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阈下高安锣鼓戏音乐形态探析

2022-12-22

戏剧之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高安高腔锣鼓

张 娜

(宜春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锣鼓戏发源于高安,流行于瑞河一带,是高安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于2013 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戏因在演唱时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鼓击节而得名。

一、高安锣鼓戏的历史发展沿革

据《高安戏曲志》记载,明朝中期,瑞河戏业余演唱者把木偶戏的剧目、弋阳高腔与本地傩歌土调及道教高腔相结合,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剧种——瑞河戏。清康熙年间(1622 年——1722 年)是锣鼓戏形成的初期,锣鼓戏在萌芽阶段从玩灯和采茶时演唱,发展到歌舞演唱,并逐步形成由一人表演的“单台戏”;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 年——1795 年),由“单台戏”发展成由一旦一丑演唱的“对子戏”,然后又发展出生、旦、丑三个角色的演唱形式,俗称“三角班”,这一时期专演小戏,且戏班均为业余班社;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 年),锣鼓戏由“三角班”发展为“半班”;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锣鼓戏进入了鼎盛时期,班社数目和演出剧目增多。长期以来,因为锣鼓戏只有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器,渐渐地满足不了当地人民群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后来就兴起了一个新的剧种——丝弦戏,从此,锣鼓戏日渐衰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所剩不多的锣鼓戏艺人进行登记并编成演出组进行下乡巡回演出。1953 年,高安曾派出演出一组即高安锣鼓戏班到奉新发展,但该戏班于1985 年解散。高安锣鼓戏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几个业余锣鼓戏班在高安民间顽强地生存。2013 年8 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安锣鼓戏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高安锣鼓戏音乐形态的研究现状及价值

(一)高安锣鼓戏音乐形态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查阅,在“全文”检索到关于“高安锣鼓戏”的篇目数为40 篇,其内容均是在对高安采茶戏等其他剧种的研究中提到高安锣鼓戏,但对于该剧种的音乐形态、唱腔、锣鼓经等音乐方面均未过多阐述。笔者在百度上检索“高安锣鼓戏”后页面上跳出4 篇有关高安锣鼓戏的文章:一篇是高安锣鼓戏被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收录的相关介绍,对其音乐方面的内容并未展开论述,还有两篇是高安政府网对高安锣鼓戏的简介,最后一篇题为《香消玉损锣鼓戏》,原载于《宜春日报》,由高安市文化馆丁国云执笔,该文章是作者对于发掘和保护高安锣鼓戏的倡议。经查阅,有关“高安锣鼓戏音乐概述”的文献仅存于以下史志类的书目中,如《高安戏曲志》《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西卷》《江西文艺史料》《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赣剧音乐》《高安县志》《宜春地方志》等,这些史志并未对高安锣鼓戏的音乐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二)高安锣鼓戏音乐形态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对高安锣鼓戏音乐形态的研究具有引领性作用和指导性意义,尤其是对于该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高安采茶戏经历了由瑞和戏、锣鼓戏、丝弦戏再到采茶戏这么一段历史发展沿革。因此,无论是对高安锣鼓戏这一古老戏曲艺术本身的研究,还是对高安采茶戏音乐历史发展沿革的研究,二者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高安锣鼓戏是一种客观事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该剧种存在于相应的区域环境中,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精神感召力,可以促使城市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安锣鼓戏的音乐形态特征

(一)音阶

高安锣鼓戏中使用的音阶不是单一的音阶。从曲调来看,有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六声音阶,其中以五声徴调式音阶居多,其音阶排列为5 6 1 2 3,如谱例《老本调》(《丝带记》选段)。在高安锣鼓戏音乐唱腔中使用七声音阶的曲调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彩调中的七声调式音阶的排列,另一种则是高腔中的七声音阶的排列。这种音级之间的音程关系与西方体系不同,锣鼓戏高腔音乐的音级关系不是十二平均律,在下行时四音到三音之间不是半音关系,而是介于三音与四音之间的音。高安锣鼓戏音乐中六声音阶的曲调较少,其音阶排列是5 6 7 1 2 3 5。

(二)音域

高安锣鼓戏的音域总体来说不是很宽,其音域位置一般都处于真声区内,音域一般在十度以内,音域范围为b 至小字二组a(小字二组e),这也赋予了锣鼓戏唱腔醇厚朴实的演唱特点。

(三)调式

在我国传统五声音乐中,调式是以宫音的音高确定的。锣鼓戏的声腔十分丰富,因此它的曲调也有各种不同的调式(包括曲牌和唱腔)。高安锣鼓戏音乐的调式主要以徴调式为主,其中五声、六声、七声徴调式都有。例如,谱例《思怀胎》属于五声徵调式声腔,结构对称,上句落音A,下句落音G,节奏、板式为顶板分尾两腔式,没有过门,外加从下句改编而来的结束句。

