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剧传承发展浅析
2022-12-22何玲妹
何玲妹
(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0)
闽剧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也是福州地方戏曲的代表,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剧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演技巧,深受福州民众的喜爱。福州的侨乡文化拓宽了闽剧的传播范围,刺激、活跃了闽剧演出的市场,丰富的佛道文化和民间信仰推动了民间闽剧的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闽剧的发展。[1]
一、闽剧发展进程
闽剧起源于明末曹学佺创办的儒林班,经历四百多年的发展后,闽剧融合诸家之长,成为以逗腔为主,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剧种。[2]早期闽剧仅在私宅演出,禁绝外人观看。后为满足普通百姓观戏需求,民间自行组建剧团,开始公开演出,剧团数量逐渐增多。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是闽剧发展的辉煌期,班社林立、人才辈出,当时,闽剧演出不仅遍及福州地区,还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其中,有一个班社曾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演出3 年之久。20 世纪50 年代之前,闽剧的戏曲班社均为民营性质。1958 年后,这些戏曲班社被改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专业剧团。1995 年,在福州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属专业剧团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解决了闽剧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福州闽剧进入发展快车道。[3]
近年来,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保护、扶持福州地方戏曲曲艺的实施意见》《福州市闽剧保护传承规定》等政策法规,有效推动了闽剧的保护和传承,闽剧的生存状态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闽剧走进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深入社区、乡镇,走进校园课堂、网络直播间,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认识和了解,在福州闽剧院的演出现场,我们时常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之中已出现一批闽剧新粉。据了解,在培育年轻观众方面,福州市深入推进闽剧进校园活动,在台江实验小学开设闽剧兴趣班长达13 年,受到校方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同时,有关方面通过名师带徒、“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院校合作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新生代表演人才,如吴则文、林颖、黄秀春、杨帅、谢婉萍、游斌等,他们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被戏迷热捧。
近年来,福州市戏曲传承发展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一方面,国办院团喜报连连: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2013年新编闽剧《林则徐复出》荣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表演金奖等7 个单项金奖,获奖人数达17 人,并于2016 年获准参与文化部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展演。2015年,《王茂生进酒》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2016 年,《林则徐与王鼎》入选“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7 年,吴则文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7 年,《银筝断》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9 年,《红裙记》压轴献演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2021年,《过崖记》获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创排的《红豆缘》于2007年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申己殊途》《玉玲珑》分别获第六、七届省艺术节三等奖。另一方面,民营院团崭露头角:马尾海峡闽剧团创排的《黄勉斋》入选文化部2016 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成为2018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龙台驸马》2018 年进京展演,2019 年获省艺术节一等奖,其表演班底作为唯一一个民营剧团参演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闽剧《马江魂》获评2019年度福建省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获得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长乐大众闽剧团创排的《苏秦还乡》《双龙梦》分别于2012 年、2016 年获省艺术节一等奖,2017 年《苏秦还乡》参与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连江县艺昌闽剧团《团圆宴》获2016 年省艺术节二等奖。闽剧《斩郑恩》《门槛刀痕》《梅溪陈旸曲》等多个剧目获准参与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
二、闽剧院团现状
国有文艺院团是生产文艺精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国有院团每年开展公益性演出不少于200 场。目前,福州市现有国有闽剧院团6 家,但正常运营的仅剩3 家,其中,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连江县闽剧团为国有企业。其余3 家中,闽清县闽剧团、永泰县闽剧团为国有企业,晋安区闽剧团虽保留事业编制,但未正常运营。
民营院团是福州市农村戏剧演出市场的主力,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019 年,全市有民营院团93 家,闽剧从业人员约4000 人,民营院团主要分布在福清、长乐、连江等地,2019 年,民营院团演出场次达2.5 万次。其中,马尾区海峡闽剧团、长乐市大众闽剧团、长乐市营前壹加壹闽剧团、福清市侨乡闽剧团、福清市清辉闽剧团、连江县艺昌闽剧团、闽清县十里梅花闽剧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规模较大、运营较好,演职人员有40 到50 人,年演出场次为350场到500 场,年利润为30 万元到40 万元。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闽剧院团数量及年演出场次萎缩明显。以福清市为例,福清市原有民营院团117 家,现存仅35 家。闽剧剧团数量萎缩从侧面反映出闽剧市场的不景气,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大环境不好、请戏酬神还愿的东家减少、演出市场供大于求等。
