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顺市“关岭牛”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2-12-21孙新明符世雄韩芳芳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关岭农户养殖

孙新明,符世雄,韩芳芳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0 引言

“关岭牛”产于贵州省西南部,是贵州省的地方优良肉牛品种[1],主要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心产区、辐射带动周边镇宁县、紫云县、西秀区、普定县和黔西南州的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等19个县,已成功申请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以其“五高一低”(繁殖率高、屠宰率高、出肉率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加之关岭牛独特的生活环境,是优质肉牛宝贵资源。为推动安顺市“关岭牛”特色畜牧产品做大产业、做强品牌,起到“一产接二连三”的聚集效应,切实助力农民增收,安顺市特别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针对“关岭牛”产业的发展态势及热度空前高涨。本文对“关岭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论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 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1.1 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实地调研后,发现户户能养“关岭牛”,是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便定位以大力发展“关岭牛”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形成以山地为主的传统养殖业,作为肉牛产业县强力推进。至2021年底,“关岭牛”现存栏20余万头,出栏超过5万头,年产值超过5亿元,同时,引进安格斯能繁母牛6 000余头作为杂交改良利用。农户及合作社新建圈舍和青贮池分别为16.2 hm2和6.12万m3;全县建设了1个1 200头规模的核心种牛场、1个冻精站、15个5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新增了20余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甜高梁、二代黄竹草、构树等优质饲草料,还成立3家草业公司、7家饲料加工合作社,饲草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引进先进的国际标准屠宰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线的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建立较完善的食品检测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屠宰加工线全面投入运行,正积极努力打造标准化屠宰、精细化分割、规范化冰鲜肉配送、牛肉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关岭牛”现代化产业[2-3]。

1.2 主要做法

1.2.1 强化组织领导,措施保障有力

为充分挖掘“关岭牛”发展潜力,发挥地方优势品牌带动效应,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安顺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出“关岭牛”振兴发展计划,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结合脱贫攻坚实际,于2016年出台《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年存栏25万头以上,年出栏6万头以上,培育建设5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10个、合作社(养殖小区)120个以上、5头以上家庭牧场17 000个以上。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办,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新增能繁母牛进行每周一调度,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进行通报,乡镇成立由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关岭牛”振兴领导小组,镇、村干部参与到“关岭牛”振兴计划中,明确专人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关岭牛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初见成效。

1.2.2 建立5大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建立繁殖、养殖、饲草、疫病防检、深加工5大体系,强力推进“关岭牛”产业发展。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思路,推行“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在推进由龙头企业引领“关岭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兼顾规模化发展与村级集体经济和带动家庭农场相结合,通过“村社合一”的方式,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小型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养殖村)和新型“关岭牛”经营主体。

1.2.3 发挥合作社作用,优化利益分配,助推地方脱贫攻坚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扩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探索出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五户联保”、“政府+公司+农户”等种养殖发展模式[3-4]。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利乡智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月霞村为代表的“1234利益机制”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关岭普利乡智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6月2日,筹集资金162万元,用于购进优质能繁母牛119头。目前,已有65户农户与合作社共签订养殖入股合同,同时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农户按“关岭牛”3年振兴计划特惠贷政策,将所贷5万元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3年后本金由合作社偿还,农户不担任何风险。合作社以“3、4、5的保底分红模式”,即3年农户可领到1.2万元红利,调动农户养牛积极性。月霞村专业合作社采取的“1234利益机制”发展模式是指村集体产业发展所获利益的分红方式。合作社用国家扶贫资金作专用资金,均按照“1∶2∶7”模式进行利益衔接机制,即10%作为村公益事业使用,20%作为村集体(合作社)后续发展基金使用,70%量化给农户作股金及股份使用,每股股金为350元。合作社可对外吸纳股金,对外的股金需为现金,入股人员性质不限。入股方式:社员土地作价入股+社会资金入股+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方式:“1234”分红模式。即10%作为村在档贫困户分红使用,20%作为村公益事情使用(其中5%作对村干部激励机制使用),30%作为以土地、资金入股农户分红使用,40%作村集体合作社后续发展资金使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关岭牛”总量仍然较小、饲养技术科学化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养殖模式还不成熟、品牌还不响亮等问题严重制约“关岭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关岭牛”还没有真正“牛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因母牛养殖周期长,从领养母牛到生产出牛崽并断奶养大需3年左右才能见到效益,生产中需建立前3年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帮助合作社和养殖户渡过前3年的艰难时期。有的扶贫产业基金要求高,广大养殖场、合作社难于争取。

(2)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人员少。“关岭牛”产业成效在防疫,效益在规模。但目前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畜牧技术干部少,技术服务力量严重不足,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缺口大,新进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弱,而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接受新鲜知识能力差,且其承担工作任务重。现有畜牧技术力量不能满足三年振兴计划的实施,难以迅速提高“关岭牛”产业质量。

(3)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肉牛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理念不科学,养牛技术存在差距,难于迅速做大品牌。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技术、知识水平有限,无论对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日常的饲养管理都缺乏科学认知,且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发展新的事业,需打破旧的传统,引入新的技术和机制。如在八德乡后寨村由养牛专业合作社贷款100多万元购买100头牛集中饲养,因饲草准备不充分,又缺乏养牛技术,加之农户不愿意入股,合作社发展能力弱,集中饲养的牛越养越瘦,半年时间亏损50多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保种场、种公牛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中央投资建成的保种场因缺乏后续工作经费,导致保种场运转不正常,“关岭牛”保种选育工作滞后。青贮窖池建设不配套,对优质饲草饲料的研究和储备还不够,甚至还存在圈舍设置不合理、饲养管理粗放等情况。

