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媒体事件中的情感要素
——从情感表达到情感失控

2022-12-22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菡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0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菡凌

1.情感与社会

情感在“情感”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情感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交错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感情、感觉、感受、情感等)来诠释和描述某种处于具体的感情下的状态。早期的社会学研究中,情感只是作为一个附加的要素出现,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地位。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心理学领域内的情感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学领域中的情感研究也开始享有一席之地,情感社会学随之兴起。肯普尔提出,任何有关情感的社会学理论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即绝大多数的人类情感都是社会关系的结果。在情感产生的社会根源研究中,大致发展出结构路径、述行路径和互动路径三种研究方向。其中结构路径与述行路径从情感与社会关系的从属和根源问题出发,结构路径认为社会关系生产和组织情感,述行路径认为情感在生产社会关系的同时也被社会关系生产,互动路径则认为,行动者的情感表达会趋同于其置身的社会规则。

经过长期的发展,利用情感理论来解释传统社会中的群体传播问题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特纳所著《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就试图使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解读处于宏观的社会文化模式与社会关系中个人和群体情感产生的原理。这为后来学者们从情感视角出发研究社会抗争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在新媒体传播中作用得到进一步的放大,有关情感问题的争议只多不少,杨国斌就中国网络社会在转型时期背景下公共议题的构造机制提出,网络事件中情感效果的产生存在一定的情感逻辑,其情感生成的过程依赖于情感动员,基于某些被伤害的情感和‘道德语法’。而在“述情”理论中瑞迪将“情感表达”视为一种可以唤醒和改变情感的言语行为,情感可以由“情感表达”而生成和变化。他认为个体的第一人称情感宣称具有如下几种功能:(1)具有描述性;(2)具有关系性的目的性,社会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因为某一关系或者某一行动指向而发生,一个行动计划的敲定、否定、发起和完成,一段关系的建立或改变,这些都需要个人表达自己的感受;(3)具有自我探究(selfexploring)或自我改变(self-altering)的效果。

2.“愤怒”的情感冲击新媒体事件中的传播伦理

“媒介事件”这一概念诞生于西方。戴扬和卡茨在所著《媒介事件》(1994)一书将媒介事件大致分成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仪式事件两大类,并指出了二者间的重要区别:“重大新闻事件需求偶然性和突发性,而重大仪式事件则崇尚秩序性及其可以还原的特性”。但是,西方传统的媒介事件研究集中于电视直播的仪式性事件,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媒介事件概念的进一步解读,“媒介事件”概念开始被逐步应用在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研究中,并由此诞生了种类繁多的术语名词。其中,“网络群体事件”一词就是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网络上热议的媒介事件所做的命名。自2008年起,大众传媒开始广泛使用和传播这一概念,因此,一些学者也开始了“网络群体事件”名称的使用。

社会建构了情感,社会权力结构影响着情感的表达和流动,通过制定情感规则,社会权力能够反映和管理人们的情感表达。蒋建国认为新媒体事件具有制度变迁和社会导向意义,通过建构媒体、民众与政府三者间的关系,新媒体事件能够影响社会权力配置以及公共治理。在互联网时代,情感表达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情感表达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此外,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表达自身的感受的能力正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情感的表达和流动与传播技术也相关。统治者、普通人和边缘群体在互联网平台上拥有着同等的情感表达权力,不同于传统媒体只能展现出极少数人的情感的表现方式,人人都可以接触和发声的互联网传播,尤其是社交媒体传播拥有着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上反映出海量人群情感表达的巨大优势。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中存在的海量的情感表达话语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分辨出什么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以及什么是单纯的情感宣泄。

近年来,仇恨叙事、悲情叙事与恶搞叙事作为聚集情感能量的三种叙事方式在民族主义事件、权益抗争事件、道德隐私事件、公权滥用事件等四种主要类型的新媒体事件中频繁和交错出现。仇恨叙事唤起大众的公正之心,悲情叙事则激活大众的怜悯之心。而带有戏谑和讽刺色彩的恶搞叙事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情绪宣泄的正向引导作用,享受“被禁止的快乐”。新媒体事件中仇恨叙事和悲情叙事的交杂使得悲情总是与愤怒交织在一起,在用户群体中形成大规模的不满和怨恨性情感。情感表达可以唤醒情感,用户自身的情感表达又进一步扩大了新媒体事件中原本包含的情感影响,已有的情感再次唤醒更多人的情感体验,如此循环往复,使得新媒体事件中公众的情感表达一步一步的走向失控。

