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保公积金,关键看如何落实
2022-12-21任冠青
● 任冠青
让农民买公积金,有必要吗?浙江龙港试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制度,连续缴存6个月后可享受15万—5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额度,贷款利率为2.7%~3.2%。由此,龙港成为全国第一个让农民缴存公积金的地方。
住房公积金是指企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金,具有购房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等福利性。因为只针对城镇,长期以来,农民群体不管是自建房还是进城买房,他们的筹款渠道要么是靠多年积蓄,要么是向亲友借款或银行贷款。
在公积金制度“扩面”至农民后,他们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利率解决住房问题。此次龙港在新政中,还为“无房户”提供了25%的政府配缴补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购房后的生活压力。
对此,有评论认为,理想情况下,这一政策探索既有助于强化城乡住房保障功能,实现住有所居,又能扩大住房公积金资金来源,缓解部分地区流动性紧张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不过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提出质疑,比如:农民会不会被当成清房地产“库存”的“工具人”?
评判这一政策,归根结底还是看它有没有为农民群体解决真问题,带来真实惠。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还需在落实层面发力。
要尊重农民自主意愿,避免强制性执行。探索农民参保公积金,说到底是为他们提供多一重选择,而不是逼农民都进城“上楼”。农民群体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往往有着不同的家庭发展计划。就劳动性质而言,进城务工人员、个体户和农村务农人员的需求就通常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讲,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相对较高,对中青年群体来说,为了让孩子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些人就会考虑在城镇买房。而很多农村务农者离不开田间日常耕作,也有固定居所,让这部分农民缴存公积金,鼓励其进城买房是不合理、不现实的。
考虑到公积金缴存具有半强制性,一旦加入,就意味着要像定期存款一样存放多年。这些资金虽然每月看起来不多,但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未来没有购房需求的农民来说,盲目加入并不合适。因此,在实施之初,有关部门就应该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公积金制度适合哪些人群等关键内容,进行客观的宣传,帮助农民群体理性抉择。
城乡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在吸引农民进城购房的同时,还要在就业和福利保障层面做好对接配套,拿出足够的政策诚意。目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还存在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养老保险、医保报销比例较低等短板。
如果农民进城后,在生活、教育和社会保障层面处处是“坎”,总是遇到差别待遇,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并反过来降低农民进城买房的积极性。因此,在将农民纳入公积金缴存对象的同时,还需打通各类制度性障碍,让城乡人口流动更加顺畅,让农民进城后的生活更加舒心。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何用更人性化的政策应对城乡新变化,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希望在龙港首创性探索的基础上,有更多替农民分忧、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