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夏晓丹的“青春之歌”
2022-12-21方堃
●文/方堃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勉励寄语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二十大代表夏晓丹备受鼓舞,立志以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医学事业,书写新的“青春之歌”。
护士开设专家门诊
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输液、打针、发药等,还像医生一样坐诊给病人看病?没错,出门诊、参加会诊,这些都是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医疗管理中心护士长夏晓丹的日常工作。每周除了完成常规的临床护理工作,夏晓丹还开设了两个半天的伤口造口护理专家门诊。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说到伤口造口护理,很多人都比较陌生。造口一般是针对直肠、膀胱病变(如直肠癌、膀胱癌、肠梗阻等),医生切除病变部位,在患者腹部开一个口,大小便通过该造口不自主地排出体外,患者出院后,需要在造口处粘贴一个袋子,暂时或永久性改变人体的排尿或排便方式。造口专科门诊,也是国内第一个由护士坐诊的专科门诊。夏晓丹不仅要负责患者造口的术前定位、护理、预防及并发症治疗,还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康复护理等。
其实,1984年出生的夏晓丹小时候体弱多病,十天半个月就要去一次医院。看到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们和蔼可亲,药到病除,年幼的她心生敬佩,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缓解病人的痛苦。从蚌埠医学院护理学本科毕业后,夏晓丹进入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童年愿望终于实现了。
夏晓丹一边精心护理每一位病患,一边向前辈请教学习,晚上回到家还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渐渐地,她在疑难和慢性伤口处理、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伤口造口护理最需要的就是不怕脏、不怕累,夏晓丹对待病人特别有耐心。一位65 岁的“糖尿病足”患者每周专程来找夏晓丹问诊,几个月后,重度溃烂的伤口愈合了,他握着夏晓丹的手,感激地说:“我这脚烂了这么久,多亏你给我医好了,不然我的脚就保不住了!”无论患者的伤口是因压力性损伤散发出恶臭,还是漏了一身的粪便需要更换造口袋,夏晓丹都会弯下腰,低头靠近伤口,按部就班地一点一点仔细处理。有患者由衷地评价夏晓丹:“有她在,我们的世界就有了阳光。”
2010年,夏晓丹经人介绍,与在银行工作的高在坤相识。夏晓丹健谈,做事雷厉风行;高在坤则善于倾听,沉着有耐心,两人性格互补,相处融洽。感情升温后,夏晓丹和高在坤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两年后,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夏晓丹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深夜、周末排班更是家常便饭,高在坤就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有了丈夫的支持,夏晓丹在事业上大展拳脚,2013年考取安徽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证书,次年考取国际造口治疗师资格证书。“护理专业变得更加主动、细化、独立,护士的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伤口造口护理、糖尿病专科护理、母婴保健等护理专科逐渐开展起来。”
2018年,夏晓丹负责筹备成立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日间医疗管理中心。“日间手术虽然很少遇到疑难杂症,但病床周转快,患者数量多,整体工作压力并不小,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夏晓丹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叮嘱他们何时复查,如何用药……失独老年患者问诊后,她总要算着时间打去电话,确认老人安全到家才能安心。
青春是什么? 是身先士卒,逆风前行
青春是什么?对于夏晓丹而言,青春是身先士卒,逆风前行,“我们青年一代就是应该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此时,夏晓丹的父亲刚做完两次大手术,身边离不开人照顾,她的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尽管心中百般不舍,但她清楚自己肩上的职责,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前往武汉抗疫一线。高在坤十分担心妻子的安危,但他没有阻拦。
不到12 个小时,夏晓丹已经整装待发。当时疫情不明朗,她甚至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将工资卡交给了丈夫。临行前,父亲拄着拐杖前来送别,高在坤眼眶泛红,一再嘱咐妻子:“爸的身体你放心,我能照顾好。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带好团队。”
2月13日凌晨1 点,夏晓丹被任命为淮南队护理组组长,带领13 名护理人员立刻进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当即承担起145 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任务。1 个小时后,夏晓丹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在紧急通知值班医生的同时,她及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安抚患者的情绪,随后准确记录下抢救过程并及时联系指挥部。初来乍到,在尚未熟悉的环境中,夏晓丹迅速做到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当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已是凌晨3 点。
每次进舱前,夏晓丹反复检查每一位护理人员的防护装备是否落实到位;进舱后,她按照护理层级给护理组队员排班,了解每个病区的特殊病人,尽可能地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出舱前,她一遍遍确认本班患者治疗、护理工作是否交接清楚。队友身体不适,她总是第一个顶上去,让队友回去休息。
为节约防护设备,也为了减少感染概率,夏晓丹和队员们进舱前4 个小时就禁食禁水。一个班次6 小时下来,护目镜蒙上一层汗水蒸发的雾气,长时间佩戴防护面罩,不仅脸被压变了形,耳朵被磨破,缺氧更让他们呼吸困难。每次脱下防护服时,夏晓丹都是浑身湿透,头晕目眩,累得腿都抬不起来。
在夏晓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顺利休舱,随后,她又转战武汉协和医院西区重症监护区。由于作息不规律、长时间在高压状态下工作,夏晓丹的体重从出征前的47 公斤掉到了40.5 公斤,两只手背因滑石粉过敏溃烂了,她还出现贫血症状,但她没有退缩,一遍一遍地给自己打气,也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打气:“我们代表的是安徽,来到了武汉,一定要展示安徽医务工作者的风采。我们挺过去了,武汉也就挺过去了!”
