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及发展探究

2022-12-22吕荐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陈列展品博物馆

刘 娜 吕荐龙

(胶州市博物馆,山东 胶州 266300)

一、区县级博物馆发展及陈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区县级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结构的基础,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发展。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区县级博物馆四川巴中县人民文化博物馆设立至今,经过70余年的发展,区县级博物馆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原来的4692家增至5788家,短短五年内增加了1000余座博物馆,相当于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年度参观人数也有所增长,由原来的7亿人次增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未成年人观众数量平均每年增加0.5亿人次[1]。截至2021年底,全国区县级博物馆近2000座,接近博物馆总数量的三分之一。有博物馆,就得有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血肉,其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博物馆的未来。如今,区县级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多,但基层博物馆的短板,如文物数量不多、文物级别不高、运转资金匮乏、博物馆从业人员较少等,限制了博物馆的运营与管理。因此,如何办好博物馆,怎样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来吸引更多观众的问题在各区县博物馆中十分突出和迫切[2]。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展”是评价博物馆陈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往,获得十大精品陈列的展览多集中于国家级、省级等大型博物馆的陈展,区县级博物馆极少入围。尽管区县级博物馆较之前数量有所增加,但纵观当前区县级博物馆展览现状,区县级博物馆所欠缺的不仅是精品展览,也缺乏作为一座博物馆所应该有的基本格局与水准。

(一)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陈列内容设计单一,展示内容缺乏特色。很多区县级博物馆希望在基本陈列中展示出其历史源流与文化传承,因此仿照大馆搞通史陈列,但基于其场馆面积、经费投入、展品数量与质量等的限制,搞大投入、大制作,容易使其失去地域特色,导致观众在参观时产生千馆一面、千展一面的感觉。区县级博物馆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在其展陈形式与内容上较大型博物馆有一定差距。笔者参观过不少区县级博物馆,强硬地按历史年代顺序进行展陈,搞一刀切会导致整个展览不够充实,展线混乱,参观整体感受不佳,且内容空洞,加之单调的展陈形式,极易产生博物馆疲劳。

(二)设计落后,缺乏创新

陈列形式设计落后,艺术手段缺乏创新。博物馆数字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在信息时代,博物馆传统、乏善可陈的陈列艺术手段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我们知道,博物馆陈展的受众也是多元化的,观众的地域、年龄、性别等因素,对陈展的喜好和选择也不同。对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单纯的文字、图片与器物的搭配,不仅无法使他们了解文物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而且也很难真正引起他们参观学习的兴趣,他们更需要色彩与动漫的结合,在视觉冲击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意义。博物馆陈列,不是简单地将展品进行排列,将说明文字附上,而是要结合艺术学、色彩学、传播学等,除了保证展陈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展陈的美学,使人既能看得懂,也能喜欢看。

(三)展览说明不接地气

展览中文字说明或死板单调、或晦涩难懂,过于学术化。文字阐述对一个展览是否能够很好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准确地传达展览所要表现的目的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说明牌、展墙文字、展板文字等是陈列展览阐释与展示的重要表现。博物馆是反映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它为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因此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郁的场所。在展示展品时,不可避免地会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等其它学科科学,而绝大多数观众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例如,“类型学”“年代学”等学术用语,“簋”“鬲”“甗”等器物名称。观众如何理解和识读,就需要展览文字以辅助说明,而说明的通俗程度、释读清晰程度,则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所以,区县级博物馆在展板辅助文字说明上应该思考如何将专业术语口语化、通俗化,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将文字说明附着于展板。

(四)缺乏专业的展陈团队

我们知道,博物馆陈列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陈列展览的质量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地方性博物馆尤其是区县级博物馆,缺少专业人员进行陈列展览设计。现有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基本外包给设计公司,馆内工作人员无法进行较为专业、宏大的陈列设计。此外,即使有了专业工作人员,就目前博物馆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多为纯理论灌输,很少涉及展陈教育,缺乏展陈实践,导致博物馆理论学习者不懂陈列涉及,而专业的设计团队并不熟悉博物馆及考古等相关理论。这一“缺环”是我国各类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人力相对不足的区县级博物馆,这一问题更为严峻。

除了以上四点,区县级博物馆临时展览较少,展览常年不变;馆际交流较少,缺少馆与馆间的学习交流;一些博物馆建筑设施陈旧,缺少修缮经费,陈列厅设施老化等问题,也会影响博物馆的展陈质量,降低观众参观的欲望。

二、区县级博物馆重要性及陈展地位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日益提高,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构成体系中的基层单位,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科学文明程度的重任。习近平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3]。区县级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在地方社区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它在深入挖掘和阐释地方出土文物的价值、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的特色、优化地方人文环境等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4]。

早在1993年我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就指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声誉仅凭为数不多的大馆是支撑不起来的。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只有把众多的小馆办好,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博物馆整体形象”[5],可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区县级博物馆来说,其博物馆所在地往往是三四线城市,在交通与人流量等方面,难以与处在大城市的博物馆相匹敌。因此,其观众数量相对较少,范围也更为集中,往往局限于博物馆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县市。但是,观众数量与范围的缩小并不代表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减少与降低,相反,其作为知识殿堂与精神家园的地位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观众范围的相对集中,要求博物馆必须打破单一与一成不变,努力给观众带来与时俱进的体验,使观众每一次参观都能有新的收获;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当地的重要文化机构,是当地民众丰富精神生活、增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博物馆所呈现给观众的往往代表了这一地区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可以说,博物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浓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与元素。

