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及发掘路径
2022-12-22张釜迪刘汇川
张釜迪,刘汇川
(1.集美大学纪委;2.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嘉庚精神,对集美大学关怀备至[1],他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2]、给集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3]中都提到陈嘉庚先生,其中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1]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陈嘉庚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对于陈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的研究不足。发掘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陈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锤炼出的彰显和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和作风的先进思想、革命精神、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红色基因以人民至上为重要价值立场,人民群众是红色基因的创造者和传播者[4]。
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历经无数抗争与失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勇毅前行。陈嘉庚怀抱“重光我民族”的鸿鹄之志,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发现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自此坚定地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5],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心同行。
陈嘉庚是一位成功的华侨实业家、卓越的教育事业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邵力子说:“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就是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6]170笔者从陈嘉庚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三个方面来探析陈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
(一)兴实业,怀抱实业救国信念
陈嘉庚的实业涉及黄梨罐头业、碾米业及熟米厂、橡胶加工业、锯木业、中介商业及船务等[7]45,实业救国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主线。《陈嘉庚公司分行章程》由陈嘉庚于1929年亲自重新厘定,作为陈嘉庚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陈嘉庚公司分行章程》提到:“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人身之康健在精血,国家之富强在实业。惟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救国……”[8]其中饱含陈嘉庚的满腔爱国之情以及通过办实业救国的理想。他为公司的橡胶产品注册了 “钟”牌商标,寓意“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也寄寓他 “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9]6。陈嘉庚通过经营企业,培养了大量实业人才,为祖国争得权利,推动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橡胶业为例,陈嘉庚认为20世纪是橡胶工业时代,东南亚不待说,连日本都有400多家橡胶厂,而中国竟然没有一家像样的胶厂。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的橡胶厂,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橡胶业人才,这些人才在陈嘉庚的社会活动、抗日救国、捐资办学、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给予他大力支持[6]32。
(二)办教育,孕育闽西南革命摇篮
陈嘉庚倾尽所有兴办教育,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曾被誉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在这里成立了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这都不是偶然的。笔记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时代背景。陈嘉庚兴学起始于19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世界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文化运动中,许多先进的教育工作者以改造中国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试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运动[6]38。这些为革命火种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传播提供了条件。
2.办学理念。陈嘉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集美学校的师生说:“我培养你们,并不想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校训,努力读书,好好做人,替国家替民族做事。”抗日战争期间,受陈嘉庚的影响和推动,师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大批在校的革命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奔向解放区,战斗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9]8。当陈嘉庚听到壮烈牺牲在雁北前线的原集美中学学生李林的事迹后,分外激动地说:“我这一生办学,在延安看到了成绩。”[10]
3.教育优惠。陈嘉庚为激励师范学生勤奋好学,特在经济生活上予以许多优惠,入学费、住宿费、膳费均免,被子、蚊帐、草席和春冬两套制服均由学校无偿供给[11]。这既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又使学生在校无后顾之忧。这些优待吸引了闽粤两省不少家境贫寒的农村青年,从1921年起,先后有广东大埔的罗明和福建永定的李觉民,以及刘端生、罗扬才、邱泮林、朱积垒等数十位后来成为厦门革命先驱的青年在该校就读。
4.学术自由。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采取了开放、改革的办学方针,倡导“学术自由”,师生“主义之信仰与研究,无论入党与否皆得自由”。《厦大周刊》《集美周刊》等刊物也为师生交流新文化、新思想提供了重要载体[9]7。
1924年10月,李觉民、罗明、罗扬才等人,联合一批先进青年成立“福建青年协进社”,创办了《星火周报》,宣传研究马列主义。1925年6月,李觉民、罗扬才等七人在集美学校三立楼成立了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6年2月,罗扬才、李觉民、罗秋天三人在厦门大学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12]。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正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在闽西南大地点燃,为革命星火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提供了革命土壤,积聚了革命力量,无数个如罗扬才、李觉民等嘉庚弟子从集美学校、厦门大学走上革命道路,为闽西南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闽西南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绚丽的印记。因此,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也被誉为福建的“革命摇篮”,成为厦门地区及闽西南的革命发源地和培养、输送革命干部的“教育基地”。
(三)勤劳国事,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不解情缘
1.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嘉庚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永远记着老百姓。陈嘉庚先生也是这样,他心里也是永远装着老百姓[1]。1940年,嘉庚先生在重庆出席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召开的欢迎茶会上说:“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你们共产党革命的目的,辛辛苦苦,流血牺牲,也不过是为改造社会,使国家民族好……我的希望也不过是为社会好。”
