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2022-12-22史晓杰王梓萌

奋斗 2022年21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中国式共同富裕

■史晓杰 王梓萌

什么是中国式现化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清晰的解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庞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人口(约14.13 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大致相当于10 个俄罗斯(1.45 亿人)、3 个欧盟(4.468 亿人)、4 个美国(3.32 亿人)。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未有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入现代化。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 个,总人口不超过10 亿人。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其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空前的、世界性的。

在人口规模巨大、家底薄、资源少、起步晚、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其难度无疑是巨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9800 元增加到81000元。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都逐步成为现实。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已经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也必将会创造“当惊世界殊”的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走上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把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一方面,就整体来说,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但由于所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战略也要有相应的安排。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推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富”打造坚实的物质“地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消除两极分化,扎实推动“共富”。可见,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促进的共同富裕,意味着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同步到达,因而在实现时间上不可能齐头并进,在富裕水准上也不会毫无差距。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只有承认共同富裕的差别性、相对性,才能激发社会成员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为更高层次的富裕准备条件。

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人各方面的共同富裕。体现着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是对个人作为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有机体全面需要的满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实现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不断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等不得”与“急不得”辩证统一于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指向的也将是一个由现代化治理体系支撑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指明了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恩格斯强调,“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阐明了精神文明反作用能为物质文明提供支撑和动力甚至影响其发展。历史也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同时,社会发展也经常面对消极观念的蚕食、低级趣味的污染、价值观的分歧冲突以及质疑理性、否定道德等冲击。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遭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然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绝非不可企及,关键在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刻体悟和主动选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先贤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两个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思考、协调发展的实践置于新的发展阶段之中、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之下、新的内外部复杂环境之内、新的改革发展稳定目标任务之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当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如何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的一个难题。批判和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现实抉择。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人民群众已从“盼温饱”转到“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到“求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等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国崛起演绎的大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零和博弈,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是中国梦最鲜明的底色,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与各国携手创造共享发展与繁荣的和平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摒弃超越西方国家扩张殖民掠夺式的现代化道路。十几亿人民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和创新的理念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树立了和平崛起的典范,走的是国强好仁、协和万邦的人间正道。新中国成立70 多年从未主动对外发动战争,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称赞,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这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全面参与并推动经济全球化,将自身文化中的和平基因与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国际社会贡献了宝贵的理念和智慧。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强而不霸的复兴之路上,中国将以和平方式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中国式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民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