2016年“后真相”一词的火热正是宣告了互联网情绪时代的来临,情绪的作用甚至超越了事实。早在2013年一项利用信息转发关系计算了7000万条微博数据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愤怒”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中的相关性最高,传播力最强。表达愤怒的情绪拥有最强的传播效果。受到新媒介技术的影响,当今的网络用户在表达愤怒时,情绪更为热烈、言语更为直接、并且受到规则的限制和社会的制约更少,如此形成的网络舆论冲击了现有社会共识乃至国家治理模式,可见愤怒在新媒体事件情感研究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在网络新媒体事件中,愤怒的存在使得网民的情感表达朝着失控的方向疾驰而去,这不仅仅是因为愤怒往往和正义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最容易被激发、被容易被利用的情感,而且还和新媒介空间中情感规则的不完善有关,当今网络中的愤怒表达常常和负面情感、非理性、煽情、不文明等消极评价联系在一起,愤怒天然树立起一个靶子,同时引来追随和抨击。

新媒体事件中的伦理关系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伦理学意义上的伦理,也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关系,一些学者将其总结为后现代伦理,具体表现为虚拟的道德主体、虚无的道德语境、离散的道德中心、消解的道德权威、极化的道德祛魅、模糊的道德界限和非理性化的道德行为。新媒体事件的发生,与受众所感知的不公平情绪相关,不公平的情绪催生愤怒的情感,巨大的情感又裹挟着所有参与其中的个体。“后真相”的某些表征,即情绪裹挟舆论、情绪比真相更重要,之所以在新媒体事件中频频出现,当今社会情感表达的内在意义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情感类似于文化、经济、权力,同样具有资本属性,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资本形式。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抗争中的情感表达表现为一种正义的愤怒,群众的情感表达反映出对当前和过去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语法的不满。在“后真相”的新媒体事件传播中,公众并不在乎事件是否真实,而是转而关注身份的归属和道德对错,情感表达的需要甚至一度压过对事实真相的渴求、在这里,情感不再是心理层面上的情绪或是感受,而是一种道德准则或者社会关系,反映出在当前特殊的社会条件中道德和价值冲突的情况。

站在新闻媒体角度,新闻媒体之所以被卷入这场“情感的狂欢”,有着新闻行业规范、新闻伦理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客观因素存在。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人客观、中立,但是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偏向,而且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泛化、传播路径复杂、传播伦理混乱,这让新媒体事件的爆发和后续发展都变得难以预料和掌控,新闻传播的伦理亟待更新和重建。

3.新媒体事件中失控的情感表达冲击现有的社会关系

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新媒体中信息的公开性、流动性和真实性都尚未获得广泛的认可,新媒体事件发生时,部分公众在短时间无法获取真相,便寄希望于社会舆论,借助夸张而感性的情感叙事手法进行造势、激化陷入相同情绪中的群众情感进行动员,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进行情感宣泄。情感社会学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情感的社会知识受到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在人们积累并内化了一定的社会知识之后,当自身的期望不符合特定社会情境的情况下,情感就会被唤起。新媒体事件中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当前的社会关系,又冲击着现有的社会关系。以“愤怒”的表达为例,在中国新媒介空间中,人们通过表达愤怒来维护心中的正义。人们表达愤怒,在一定程度上是向他人表达自己对于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被忽视的美好道德以及价值冲突激化等问题的不满,是向他人获得认可的方式。因此愤怒的表达,是一种社会互动,愤怒可以重新定位“我们”和“他们”的关系,还能唤醒“我们”的身份认同,重塑“我们”与“他们”的边界。

从社会结构来看,新媒体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拥有了同样的情感表达权力,情感表达和情感资源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专属。这也体现出新媒体事件中情感表达的积极意义。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新媒体事件之所以达到如潮水一般的恐怖的传播力,更多的还是依靠用户极端的情感表达推动。极端的情绪催生暴力,当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的问题层出不穷,很难说在其中没有情感力量的参与。

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得新媒体的触及人群极广,并且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各阶级情感交流平台,情感的碰撞催生情绪的极化,失控由此产生。当前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冲突事件不断,新媒体用户渴望表达生活的期待、渴望批判社会的不公、渴望表达自己心中的正义和道德,但是强烈的情感表达并没有得到他人有效的解读和肯定,持相同情感的用户彼此之间抱团取暖,形成情感上的“同温层”效应,情感堆积从而造成了情绪失控。失控的情感直接带来新媒体事件中各个传播主体不再追求新闻真实性,而是转向情感的认同和道德的批判,比如使用污名化的词语形容批判的对象,再比如重视身份的认同和站队而忽视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4.结语

当今网络世界中,各种新媒体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并且一部分新媒体事件已经产生了能够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巨大能量。其中,在事件爆发后,情感作为联系个体和个体之间重要的纽带,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了当今互联网中划分群体和群体之间的显目标志。认可情感表达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正视新媒体事件中不同群体情感表达的合理诉求,警惕新媒体事件中参与者情感失控后对“新闻事件”本体的忽视和伤害,更好地发挥专业媒体在事件中的把关和引导作用,才是有效破除“后真相”现象和营造清朗新媒体环境的明智之举。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情感小语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