(5)提纯复壮周期长,任务重。目前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纯种本地关岭牛数量不多,养殖规模偏小,提纯复壮还需几年时间,在3年内实现“关岭牛”振兴还需努力。

(6)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设计不完善。很多乡镇、村把产业定位在发展致富能力弱的贫困户上,在争取特惠贷过程中由于内生动力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加上特惠贷手续烦琐,按评级真正达到5万元特惠贷款条件的农户不多,导致部分合作社后续资金跟不上,影响“关岭牛”产业发展。

(7)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和贫困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未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在生产前,应在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民间订立具有法律效应的养殖与销售合同,几方按约定事宜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如交售产品的品质、数量、时限、收购价格及龙头企业承诺的服务内容等事项,农民应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按合同要求履行收购农畜产品责任,达到农民与企业互利共赢。但目前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组织化程度较低,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

3 对策和建议

“关岭牛”作为安顺市特色畜牧产品,名声在外,已形成地方优质特色品牌。维护品牌,发展产业,不仅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事,也是全安顺市,乃至全贵州省的大事。针对存在的困难问题,建议从省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力度,尽快出台《加快“关岭牛”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办法》,从政策层面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实施目标量化等具体措施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紧紧围绕“三个坚持”、强化“三个支撑”、实现“两个转变”,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心,覆盖全安顺市区域,切实做大、做优、做强“关岭牛”产业和品牌。

3.1 用“三个坚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延伸产业链条

(1)坚持做大总量,做强品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做成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补齐能繁母牛不足的短板,加大向国外、省外引种力度,增加能繁母牛存栏量,出台保护现有能繁母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升现有母牛繁殖力生产效率。同时完善“关岭牛”养殖技术标准,加快“关岭牛”绿色或有机品牌的申报认证,从现在的区域性品牌做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现品牌优势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2)坚持做好地方优质牛品种的保护工作。建议从省级、市级层面支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建成2~3个100头以上“关岭牛封闭群纯种繁殖”保种研发、扩繁基地。另外,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选育具有典型“关岭牛特征的本地能繁母牛和公牛,将他们回收进入“基地”进行扩繁。坚持多种有益于“关岭牛”发展的形式,提升加快产业发展。建议市、县政协提出“关岭牛”品种保护方面的建议、提案,从社会层面给予呼吁。建议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大调研出台“关岭牛”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给予保护。

(3)坚持“关岭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附加值。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体验等各个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多家牧草专业化企业、规模化肉牛生产企业、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肉牛深加工企业等实力强、品牌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进驻安顺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特产品,包装肉牛项目,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提速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家庭农场,形成农旅融合发展。

3.2 强化“三个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强化技术服务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强养殖和疫病防治等方面技术培训,夯实“关岭牛”产业发展基础。启动“关岭牛”平台服务公司,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品种的改善选优,保种工作等方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发挥地方高校人才优势,加强科技支撑和标准化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促进“关岭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利用现有关岭牛优良种公牛个体建立“关岭牛种子资源库”,大力开展“关岭牛精液冷冻和冻精配种”服务。运用好市政协智力支边专家库的智力资源,加大技术服务指导力度,可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畜牧兽医局单列,借鉴“晴隆模式”,成立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草地畜牧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市场营销股、生产技术股、各乡镇草地站等机构,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学手段,以场带动,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提升产业发展。

(2)强化金融扶持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加快后续资金支撑体系建设,理顺融资渠道,确保产业发展需求。建议从省、市、县级各个层面对政策性贷款贴息给予支持,确保“贷得出、收得回、用得好。”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关岭牛”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可采用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各种证券公司融资等投资到产业中来。将养殖户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强化饲料保障支撑,争创优质生态品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需提高牧草饲料的科技含量和加大牧草种植量,遵循“种草养畜,以草定畜、饲草分离”的原则,合理规划“关岭牛”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养殖关岭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议多成立2~3家草业发展公司,或由“关岭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牧草公司,引导农户运用好土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流转土地种植优质牧草,提高牧草产量,降低养殖成本。

3.3 加大宣传力度,实现“2个”转变

(1)实现品牌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变。振兴“关岭牛”,做大产量、做强品牌的核心,是把“关岭牛”品牌转变成经济效益。首先要强化宣传,利用好高铁时代带来的机遇、各类报刊媒体等大力宣传“关岭牛”品牌。其次要充分运用好“关岭牛”获得地理标志的使用管理,发挥“关岭牛”品牌效应,带动肉牛深加工及牛附属产品加工,以“一生鲜草,一碗好肉”做好营销宣传,打造肉牛休闲食品、清真食品、餐桌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制定关岭牛标准产业链配合商标保护,实现品牌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变。

(2)实现粗放经营管理向规模化养殖、产业化腾飞转变。建议紧紧抓住当前贵州省委省政府、安顺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关岭牛”发展的重要机遇,包装“关岭牛”项目,争取省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牛产业发展优势,按照“三权”促“三变”的改革,把贫困户项目扶持资金、资源和资产变股金,继续由能人、养殖大户领办合作社,合理安置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社员,把农民培训成“牛”商人、经纪人,让农民转化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生产力[4-5]。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建立关岭牛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将政治动员的优势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常态化利益连接机制[6],实现“一业兴,百业旺,黄牛身上开金矿”,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让“关岭牛”真正牛起来。

4 结束语

“关岭牛”已成为安顺市特色畜牧产品,在发展畜牧产业中,针对存在的困难问题,建议从省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力度,尽快出台《加快“关岭牛”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办法》,从政策层面解决机制问题,实施目标量化等具体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紧紧围绕“3个坚持”、强化“3个支撑”、实现“2个转变”,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心,覆盖全安顺市区域,切实做大、做优、做强“关岭牛”产业和品牌。

猜你喜欢

关岭农户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牛” 出山
“关岭牛”勇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