对区县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该地区文明的展示与文化的传播的重要途径。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其收藏保护与研究探索的功能更多的体现于内,即由文博工作者等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而其陈列展览与教育服务的功能则体现于外,且是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一种活动。同时,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又是以陈列展览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对博物馆来说,陈列展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博物馆经营管理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区县级城市在对外开放与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城市发展与进步的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关系到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关系到城市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对博物馆来说,应努力成为一个城市知识的殿堂、文化的绿洲与精神的家园;对一个城市来说,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博物馆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提高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做出贡献。

三、区县级博物馆陈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学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周密组织的统一体,是一架协调运转的机器。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一个好的展陈,可以决定博物馆是否建设成功,是否将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质量和展陈制作水平体现出来,彰显着一个博物馆的水平[6]。因此,结合前文笔者分析的区县级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提升区区县级博物馆展陈水平,建议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注重展陈艺术设计

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丰富和提高陈列展览艺术形式,包括陈展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千馆一面、千展一面是包括区县级博物馆及众多博物馆在内都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对博物馆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一是明确博物馆受众群体;二是要明确地方特色,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确定不同的陈列展览形式和陈列主题[7]。简言之,就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应该以“观众”为中心。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也能产生一千种参观感受。

新时代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理念的确立对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指导性意义,陈列展览设计不再强调单向、以物为主导的方式,而更青睐以观众需求和参与体验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模式,更为强调将博物馆的传播教育优势与公众文化需求有机结合,满足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得愉悦、知识和感悟的需求[8]。作为一种新理论、新思维、新运动,新博物馆学是一种将研究视野从“博物馆”转向“社会”的尝试[9],即重置与转向。重置策略在博物馆界意为超越藏品本身的信息与意义建构,立足公众视角以满足社会需求,机构组织功能与学科整合;转向路径在博物馆界大致包括:理论层面的边缘叙事,方法论层面的社区导向,实践层面的博物馆运动。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新博物馆学理论思潮下,陈列展览便成为阐释与解释其重置与转向的最佳途径之一。而新博物馆学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所以博物馆陈列展览应该基于此之上,进行艺术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研究,尽可能发掘展品内涵,拓宽展览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考虑不同受众,推陈出新,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观赏性,提供可供观众参观或亲临体验的展览。县级博物馆应精选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展品,根据其丰富程度确定展览主题和规模。不必强硬地搞通史陈列,可以稍作变通,重新设计展线,将叙事主线按单元或者模块进行切割,不失为一种新尝试。

(二)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

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多经验交流机会,搭建学习借鉴场所,可以有效促进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进而提高博物馆的综合实力[10]。目前,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很多省份都成立了本省的博物馆联盟,博物馆联盟旨在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巡展、联展、借展等多形式,加强在展览、教育、展品资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能够加入本省博物馆联盟的博物馆多为藏品丰富、级别较高的市一级博物馆,区县级博物馆较少位列其中。这就为区县级博物馆提供了借鉴,应该积极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与馆际交流合作机会,不断提高本馆的展览水平。

如果博物馆可以定义为一个“博物馆化”(包括收藏与研究)和“可视化”(包括传播与展出)的地点[11],那么展览对应的就是“可视化”的过程,即将物件呈现给观众的运作机制。而这种可视化可以通过陈列、展示、展览三者的递进关系体现出来。陈列是单纯的展出,将展品简单排列,是一种静态的描述。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停留在这一层次;展示通过对展品进行阐释与展示,在展示时加入互动因素,采用其它手段辅助,呈现动态化,据笔者近几年观察,仅有少部分区县级博物馆达到这一层次;展览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是展示行为结果与内容的集合,目前获得十大精品的一些区县级博物馆已达到这一层次。

基于此,建议区县级博物馆多关注精品陈列表现形式,同时可以与高一级、同级博物馆加强合作,不仅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积极与当地博物馆进行交流,互借展品,引进特色展览,同时也要突破地域限制,在展览的引进与输出上倾注精力。创新展览形式,通过向他馆借展,开新展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来”;将本馆展览流动化,把本馆特色展览送到社会各个角落,具体可参考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将博物馆陈展从单纯的静态陈列向渐近的动态展示转变。

(三)整合展陈资源,提升创新与互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展览要想“卖座”,自然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于大众的预期;但如若想要“卖好”,似乎也不能全然被大众带着走。如何在大众的期待中游走,如何在完成对“爆款”追求的同时不失自己对内容的追求,是博物馆展览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复旦大学陆建松先生在《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将地方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分为三种:参与互动型展览、故事型展览、多媒体辅助展览[12]。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属于讲故事,所以在展陈时较为单调,所以博物馆尤其是区县级博物馆在设计展览时应兼顾好这三个方面。

以往我们提到通史馆,便从早段到晚段一条线排下来,反思一下,博物馆讲好文物故事是否一定需要按时间先后平铺直述呢?若打破传统展线叙事方式,能否将文物故事有重点地表达出来呢?在陈展时,除了展品以外,还要有必要的辅助展品,能够最大限度地阐释与展示展品信息,更加贴合主题。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应该有必要的陈列设施,如场景复原、沙盘和模型等,兼顾社会教育和观众互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传统的陈展强调以“物”为主,但这种展示方式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很难再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看,此前采用观众分析法时,笔者发现受众在传统展陈前停留时间明显短于数字化手段。全新的互动与体验方式是现今区县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时努力的方向。在展陈时,采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三维交互、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会极大提高公众参与度与趣味性。

四、结语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核心业务,一个博物馆运营的好坏取决于陈展的质量。上文通过分析区县级博物馆展陈现状及应对对策,可大致对该类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区县级博物馆应该基于现有资源,从本馆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开放符合本地、本馆特色的陈列展览。既然不能像大馆那样有庞大恢弘的展览,那就尽可能发掘馆内现有资源,讲好文物故事,设计小而精的陈展。

猜你喜欢

陈列展品博物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展品被盗了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博物馆
组合与构建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