2020年4月10日,支援武汉61 天的夏晓丹平安凯旋。高在坤开车去迎接妻子归来,见面后,他打开后备厢,夏晓丹看到一大束红色的玫瑰花,惊喜之余,她想到丈夫从来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于是问道:“你怎么想起来送花给我?”高在坤老老实实地回答:“是堂妹给我支的招,说你肯定会喜欢花。”夏晓丹笑了,丈夫也许不够浪漫,但他的真心却让自己的心中,时刻幸福满盈。
回到家,夏晓丹紧紧抱着多日未见的女儿,红了眼眶。许久,她问出了那个出发去武汉之前,没敢问的问题:“你知道妈妈到武汉去干什么了吗?”女儿认真地点点头,说:“我知道,妈妈是去救人了,很危险,我怕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女儿稚嫩的话语让夏晓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工作中的夏晓丹,总是冲锋在前,因为她对护理事业有着真挚的热爱,“做好一份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能够真正把它做好。”
家人是“说走就走”的底气
截至2021年,夏晓丹组织并主持淮南市造口人士联谊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在做好临床一线护理工作的同时,夏晓丹作为硕士生导师,承担了皖南医学院护理学本科生理论教学和安徽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她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带教计划,并以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言传身教,扎实的学识修养、过硬的教学能力,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业务能力精湛的夏晓丹在科研领域不断地探索,屡次在全国性的比赛和活动中获奖:“首届全国护理院校临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优秀奖、“全国护理创新大赛”三等奖,她发明的《一种改良式多功能腹带》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22年3月,淮南市凤台县发现一例新冠病毒肺炎确诊患者。面对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夏晓丹再次申请前往抗疫一线。在方舱医院里,夏晓丹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学生需要上网课,她设置了相对安静的读书角;她向指挥部申请,为少数民族患者定制了民族餐;她还倡导建立医患微信群,宣传防疫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长时间工作令她的双眼被紫外线灯灼伤,晚上一闭眼就泪水直流,连续两夜都无法休息,但只要一进入方舱,她就立刻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夏晓丹暗暗地给自己鼓劲:你千万不能泄气,你一泄气,整个队伍就没了精气神!
在夏晓丹家里,有两只收拾好的大行李箱,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2022年11月23日,夏晓丹作为总领队,带队驰援重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夏晓丹和丈夫已经形成了默契,她长时间外出工作时,高在坤就会克服困难,尽量多陪伴女儿。
因为工作繁忙,夏晓丹和女儿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母女俩在一起时总是彼此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在女儿的心目中,妈妈特别勇敢,是自己的榜样。夏晓丹对于女儿的学习成绩没有硬性要求,考试分数不理想也从来不会打击她,而是以自己为例鼓励她:“妈妈做科研项目,经常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妈妈就会向自己的老师请教。你有不会的题目,也可以去请教老师。”夏晓丹引导女儿在学习的道路上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她的独立性,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会做饭,洗衣服。
夏晓丹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甚至连女儿的教室在几楼都不知道,但每年夏晓丹的生日、妇女节,女儿都会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和小礼物,这让夏晓丹既感动又欣慰。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面临多大危险,只要想到默默支持的丈夫、乖巧懂事的女儿,夏晓丹就觉得特别温暖、安心,家人是她在事业上全力以赴的底气。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夏晓丹说:“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忘我工作的夏晓丹相继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面对荣誉和赞许,夏晓丹心态平和,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地工作,“荣誉只是对你一个阶段的肯定。我热爱我的职业,愿意一生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履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