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2022-12-22刘龙峰
刘龙峰
河源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河源 517000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其中针对我国各地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中,以此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1]。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仍需常抓不懈,各地区应针对现有的水土流失问题,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础上,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1.1 危害水资源
水土流失问题,会对水资源造成危害。具体来讲,若发生水土流失问题,会大大降低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遇到强降雨的情况下,不能够有效阻挡,会加大地表流经和加快地表水的流失,且大部分雨水会变成山洪流入到河流中,会大大减少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引发土地荒漠化问题,同时也不能够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使得地下水水位降低。
1.2 危害土地资源
水土流失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厚度和肥力。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若土壤厚度与肥力降低,就会对土壤的生产力产生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以某县为例,该县处于黄河流域范围内,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但由于存在较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具体来讲,在该县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沟壑覆盖密度达到了2-3km/km2,支毛沟数量也达到了30-50条/km2,由于沟壑面积覆盖率较大,使得地表中残留许多上流砂砾,从而导致土壤分散、剥离,长期以往,土壤中的砂砾越来越多,细土越来越少,就会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并不利于农业作物的生存,进而对该县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1.3 危害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问题还对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发生变化,生物栖息地退化。同时,水土流失会降低原有土壤的肥力,破坏现有的植物生态系统,降低植被覆盖率,进而引发灾害天气,比如温室效应、沙尘暴等。在水土流失下,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植被减少,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野生动物缺乏适宜的生存环境,野生物种将面临着着灭绝的风险。并且,水土流失还会诱发许多自然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会严重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水土流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各地区仍然存在较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3]。分析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个方面。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地形与植被。其中,气候因素主要为降雨,降雨的频次、降雨量大小及强度均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我国的地理条件较为特殊,主要以山地、丘陵和高原为主,山高坡陡的地貌给水土流失提供了能量基础,同时在降雨、大风等外力作用下,就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地形因素主要体现在地面坡度与坡长,地面坡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且坡长越长,水土流失就越严重。某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地面坡度的影响,该县地面坡度较大,且坡度空间区域分布较为明显,北部是相对平衡的坡度区,中部是较缓坡度区,黄河沿岸是较为陡峭的坡度区,南部是陡坡区。而由于坡度空间分布与侵蚀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该县的农业发展布局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黄土丘陵区谷缓线是缓坡和陡坡的分界线,在风的侵蚀作用下,也分成了沟坡蚀和坡面蚀,加之水蚀的形态和强度还会受到坡度大小的影响,往往大面积斜坡的坡面侵蚀较为严重;在土壤因素中,主要为土壤的抗渗性能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植被因素,表现为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植被的根系能够固结土壤,减少水土的流失。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使得地面开垦率高,植被覆盖较小,增强了地面的易侵蚀性。同时,在坡地利用空间分布上也不恰当,多为连片坡耕地,林地屏障、草地屏障缺失,大大降低了地表粗糙度,无法有效阻挡降水,进而导致地面侵蚀程度越来越严重。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道路交通等生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对水土保持的正确认识,也使得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的概述
3.1 水土保持的定义
水土保持是相对水土流失而言,是针对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的一项工作,可防范水土流失,可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也是一项可让水土资源的社会效益得以有效发挥以及建立生态环境全面性的科学技术[4]。
3.2 水土保持的地位
当前我国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的问题,而水土流失会使环境恶化,影响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更为严重的是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中,以此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
3.3 水土保持的原则
水土保持工作并不是盲目性地开展,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原则:其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应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或是针对性进行水土流失现象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有效规划,有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构建完善的防护机制,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其二,综合治理开发原则。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过程中,也应遵循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应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4 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与保障建议
4.1 主要措施
(1)农耕措施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农耕措施是主要采取的措施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合理利用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在具体的工作中,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及耕地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耕作方式进行创新,同时根据现有的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以此提高农业单产[5]。另外,可在集体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户为治理单位,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工作原则,允许继承转让,并通过喷灌、井灌等多种形式发展节水农业,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提高水土治理的水平。
(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措施,其主要是是通过工程改造的方式,一般有蓄水用水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山体防护工程、淤地坝工程等,以此起到拦蓄保护的作用,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淤地坝工程为例,其在环境治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为:其一,可拦截泥沙,提高河床的稳定性,减少下游河道的泥沙,对农田进行保护;其二,可起到蓄水的作用,并用于农作物灌溉中,改善生态环境;其三,可起到防洪的作用,修建淤地坝,将侵蚀基准抬高,可提高泥沙拦截能力,降低河岸侵蚀的速度,进而对下游河道群众的安全起到保护性作用;其四,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修建淤地坝进行拦洪蓄水,将洪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生物林草措施
生物林草措施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基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管护和造林种草的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生物林草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造林、种草、土壤改良等,能够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当然,在应用生物林草措施时,并不是单纯地进行植树造林,而是要实际情况,联合多个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4)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修复是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上,通过营造经济林、水保林等措施,对林地进行生态修复的措施。主要因为林地能有效固定土壤,且能够起到防风固沙、防止土壤荒漠化的作用,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也是常常会使用的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会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如对各种植被进行更新、改良,提升郁闭度,或者大面积进行速生林、薪炭林的栽植,在土质较好的地区发展经济林等,这些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4.2 保障建议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除了需要重视采用上述措施以外,还需从增强群众水土保护意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力度、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手,由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质量[6]。
(1)增强群众水土保护意识
水土保持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应不断提高人们群众的水土保护意识,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这是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及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应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意义的广泛宣传,强调水土流失会带来的危害,从源头上杜绝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并教导民众在进行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等活动时,要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2)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为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还需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首先,加快完善关于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通过法律手段,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及个人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减少因人为活动而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次,增强监督管理主体的法制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在项目审批前,做好水土保持方案技术的评审过程,并依据批准通过后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展监督管理、执法检查等工作。最后,强化跟踪管理,在生产项目建设期间,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及个人履行水土保持的法定义务,对生产建设单位及个人水土保持工作落实情况跟踪检查,在项目建设完成好,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及个人及时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以保证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到位。
(3)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力度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水土保持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的原因、范围、危害及治理成效进行动态监测与有效评价,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水土保持违法事项查处及水土流失程度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也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提供依据。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借助3S技术建立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一体化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递及服务能力,为不同空间的水土流失监测提高有力的技术保障。
(4)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背景下,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而言,推进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完善性。应加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各个地区因结合地方实际,搭建起地方性的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系统主要由智能感知层、资源数据层、应用支持层、业务应用层和用户层这五个层次构成。其中,智能感知层主要包括无人机、遥感卫星、移动端、视频端、径流泥沙、淤泥坝等模块;资源数据层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文件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等模块;应用层主要包括支持平台、水土保持模型等模块;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监测评价系统、综合治理系统、预报系统、考核评价系统等多个系统;用户层主要包括各省市县各级 水行政主管部门、生产建设单位、监测站用户、技术支撑单位及公众用户。另外,在持续完善搭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重点包括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月报数据填报、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规划、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内容,要求参训人员熟练掌握PC端与移动端系统信息录入的流程与方法,同时也要注重《水土保持法》及区域水土保持相关条例内容的解读,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水土保持方案项目甄别、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当前许多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对水资源、土壤资源、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此,各地区需在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开发及防护为主的原则基础上,从多个方面着手,采取农耕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林草措施、生态修复措施等措施,同时也要注重增强群众水土保护意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力度、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由此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