陈嘉庚在延安九天访问最重要的活动是与毛泽东的四次会晤及长谈。其中谈的最多的还是国共两党合作问题,陈嘉庚向毛泽东一再表明,海外千万华侨都不希望看到国共合作破裂[7]205。毛泽东对陈嘉庚说国共的摩擦都是下级人员造成的,中国共产党愿意极力退让忍耐,避免分裂,以枪口一致对外为目的。陈嘉庚明白这是毛泽东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愿加深国共的裂缝。陈嘉庚见到的中共领导人,谈起国共摩擦,都没有指责国民党高层,他觉得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共合作抗日是有诚意的,他们以国家人民利益为依归,同人民肩并肩地一道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反观国民党政府,国民党跟共产党的合作是表面的,合作抗战的同时,还是处心积虑要打击和消灭共产党。四年前的1936年,史诺已经发现,延安勤苦爱国,重庆腐败不可靠,并预言红星将照耀中国。1940年陈嘉庚告别延安时,亦发现同样的特质,他觉得中国共产党凡事以利民富国为前提,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的未来不能寄托在腐败无能的国民党身上,中国共产党才是新中国的希望。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以挽救民族危亡、拯救人民为己任的初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光荣承诺以及人民与领袖间上下一心的作风深深感染了陈嘉庚,从而赢得了以陈嘉庚为代表的海外华侨的信任与支持。正如陈嘉庚在他撰写的《南侨回忆录》弁言中写道:“至延安视察经过,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富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13]
2.盼望祖国统一富强,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先生密切关注祖国政局的发展,他和千百万华侨一样,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富强,坚决反对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以及美国的介入,陈嘉庚表示极大愤慨。1946年9月7日,陈嘉庚以南桥总会主席的名义,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阐述东南亚华侨对内战的看法,指出蒋介石政府执政后,专制腐败,奸诈无信。而延安中共辖地,民主政治已见实施,且获民众拥护,根深蒂固,是任何外部势力不能欺压的[14]291。陈嘉庚表示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为了建立一个坚强的民主、爱国、进步的舆论阵地,《南侨日报》在陈嘉庚的支持下于1946年11月创刊。陈嘉庚担任南侨日报董事主席,胡愈之(中共地下党员)担任南侨日报董事经理。《南侨日报》从创刊起,就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海外,这样的一家亲近中国共产党,后来又亲新中国的华文报章,如凤毛麟角。陈嘉庚以《南侨日报》为舆论阵地,揭示美蒋罪行,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
3.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陈嘉庚1949年应邀回国参与筹备新政协,出席开国大典。1950年回国定居,至1961年去世,前后约12年,时间虽短,但他却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积极建言献策,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嘉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1949年回国前夕,他对新任《南侨日报》社董事长王源兴说:“凡事只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依归,个人成败在所不计。”[6]145
陈嘉庚作为政协委员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他响应毛主席关于百家争鸣、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的号召,作了题为“从治标治本两方面克服官僚主义”的发言并提出“要打破官僚主义作风,必须树立劳动观点”等举措。”[6]156早在1940年陈嘉庚回国考察延安之后,他就提出:“然陕北地贫,交通不便,商业不盛,地方非广,故治理较易,风化诚朴。设中共若握着东南富庶市场,区域广大,不知能如此廉洁,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如延安之精神乎?”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给出了“延安之问”的答案[15]。
陈嘉庚坚定拥护社会主义,他在《畏惧失败才是可耻》一文中写道:“复以平昔服膺社会主义,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14]141955年,耄耋之年的陈嘉庚访问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十六个省市,提了十五项提案建议,在《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一文总结说:“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16]
二 嘉庚红色基因育人的对策建议
陈嘉庚热心兴学,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不但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还在他的侨居地新加坡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6]56,但总体来看,这些高校对嘉庚红色基因的发掘传承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还有差距。既有对嘉庚红色基因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嘉庚红色基因传承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有待加强的问题。
高校发掘传承嘉庚红色基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思想统领,抓设计谋发展
发掘传承嘉庚红色基因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嘉庚先生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嘉庚红色基因的正确方向,学习陈嘉庚“凡事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依归”的爱国情怀、“期尽国民天职”的家国意识。在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教育思想,把“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
(二)突出特色,打造红色品牌
发掘传承嘉庚红色基因要与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相结合,深入高校师生调研,深入发掘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同时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学习嘉庚红色文化作为师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要善于打造嘉庚红色文化精品思政课程,筑牢嘉庚红色文化宣传阵地,统筹课堂课外,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完善高校领导干部讲嘉庚红色事迹的常态化机制,形成领导带“学”、红色领“学”的浓厚氛围。
(三)深化合作,校地共建共享
发掘传承嘉庚红色基因要突出学用结合,在为民服务上开新局,开展“学习嘉庚先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暑期实践队赴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学习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报国精神,增强嘉庚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实践性。在校地合作上下功夫,高校要主动跟街道、社区对接,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嘉庚红色文化教育相融合,利用“嘉庚讲堂”等讲好陈嘉庚红色事迹。
三 结束语
陈嘉庚历经清末、民国、抗战、解放后几个不同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陈嘉庚的毕生追求。陈嘉庚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认定中国共产党才是新中国的希望,在民族救亡与复兴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心同行。嘉庚红色基因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题材,高校要善于发掘嘉庚事业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传承“凡事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依归”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