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将走向何方
2022-12-21□张泉
中外文摘 2022年20期
□ 张 泉
在龙泉,铸一把剑,为了更好地去除杂质,增加剑身的强度和韧性,需要反复折叠锻打32000 次;在尼木,制作木刻版《甘珠尔》几乎是一生的修行……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实则赋予了手艺以神性之光。
80 多年前,一个伞匠的儿子经徐悲鸿引荐,到日本“研究工艺、图案,改进景德镇陶瓷”。在考察报告中,他写道:“外国物品,遂夺国货之席,而我国工艺美术几无人问津。日本古代工艺,多借鉴我国技师,明治以后,吸收西洋文化,工艺美术得到新的发展。”这人就是画家和美术史家傅抱石。他的考察研究,未能改变中国手工艺的命运。
傅抱石抵达日本时,一场浪潮正在发酵。“民艺”这个概念在柳宗悦笔下诞生。滨田庄司等陶艺家与他一拍即合,决定重新定义日常的奇迹。柳宗悦认为,为了在这片土地上迎来工艺时代,应该极其重视拯救日常用品。民艺运动如火如荼。而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与民艺运动相得益彰,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反哺了日本当代工艺与设计。
20 世纪80 年代,商业化初露端倪,来自海外的大批订单促成了中国民艺的黄金时代。这场狂欢以复兴国粹为名,以追逐财富为实,却并未真正着力于提升品质。20世纪90 年代末,各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开始创办工作室,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一些原本岌岌可危的传统技艺似乎找到了生路,但这或许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没有人知道手艺又将走向何方。举棋未定之际,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投向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们,看看他们所走的路,做出的抉择、传承与突破。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柳宗悦与滨田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