三、闽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院团创造力不足
院团创新发展思维不够开阔,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缺乏剧目创排及剧种发展的长期合理规划。多数院团沿用固有的管理方式,无法运用新的发展理念,不愿尝试新的管理模式推动院团发展。在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工作中,缺乏实质性的、具有变革性的措施。精品力作数量有限,市场探索力度不足,缺乏满足市场需求的精品,没有持久的市场效益。
(二)缺乏艺术人才
目前,戏曲院团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凸显,特别是随着老艺人的逝世,一些优秀的表演技艺及剧目恢复难度极大,甚至面临失传绝境。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均存在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和能挑大梁的“角儿”严重缺失的问题。现在,青年戏曲演员缺少老艺人那种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肯吃苦耐劳,能静心钻研,擅思考创新的青年戏曲演员很少。这直接影响甚至阻碍了文艺创作、院团发展、剧种生存。
(三)闽剧市场萎缩
闽剧是依托于福州方言的舞台艺术,但现在能说、能听懂福州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青少年更是普遍不会说福州话,在普通话得到普及的同时,本土方言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年轻一代对闽剧的认识与探索,闽剧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流失。同时,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闽剧的演艺市场也逐步萎缩。近几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民间订戏的数量大幅减少,随着物价上涨,演员工资普遍提高,民营院团年利润逐年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民营院团老板信心受损,部分院团已经关闭转业。
四、促进闽剧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戏曲传承发展工作
各级政府要把戏曲发展工作纳入重点文化项目,坚持规划先行,把握创作导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地域特色、历史人文资源、人民需求和文艺创作规律的研究。对艺术创作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研判,鼓励院团推进风格流派、题材形式、演艺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探索,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生产规律,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加强闽剧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强市民的闽剧主人翁意识,形成全市积极参与闽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二)培养戏曲高精尖人才
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在整体推进方面,相关院校要加大戏曲专业招生力度,培养戏曲专业人才,保障生源。通过优化提升国有文艺院团自主招考模式,让院团真正需要的优秀戏曲人才进入院团,参与戏曲创作,不断为闽剧输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强专业院校和戏曲院团的沟通联系,组织学生到院团参观、实习,增强学子对戏曲院团的了解和兴趣,扩大戏曲院团的人才储备。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探索开展形式多样、高效合理的校团合作模式,与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开设戏曲中短期培训班,推进院团人才水平提升。在重点突破方面,要注重“角儿”的培养,戏曲艺术从来都是“角儿”的艺术,只要是“名角儿”就不缺演出市场,如京剧的张火丁、川剧的沈铁梅、越剧的茅威涛等以“名角效应”拉升票房,推动剧种繁荣发展。闽剧的发展也离不开“角儿”的培养,有了“角儿”才有代表作品,才能被市场和戏迷追捧,才有可能使剧种长久地流传下去。要增强闽剧演员的文化自信,特别是青年演员,要苦练功夫、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表演功底,增强剧本阅读和诠释能力。如闽剧《过崖记》的表演中,杨帅深厚的“唱念做打”功底、丰富的戏曲程式展现及对人物情境恰到好处的诠释,使该剧行云流水,满台生辉,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一时间,大家对闽剧这个古老的戏曲又充满了信心和兴趣。
(三)增加剧目的思想深度
中国戏曲具有高台教化的作用,它不仅能给观众以视觉艺术的享受,更能给观众以心灵的洗礼,好的戏曲应该引起观众的共鸣,给观众带来新的启发与感悟。如今,观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剧目的思想深度要求越来越高。戏曲的情节和事件发展看似正常却又离奇,这些经过剧作家分析、提炼、重构过的社会现象、生活事件,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也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这就要求剧作家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注重剧目思想深度的挖掘。剧团在遴选剧本时也应该坚持一剧之本的原则,注重剧目思想内涵的提升。闽剧《红裙记》《天鹅宴》《王茂生进酒》《兰花赋》等之所以在闽剧舞台上常演常新,受到观众戏迷的长期追捧,与其强大、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内核息息相关。
(四)培育闽剧生存土壤
1.加强闽剧艺术普及力度,培育闽剧土壤。组织闽剧院团到景区、公园等市民游客聚集地演出,拍摄制作闽剧宣传片,依托“融媒体”传播优势,加大闽剧宣传力度,提高闽剧曝光度,提升闽剧知名度。在全市大中小学校积极推进闽剧进校园活动,把送闽剧和种闽剧结合起来,加强闽剧普及,开展闽剧展演,培养新一代闽剧爱好者。
2.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闽剧院团广泛开展“闽剧进社区、进乡村”演出。持续开展“周周有戏公益性低票价惠民演出”“非遗地方剧种公益性演出”等惠民演出活动,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政府要向民营闽剧院团购买闽剧演出场次,以低票价或免费的方式向民众提供文艺演出服务。
(五)深化文艺院团改革
鼓励闽剧院团改革创新,并进行风格流派、题材形式、演绎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探索,融入现代元素,创作符合当代观众价值取向、审美需求的剧(节)目,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探索实行国有文艺院团绩效工资制度,实行项目绩效,适当拉开演职员收入差距,设立重大奖项激励机制,提高演职员收入,鼓励闽剧院团开拓闽剧商业演出市场,以经济效益激发院团内生动力,调动演职人员干事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