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中的构建
2022-12-21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卫生学校盘丽娜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卫生学校 盘丽娜
2020年2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颁发实施,这足以说明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政课程的重视,体现出思政课程在我国中职学生的认知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对中职学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定位要求。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认知、个人定位、价值观念等还尚未成型,且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的发展现状也不尽如人意,需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1+N”教学模式是时代背景下发展的产物,需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教学,针对学生学情开展围绕思想教育的专题讲座,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所涵盖的教育阶段甚为广泛,涉及大中小学习阶段的全体学生,需要在学校里同时进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两者之间的协调效应,并最终以学校为主渠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最终带动全体学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1+N”教学模式
“1+N”教学模式中的“1”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教学课堂,也就是思政课堂;“N”主要是指除了思政课堂外的多种教学实施平台,可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不同手段和途径的拓展,所受的限制性较少。“1+N”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和主渠道,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限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路径的延伸,丰富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新颖、创新的渠道,如云端课堂、社团活动、现代新媒体教育、思想主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新时代背景下,“1+N”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也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程的教育手段,让思政课程的教学能够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真正做到学校、社会、生活密切结合,集教育力量共同助力思政课程教学。
二、中职学生思想特点及思政课教学现状
要想更好地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思政课程教育,就需要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及中职学校目前思政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此才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学情,根据学校实际的思政课程开展情况进行高效改进,在“1+N”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做到更有针对性,最终真正发挥出思政课程教育的价值,做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双元育人”,助力思政教育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思想特点
1.法律意识不强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快速、泛滥的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存在对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和法律辨别度不够的问题,面对信息化下的各种暴力及不良信息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和抵制能力,久而久之,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最终酿成大错,做出一些损害人民和国家利益的事情。
2.思政教育认知不够
中职学生的认知还不够完善,无法进行全面认识,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引领,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行动上的指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认识有限,无法很好地将政治思想理论与实际行动联合起来,对行动无法产生指导意义,而思政教育认知不够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社会行为。
3.价值观尚未成熟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繁华万千的世界很容易让学生逐渐迷失自我,容易出现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以及物质享受,过分追求金钱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最终在繁华之中丢失自我、盲目攀比,做出有损于自己、家庭、社会的事情。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
1.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以“就业”和“技能”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重技能”教育理念下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学校重视技能教学,忽视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导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思想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怀、个人价值观、职业观等意识上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对此,学校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避免思政课程的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2.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思政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内容较多的课程,目前较多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时还是会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班主任、辅导员的配比模式进行班会讲解和说教,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学生会感觉到枯燥,对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和思想价值尚未成型的中职学生来说会脱离实践,感觉内容空洞,教学缺乏新意。
3.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越强,教学质量越高,教学手段越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涨。但是目前较多中职教师依旧固守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论讲解,照本宣科,课堂学习氛围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思政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思政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产生着重要影响,思政教师也需要像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拓展课本知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把思政课程教“活”,让学生学好。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1+N”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新时代下社会发展趋势等都推动着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需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需要学校以及思政教师对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全方位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剖析思政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一门课程教学前需要对教学的标准进行仔细研读,剖析课程标准的精髓,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制定。结合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构建时,需要以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为依据,对中职学校思政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积极探索出思政课程与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程间的契合点,挖掘出专业课程教学领域所存在的显性或隐性思政元素,并对其进行融合。中职学校思政核心课程中的职业素养、个人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想教育主题,在专业课程中找到其思政元素,结合思政教育的课程标准,找到各类思政元素的结合点,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思政教育体验,更好地履行思政教育的课程标准,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二)组织思政教育实践类活动
思政课程虽然为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类型,需要给学生讲授大部分的文字性知识,传统的思政课堂也一贯沿袭“灌输式”的讲授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内容较少,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更是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在“1+N”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要多注重实践类活动的组织开展,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体验、在行动中感悟。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专题讲座活动、志愿活动、竞赛演讲活动、文明践行、知识竞赛、社区服务活动、社会调研、爱心公益等,通过各种线下实践活动的开展感悟我国的传统文化,帮助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做到在实践活动中浸润式成长,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时政事件搭建共情课堂
随着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全球已经信息一体化,各种新闻时事不断涌现,时政新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政新闻也是思政课程的重要教育素材,能够拉近学生和思政教育课程间的距离,让思政课程理论不再抽象和遥远,通过利用身边发生的事件,引发学生的共情,进而打破传统思政课程教学的枯燥感、疏远感、抽象化,通过时政新闻调动学生的关注度。通过借助时政新闻中专业强的榜样或其他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通过时政新闻带动学生关注时代发展趋势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校、社会“双元育人”,利用时政新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云评价”构建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将线下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线上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单纯依靠线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和迎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评价机制亦是如此,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形成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无法形成良好的约束,教学效果不理想,故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评价机制需要摆脱教师的单一评价。思政教育是一项全民教育和全民学习的活动,学校、社会、家庭、教师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需要充分利用多方力量,集合多方智慧。通过“云评价”打破评价时间、评价形式、评价方式等条件的限制,通过线上评价的方式带动学校、社会、家庭、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形成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评价者的机制,充分带动学生自身思政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度,进而更加科学、高效、客观地对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进行评价。
(五)提高思政教师思政能力和意识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元素,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能力越强,教学效果越明显。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可见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更加注重技能教育,强调个人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对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疏忽的现象。思政教师在学校被“边缘化”,其也会疑惑自身的存在感和重要程度。除此之外,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也较少,思政教师出现“孤立化”现象。但是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高标准的教学要求需要各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理念共情,如此一来,思政课程的教学才能如鱼得水。例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课程想法和见解,集结各教师的智慧,开展思政教育相关的学术探讨会。学校还可以组织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竞赛、专题讲座等,促进和引导思政教师自我学习意识的提高,激发思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力,帮助教师挖掘和提取各种思政元素,并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课程生成能力”,做好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四、实施思政课程“1+N”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要融会贯通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学生的需求也日渐多元化,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需要透过现象学习和认清事物的本质,需要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筛选和提炼课本内容,解决“授课时间有限”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同时,针对思政课程教学上的重难点,结合当代的时政热点,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专题内容的教学,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还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要想更好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和时政热点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学实践要有健全的制度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一门课程高效教学的重要约束力。当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制度还停留在表层,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规范。例如,思政课程的实践学分、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活动经费、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考核等,均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因此,对思政课程实践方面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地细化和落地,需要思考具体如何执行、如何分配、如何优化等。除此之外,如何将思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专业课程相结合也成为一项热议的话题,这更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做保障,运用制度的规范性、长期性、稳定性监督实施。
(三)教学评价体系要完善
教学是一项闭环的活动,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任务的实现,整个过程都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当中离不开教学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充分客观了解教学效果,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体量较大、人数较多,一个思政课程教师可能需要带的班级和人数较多,无法一对一进行教学和评价。对此,考核评价的方式就格外重要。单一地对过程或结果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出现浑水摸鱼的状况,考核评价对学生起不到约束作用,会引发学生出现轻视思政课程的心理状态,大大削弱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做到思政课程教学的评价有制可循。
“1+N”教学模式是教学方式的重要变革和有效探索,是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新颖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需要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更需要注重在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尤其是当下对学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中职学校的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思路,对中职学校思政课程的教师来讲,教学标准有所提高,因为不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课程生成能力,深度挖掘思政课程的不同元素。对此,“1+N”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之路任重道远,还需要学校、社会、教师等汇集智慧,增强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强的综合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助力。