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疾病发生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2022-12-21吴仲武
吴仲武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福建 宁德 352300)
0 引言
家禽养殖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可促进养殖经济收益增加。越来越多养殖农户看到家禽养殖的发展,现代化养殖模式也在不断成熟。家禽集中养殖方式的推广,导致家禽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增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病率。家禽养殖疾病的类型较多,除常见的养殖不当导致营养缺乏外,还会受到寄生虫及环境疾病的影响,另外还存在大量的传染性疾病,不利于家禽养殖产业发展。
1 疾病特点
家禽的个体较小,在生长过程中新陈代谢的速度极快。养殖环境变化对家禽的适应能力及生长情况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还易引起家禽出现各类疾病。家禽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主要是由于养殖规模较大、密度高、集中性强,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很快会出现大面积发病。家禽疾病的特点较多,随着相关报道的不断丰富,已知的家禽疾病类型也越来越明确。近年增加的家禽疾病已达10多种。家禽疾病的预防控制难度越来越大,也是家禽养殖中需重点重视的问题,家禽疾病的发生会对家禽的产蛋及肉质品质产生影响[1]。虽然有部分疾病能在患病后短期内快速恢复,但难以恢复到生病前的水平,甚至会导致家禽绝产。传染性疾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家禽疾病大多会存在病原菌感染混合等情况,较少出现单独病毒性疾病或单独细菌性疾病,多种病菌病毒细菌的叠加发病会增加家禽疾病的治疗难度。
2 影响因素
影响家禽疾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较为明显的是病毒传播、营养缺乏、寄生虫活动及环境突变等,依据实际因素分析,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1 家禽疾病内部因素
影响家禽疾病的内部因素可分为2种类型,第1种是免疫能力下降所致的疾病,第2种是药物滥用所致的疾病。家禽疾病的免疫控制主要依赖法氏囊及胸腺的循环作用,一旦上述器官出现病变,将导致家禽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对后续疾病治疗的控制很不利。家禽养殖时在15~25日龄时是隐形传染病发病的高发时期,但此时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家禽的法式囊体积与脾脏类似,但随着法式囊炎性病变的发展,体积会逐渐减小,免疫效果下降,出现疾病爆发的情况[2]。
营养物质的缺乏属于免疫能力下降方面的因素,家禽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若出现养殖方式不当、饲料供应不及时等会导致家禽出现营养物质缺乏类疾病。随着营养物质缺乏程度的不断加重,家禽会出现慢性应激性反应,在一定时期内能通过免疫功能的调动提升疾病的抵抗能力,但随着营养不良情况的不断发展,会出现各类器官萎缩、循环不畅等情况,甚至会出现免疫系统实质性病变,最终导致家禽免疫能力下降而患病。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家禽免疫功能的营养元素类型比较多,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的缺乏均可导致家禽免疫下降,锌元素、铁元素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家禽的胸腺萎缩,对其免疫能力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产生影响[3]。
依据家禽疾病发病的表面原因分析,主要与病毒细菌和环境变化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家禽疾病的发生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受家禽疾病治疗技术水平较低的影响,家禽疾病在诊断及治疗时很可能会出现误诊情况,如将病毒性感染误诊为细菌性感染,或将细菌性感染误诊为病毒性感染,另外还有多重感染诊断不明等情况,均可导致药物滥用,还会引起家禽出现药物中毒情况。药物中毒情况的发生会对家禽的循环代谢器官造成影响,加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4]。家禽疾病治疗中,饲养员为快速提升疾病治疗效果,达到相应的药物作用目的,在实际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私自增加药物剂量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等情况,不仅达不到快速治疗的效果,还会对家禽的循环代谢器官及肠壁黏膜等造成损坏,加重家禽机体的代谢压力,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加重家禽疾病的发展[5]。
2.2 家禽疾病外部因素
家禽饲养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病毒细菌因素均为疾病外部因素。大多数家禽养殖区域为封闭式禽舍养殖,内外部环境的差异较大,随着家禽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疾病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养殖场在选址及建设规划不当均会对家禽疾病的控制质量产生影响,如在养殖过程中未进行无公害化区域的设置,导致家禽粪便随地排放。如未及时处理,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诱发多种家禽疾病。家禽养殖地区的温度及湿度环境同样会对家禽疾病的发病产生干扰,禽舍内温度湿度控制不当会为病毒、细菌的滋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不仅对家禽的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加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发展。
除自然环境因素外,病毒细菌因素对家禽疾病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感染性较强的细菌和病毒爆发,给家禽的大规模养殖带来严重威胁。随着家禽疾病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用药标准也越来越多,病毒细菌的变异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家禽疾病个体表现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疫苗防治对变异后病毒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部分病原菌可能会导致家禽快速发病死亡,禽流感变异菌株是家禽养殖中威胁较为严重的一种。
3 控制措施
需通过相应防控措施的开展,提升疾病预防效果,在家禽养殖场设置时合理选址,加强对养殖场的综合规划及治理,在家禽养殖中控制好养殖环境内的温度及湿度水平。一般家禽养殖中禽舍温度与室外温度相比可稍高1~2 ℃,需注意禽室内的通风,在日常养殖中需及时对禽室内的杂物、粪便等进行清理,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可搭配适量的饲料,保证家禽养殖中的营养合理供应和顺利成长。
家禽一旦出现患病,养殖人员需及时上报防疫部门,在防疫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处理及科学用药。对家禽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疾病发生原因,针对性使用药物。如果治疗48 h后的改善效果明仍不显著,大多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需考虑是否存在药物使用量过大等情况,同时加强家禽的免疫功能水平,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营养元素的合理添加,从而增强家禽的抗病能力水平。
家禽养殖过程中建立局部免疫系统,也是促进疾病预防的重要措施。在家禽预防疫苗接种时,可通过口服、饲料搅拌或气雾等方式进行疫苗接种,同时通过饮水的方式进行肠黏膜屏障的建立,提升家禽对于各类病毒、细菌的抵抗能力,家禽疫苗接种过程中需不断提升接种水平,根据病毒变异情况不断更新疫苗,避免出现接种失效等情况。严格控制好疫苗接种程序及疫苗选择,在疫苗接种时还需加强对家禽自身应激能力的观察及控制,以保证接种安全性。
4 结束语
家禽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病毒细菌传播及家禽自身免疫系统的变化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养殖者需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对养殖环境的保护,为家禽提供优质的生长条件,增强营养供应,保证家禽的健康养殖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