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22邹山丹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邹山丹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听障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日渐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在高校听障大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遵循听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研究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创造残健融合的校园环境,探索更适合于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培育听障大学生健康心理和优良人格。

一、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目前,我国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听障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以此为基点进行相对应的普适性教育,并没有充分掌握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品质和内在需求,多侧重知识教育,理论讲授多,实操训练少,从根本上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现“因为必修,所以必学”的尴尬局面。要全面、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除了要有专业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素养之外,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同时,还应该具备与听障大学生群体良好沟通交流的手语技能、共情能力等。但是,从现阶段特殊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情况来看,学校缺乏高素质教师人才,教师队伍不健全、结构不完善,一部分教师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于听障大学生的重要性,教育理念滞后,对于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设备等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1]。

(二)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困惑及个人发展都与其紧密相连。以听障大学生为培养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顺应社会对听障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目前,尤其针对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距离听障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还有一定差距和距离。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本身也没有实质性帮助,授课内容未触动学生内心真实需求,不能产生强烈共鸣[2]。对于像网络新媒体、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新冠肺炎背景下的学习生活的应对等新问题、新事物的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更新和拓展不够。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以问题为导向,在预防和发展性心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欠缺,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的实际效果。

二、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诉求,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越发受到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办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设立了新航标。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高校根据残疾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适合听障大学生的专业设置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听障大学生可以进入高校,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残疾人受教育也成了衡量一个地区高等教育是否充分普及的指标。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听障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中自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和社会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走出符合国情、社情、校情发展特点,符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特色办学之路,是新时代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时代呼唤。

(二)加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学生成长发展、情感困惑、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确实能够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3]。听障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不仅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还面临着一系列的交流障碍、就业歧视等问题,导致听障大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听障大学生由于不能通过有声语言接受外界信息,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导致认知偏差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4]。所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为听障大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做好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听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

(三)促进听障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6],这对高校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听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健康的身心发展状态。开展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人格,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教育管理听障大学生,增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一)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逻辑起点,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内容。对于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课程实施后,需要引起听障大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哪些变化。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首要是培养良好的性格,其次是学有所长,能够自食其力,并为社会做贡献。以往心理健康课程资源方面还稍显不足,课程资源相对单一,课程体系不能突出听障大学生自身特点,导致听障大学生课程内容与健听大学生的课程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够完全适应听障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心理发育需求。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显得格外突出。同时,应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予以重视和充分考虑,在帮助听障大学生学习基本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培养。

其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从业人员的配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负责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师要同时具有深厚的特殊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并且掌握的理论知识要足以应用于实际教学。但现实是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成长动力不足、培训机会缺少、难以“专职专干”等现象和问题。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设备配备还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开展心理,个案咨询、危机干预和临床评估等方面的技能经验不足,在面对比较复杂、棘手的情况时,往往容易出现难以应对的情形。尤其是工作对象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要具备和掌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熟练的手语沟通技能,保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以便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7]。从学校层面来说也要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发展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要经常对从事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专业理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和遵循职业伦理的师资队伍,保障听障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心理问题指导和专业辅导。

(二)残健融合,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融合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同伴学习与合作,实现教育的策略和目标,最终目标是将教育对象纳入教育、物质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流。融合教育是针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确定自己人生定位、提升生命价值感的重要途径。大学对于听障大学生属于全新的世界,也是人生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残健融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身心健康,通过与普通学生的交往互动,不仅改变了正常人关于残疾的概念,更对特殊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利于特殊学生尽早适应主流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8]。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促进听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践教育。对提高听障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听障大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学校层面,要积极关注听障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训练和实践养成。无论是教学、宣传和咨询中,强调学、思、践、悟,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此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在残健融合的理念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主流价值渗透于听障大学生的育人思想中,引领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充实其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听障大学生融入正常生活中,聋健互助,共同进步。听障大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可以学到较多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尊重,进而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9]。

(三)“线上+线下”多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该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创建“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要为听障大学生建立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听障大学生可以实时进行在线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线上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满足听障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通过听障大学生喜欢的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畅通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渠道。另一方面,要做到线上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和衔接,促进教师和听障大学生的双向互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资源,因势利导,丰富和拓展线下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规模。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数据分析制定科学教学方案,听障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0]

(四)育德育心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效果。立德树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也需要跨越初级阶段走出瓶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心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11]。成长发展是人的核心需要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个人要充分提升自身的综合质,通过不断地超越和完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和精神上的满足。立德树人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正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项目标相吻合,二者最终都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回归了教育的根本。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色,也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优势[1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也化解了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的问题,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增强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是高校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重点关注。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受阻,学习和生活中会遭遇诸多不便,更容易出现自卑、自闭、孤僻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基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视角,为学生搭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丰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手段,提升听障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