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庆精神育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2022-12-22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鹤岩

奋斗 2022年21期
关键词:大庆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鹤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越来越重视,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阶段工作成果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有的地位,以及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建设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研究、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亟待加强。伴随马克思主义学院规模不断地扩大,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要求,主要从4 个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一、凸显石油高校办学特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一直将学科建设视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理论方面,聚焦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着重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体系和价值意蕴。在实践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优势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课程建设相结合,紧跟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突出基础理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性,注重结合石油高校的优势特色,多年来深入探究高校和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模式,形成了“红色文化引领、强基础、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浙江嘉兴学院的红船精神研究中心、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北大荒精神研究中心、铁人精神研究中心合作培养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了“大庆精神与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优势科研方向,同时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东北地区振兴与发展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教师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 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 余项;出版著作28 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等CSSCI 刊物发表论文61 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近10 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 项,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20 余项,被教育部采纳的对策建议3项。

二、加强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终身的“金课”。

加强政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最根本的问题,旗帜鲜明地解决好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问题,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深化学理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明白,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及时关注热点、难点问题,阐释的道理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回应现实之问。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以强化理论研究支撑教学实效提升。

聚焦价值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它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如何明确人生航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提供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厚度,将价值引领融汇到知识的传授中,才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兼具了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特征。一方面,从课程体系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从理论体系角度讲,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有系统性的阐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必须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新成果,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从理论的高度来讲,我们称其为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它也回应了时代之问,现实之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也由此增强了理论说服力,并充分体现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价值。此外,从内容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是无禁区的,但是课堂教学是有纪律的,写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必须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内容与方法的双重推进。一方面,教师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学院对新入职教师定期开展教学能力大练兵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部思政课“周末大讲堂”、读经典、听解读,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等。通过这些举措,使思政课教师在做到“八个相统一”上练真功夫。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深入开展研讨式教学,以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问题教学+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目标,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探索形成了以理论课为基础、以实践课为提升、以网络课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互补性。

四、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挥大庆精神育人特色,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在遵循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这一点来讲,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与青年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知识学习,使其具备良好品行。所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进以“三全育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打造思政教育特色与亮点,全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研究,既注重专业能力提升,也注重实践能力养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红”,即“著红书、开红课、建红馆”。

“著红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师生出版了《大庆精神研究系列丛书》等专著、编著共8 部,发表了《大庆精神与中国梦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探究》等论文68篇。

“建红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外,积极开放和利用其他育人资源,实行全员育人。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主导教育——感染教育——养成教育——延伸教育——导向教育”的完整育人体系。如通过大庆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开展主导教育;通过利用大庆的各种纪念场馆、影像资料等丰富教育资源开展感染教育;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养成教育;通过认识实习、企业实践等方式开展延伸教育;通过就业指导、理论宣讲等方式开展导向教育。

“开红课”:东北石油大学将大庆精神育人特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3 年,《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爱课程”和“网易”两个平台同时上线。这门课程凸显了东北石油大学以大庆精神育人、铸魂的人才培养特色,2021 年8 月《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精品在线课程正式上线,这门课程通过充分开展探讨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以精彩讲解、现场教学、珍贵照片、宝贵视频等形式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019 年该课程上线以来,有50 余所(次)高校近2 万人选修学分课,网络互动超过10 万次,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大庆精神育人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打造了一张用大庆精神育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名片。

猜你喜欢

大庆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李大庆
任大庆作品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