。生物农药的主要成分是活体生物,受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例如,使用Bt 乳剂时,光照不宜过于强烈,气温应较为适宜,不宜过热或过冷,避免影响乳剂的晶体毒素结构,进而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对于大棚蔬菜种植中出现的绝大多数病害,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病虫害高发时节,农户应及时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尽可能提前施药,或待幼虫长至2~3 龄时施药,以便更好地发挥生物农药的疗效。此外,应在合适的温度下使用生物农药。温度为20~30 ℃时,芽孢、蛋白质晶体繁殖速度快,此时施用生物农药可获得最佳效果。
再次,应确保生物农药施用的均匀性。尤其是对于触杀剂、胃毒剂等农药,在喷施时,应确保农药在菜地中分布均匀。为蔬菜施叶面肥时,农户应关注叶片正反两面是否均被喷到。
最后,生物农药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储存上具有特殊性。农户应在干燥、通风、阴凉的环境中存放生物农药。在储存期间,应控制好温度、通风条件。在生物农药配制方面,应在完成调配后尽快施药,避免受水解作用影响,导致药效下降。
3.4 其他生物防治技术
3.4.1 利用植物疫苗、抗性诱导剂防治病虫害
对于一些发生频率较高、防治难度较大的病虫害,农户可选用植物疫苗防治。例如,农户可在番茄分苗前,使用N14 弱毒疫苗100 倍液浸泡番茄根部,持续浸泡30 min 即可,提高番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6]。对于瓜类蔬菜,农户可在选种阶段使用移栽灵浸种,增强瓜类蔬菜对枯萎病的抵抗能力。
3.4.2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防治病虫害
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可帮助农户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农户需研究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大棚蔬菜种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最大程度发挥化感作用的优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例如,将万寿菊与萝卜种植在一起,或将萝卜种植在万寿菊茬上,有利于预防根腐线虫害;将瓜类蔬菜种植在葱蒜类蔬菜的茬口上,有利于预防枯萎病;收割大蒜后,农户可将商品价值不高的部分捣碎过滤,制作喷雾,用于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4 结束语
近年来,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大棚蔬菜种植者应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对无毒、低残留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规律,有针对性地选用生物技术,最大化发挥生物技术的优势,保障大棚蔬菜健康、安全生长,同时避免破坏自然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