(四)唱腔

锣鼓戏的唱腔非常丰富,歌腔、彩调、高腔是锣鼓戏的三大声腔,其声腔特点各有千秋,在锣鼓戏唱腔中分别起着独特的作用。歌腔长于抒情,是民歌小调的升华,它与戏剧相融合,因此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如《小卖花调》就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卖花者的爱慕之情,曲调清新明朗,极富抒情性。彩调又被称为采茶调,是锣鼓戏最基本、最常用、最主要的声腔。彩调在歌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不仅仅是曲调的连接,而且有“单韵”和“双韵”的曲式。“单韵”即上下句落韵,“双韵”即四句唱词,其中第一、第三句不落韵,第二、第四句落韵。锣鼓戏中的高腔又被称为“小高腔”,没有严格、固定的词牌,一般由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腔所构成,帮腔一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帮,拖腔较短。锣鼓戏唱腔的表现力很强,这为该剧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也存有不足之处,比如唱腔在板式变化上较为单一。

锣鼓戏中的曲调在旋律线和节奏上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高安锣鼓戏旋律进行的一大特点是以级进为主,终止式以二度或者小三度为常见。锣鼓戏的旋律进行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装饰音,装饰音使得锣鼓戏音乐饱含地方特色元素,起着美化曲调的作用,还突出了地方语势,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锣鼓戏音乐的曲调与语言紧密结合,其旋律常随着语言特征做向上或者向下的倚音进行。锣鼓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较为粗犷,节奏变化不大。

(五)乐器

高安锣鼓戏伴奏音乐没有固定统一的乐谱,在表演时伴奏者都是根据表演的具体情况进行演奏的,乐队编制也没有正式形成,乐器主要分为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锣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锣鼓,较少使用唢呐、小吹、笛子等管乐器。鼓类乐器主要有板鼓、大堂鼓、小堂鼓、书鼓。其中,书鼓常被用于乐队指挥,其音色清脆、有弹性。在实际演奏中,常与板鼓混合使用,有时也会代替小堂鼓。

小堂鼓的音高要高于书鼓,音色富有金属质感,常与板鼓混合,为锣鼓戏乐队演奏增添独特的韵味。锣类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铛锣、中锣、特号锣、苏锣、盘锣、京锣等。其中,特号锣多用于庄重威严的场合,一般不做点子常用锣;中号锣常用于声效,比如水声、下雨场景、风的声效等,有时与苏锣一起演奏;盘锣是锣鼓戏乐器伴奏中使用最多的锣,外形像大盘子,有两种演奏方式,一种是悬挂式的,在锣边穿上绳子挂着演奏,另一种是平放在锣网上进行演奏。盘锣的音色富有特色,音量较弱,多配合小单、小丑、青衣表演的点子;铛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色彩性乐器,主要与小钹配合演奏,有时用于为点子挑花,在实际演奏中,常奏四一拍或四二拍的弱拍。

在高安锣鼓戏中,锣鼓的演奏方法与其他剧种的演奏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演奏者常使用板鼓、书鼓、堂鼓、小堂鼓、大鼓和皮革类乐器,在同一点子中变换着使用各种不同的鼓,同时还伴有小夹板、梆子、木鱼等木质类乐器演奏。在锣鼓戏乐器伴奏中,铜制类乐器最常见的是小水钹、铛锣、盘锣、小锣四件乐器。其中,铛锣、小锣分别各由一位专人负责演奏,小水钹和盘锣则由一位演奏者兼顾,有时这位演奏者还得同时进行苏锣演奏。此外,锣鼓的演奏手法多样,表现力丰富,使人生发出身临其境之感。

在高安锣鼓戏中,表演者除了使用锣鼓乐器伴奏外,还会使用卢管、唢呐、竹笛、小吹等管乐器。竹笛主要用来表现活泼、欢快、愉悦的场面,演奏效果缓和圆润,表演者能在一支竹笛上运用指法变化来实现任意转调。唢呐在锣鼓戏中较多被使用,锣鼓中的小曲牌和高腔中的帮腔都用唢呐进行衬托,唢呐演奏者也可以随时转换宫调演奏各种曲牌。小吹又称为海笛,在锣鼓戏中常与竹笛、唢呐同时演奏,并且小吹、竹笛、唢呐在配奏上要遵循一定的演奏规则。

四、结语

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底蕴十分深厚,锣鼓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安锣鼓戏具有显著的乡土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该剧种的文化展示形式多样,可以展现出丰富的民俗艺术魅力,促使民俗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此外,高安锣鼓戏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提升民众对曲艺民俗价值的认识。

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该剧种的形成、传承和发展都有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因此,相关人员也要在保留和继承原有风味的基础上,结合其音乐文化特征,探寻如何去创新与传承这份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

猜你喜欢

高安高腔锣鼓
卢诺冰剪纸作品选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研究
邵伯锣鼓小牌子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