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2-22重庆师范大学郭先丹王永欢赖盈芯李治萍

区域治理 2022年40期
关键词:助力志愿志愿者

重庆师范大学 郭先丹,王永欢,赖盈芯,李治萍

一、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促使乡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素质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过大,教育改革措施落地难度大,效果不及预期。基于“草房子——乡村兴趣教育启蒙”项目对重庆市江津区某乡镇的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乡村中小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一)乡村地区素质教育观念滞后

素质教育提出人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的教育、终身的教育,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乡村地区受经济、信息等因素限制,传统教育观、人才培养观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矛盾尖锐,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地区“唯读书论”“唯升学论”“唯分数论”等观念盛行,忽视对学生音德体美信等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理念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二)乡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不足

乡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多以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为主,兴趣课程、综合课程开设不足。“据统计,107所乡村小学中开足数学课的有66所……音体美课程方面,开足音乐课的乡村小学有59所,占比55.1%;开足体育课的乡村小学有57所,占比53.3%;开足美术课的乡村小学有61所,占比57.0%。其他课程方面,开足品德课的有73所,占比68.2%;开足科学课的有13所,占比12.1%;开足综合实践活动的有8所,占比7.5%。”部分乡村中小学音体美课程、其他课程缺失,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

(三)乡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紧缺

乡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受限于物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短缺。物力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乡村中小学教育资金投入不到位,缺乏教学器材、电教设备、塑胶跑道操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乡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老龄化、缺乏音体美类专业教师等问题,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乡村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大打折扣。因此,乡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紧缺成为制约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可行性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多次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向,但是城乡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在兴趣教育领域。“草房子——乡村兴趣教育启蒙”项目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促进乡村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期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德”定方向: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体”健身躯: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以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智”长才干: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引导乡村中小学生丰富知识、拓宽眼界、增长才干;“美”塑心灵:在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美术知识传授与技能指导的过程中切实提高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劳”助梦想: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教育学生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用劳动获得知识、实现梦想。

2.丰富大学生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帮助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为其开设了实践课堂,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一是促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素质教育发展,将个人理论知识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二是乡村艰苦生活环境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变大学生养尊处优的心态,指引大学生脚踏实地。三是大学生从基层关注国家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投身到国家乡村素质教育事业中,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创造了实践条件。

3.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了乡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无形地传播自身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增强与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促进其教育理念的更新。高素质的大学生作为助力乡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提高乡村教育整体质量。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以志愿服务推动乡村素质教育发展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乡村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但是由于乡村经济落后、素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开设不足、教育资源紧缺,无法满足乡村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需要。对重庆市江津区某乡镇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问卷调查显示,选择羽毛球的中小学生占比48.835%,选择乒乓球的中小学生占比38.255%,而选择飞盘、网球的中小学生仅占8.21%、5.325%,表明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局限于传统体育项目类。在艺术方面,喜欢绘画的中小学生达33.035%,喜欢声乐的中小学生占14.745%,而喜欢吉他的中小学生占5.64%,小提琴占4.71%,笛子占4.65%,表明乡村中小学生的艺术兴趣局限于传统课程教授的绘画及声乐,对其他艺术类型接触不多,兴趣不浓。由此观之,增强乡村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高

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多条服务战线上,为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振兴提供了可能性。

在对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表示愿意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兴趣爱好辅导的在校大学生高达80.25%。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小接受了兴趣特长培养及艺术熏陶、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学科知识,成为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增强其可行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以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点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薄弱点的精准对接,促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

(一)完善全方位组织管理机制

1.志愿者组织机制

高校志愿者是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应挖掘高校各组织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结合的可能性。一方面,有效发挥各高校共青团成员多、素质高、组织完善的优势,以常态化的“三下乡”实践、大学生“返家乡”等活动为桥梁,实现大学生下乡志愿服务深入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领域。另一方面,将高校相关协会社团组织与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充分结合,采取协会组织统筹安排、协会成员积极参与的模式,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素质教育活动组织规模化、有序化。

2.社会联动机制

遵循乡村教育振兴、共生共享共赢原则,拓展“政府、高校、乡村中小学”三位一体格局,引入社会爱心企业及公益组织,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的联动机制共同支持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政府通过全面统筹,建立高校、社会、乡村中小学三方沟通联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确保其信息对等;社会企业及组织与政府、高校等开展合作,以“力所能及”“自主自愿”为原则,提供资金及物资保障;高校为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指导并监督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提高服务水平。高校、政府、社会、乡村中小学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方案行之有效。

3.相关保障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保障方面,高校依据统一标准选拔专业对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参与乡村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并对入选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系统培训。志愿服务的经费、物资保障方面,政府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设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项基金,企业及社会公益组织以项目化的方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经费、物资。监管保障方面,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助力乡村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志愿服务落到实处。

4.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基本特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志愿者队伍长效性、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工作的重点在于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受人尊重及被人需要的价值,建立层次化、阶梯式、正式或非正式以及不同程度的志愿者表彰和奖励机制。坚持精神激励原则与物质激励原则相结合,一是对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及行为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彰,提高志愿者内心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志愿者内在动力;二是对困难度较高、条件艰苦的志愿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或物资补贴,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促使大学生志愿者获得持久动力,长期投身于志愿服务。

(二)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渠道

1.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突破时间及空间局限

“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采用大学生志愿者在线教学、乡村中小学生线下实时听课,大学生志愿者线上录制微课视频、乡村中小学生线下学习等方式,突出“时间地点灵活+反复多次学习”的线上素质教育教学优势,突破传统线下志愿服务的时间及空间局限。

2.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统一的方式,保证志愿服务的连续性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时间的零散性、空间的局限性,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模式,多渠道开展志愿服务。在政府和学校的统一调度下,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寒假等相对完整的时间开展定期的线下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以月为单位开展定期的线上志愿服务,保持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根据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需求,不定期地组织高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优化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短期服务机制,以保证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持久发展。

3.打造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项目

为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开展,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与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广泛吸收高校志愿者,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兴趣爱好启蒙教育,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注重志愿服务工作实效

1.加强动员教育

观念落后是乡村素质教育同国家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同城市整体教育水平等方面脱节的重要原因,加强对乡村地区整体的思想动员教育至关重要。政府必须认识到乡村素质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乡村中小学校应突破教育目的单一化的局限,转变应试教育中“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理念,开足素质教育课程。乡村学生的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突破“学知识就是为了走出大山”的思维局限,摒弃“一切为升学服务”的片面认知,从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乡村孩子更多的素质教育支持。

2.精心统筹安排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精心部署、统筹安排是其助力乡村素质教育振兴的有力保证。首先是周密计划,综合考虑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过程的相关因素,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疫情预防方案、安全紧急预案、高温防暑应急预案等;其次是周密实施,设置专门管理人员,严格把控各个环节,加强部门间、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志愿服务高效开展;再次是宣传报道,通过各个渠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乡村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最后是及时总结,对志愿服务各项工作进行及时总结、优化、提升,积累经验教训,巩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

3.落实考核评价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素质教育关键在落实。首先把握不同维度的评价尺度、采取科学全面的考评方法、建立交互多元的评价指标、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志愿服务的质量。其次将评价考核落到实处。一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考核具体化,通过乡村中小学生评价反馈的素质教育情况,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考核,确保志愿者服务活动质量评价达到预期活动目标。同时根据乡村中小学的志愿服务现实情况,给予全方位的动态化、科学化评价,以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增强乡村素质教育的时效性与发展性。二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筹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严格落实针对不同主体的具体考核指标及激励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整体过程的考核评价,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进,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发展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积极搭建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桥梁,加强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同时,牢牢抓住乡村振兴建设的机遇,将乡村素质教育发展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致力于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助力志愿志愿者
助力成功七件事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